今天来聚焦一下成本端出现超预期降价的光伏。事实上,12月底以来光伏板块的阶段强势正是受益于硅料价格的超预期下行,而这种趋势在新年之后愈发明显。

1月4日,硅业分会时隔四个月再度公布了国内多晶硅报价:截至当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15.0-18.2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7.82万元/吨;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14.8-18.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17.62万元/吨。从11月高点的超30万元/吨(数据来源:PVInfoLink)到现在几乎“腰斩”,硅料价格下来的速度可以说是大超市场预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硅料企业扩产增量仍在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可能是硅片企业前期高库存状态持续,且可灵活调节开工率,导致硅料的实际需求和预期需求明显减弱,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部分潜在库存压力较大的硅料企业选择率先让价成交,表现在数据上就是本轮硅料跌价过程直接跳过了拉锯期(“磨价格”阶段)。

而硅片企业之所以选择降低开工率,主要原因也有二。一是因为下游对原材料降价持观望态度(当然了,终端也很难在产业链价格不稳定且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有确定的采购需求),二是因为当前拉晶环节利润基本无法覆盖硅料成本,导致多数企业面临单瓦净利润亏损的风险,不得不开始降低开工率。

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上游价格下行并不是坏事,因为这将有助于打开被抑制的需求,从而促进产业链利润由原料端向技术端和运营端的再分配。事实上,正是由于硅料、硅片环节跳水般的跌势,原先利润被挤压的电池片、组件环节正在迎来盈利能力的改善:据PVInfoLink1月4日数据,在产业链的降价潮中,光伏电池的报价降幅低于硅片,组件价格降幅又低于电池。(相关阅读:《后硅料时代,谁来承接利润转移?》)

然而,在供应瓶颈打开之后,产能过剩问题成为了市场的新一个争议,毕竟这与光伏大厂们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息息相关

好在,消化库存,组件企业已经在行动。据中金公司调研结果,部分一线组件企业1月排产较上月末计划上调5%-10%,超出市场预期;国信证券则强调,头部组件企业排产量已上调15%-20%,且随着硅料价格进一步回落,组件企业排产有望进一步上调;PVInfoLink数据也显示,TOP10组件企业1月/2月开工率分别环比增长3/4个百分点至68%/72%,开工率环比改善拐点已现

再结合部分头部组件厂商对“排产上调”直接的积极表态,某种程度上表明头部企业存在对后市需求有望走出淡季、产业链降价去库有望进入尾声的预期转变。这样一来,随着开工率的实际提升,产业链供应过剩的情况有望在今年一季度率先得到缓解

硅业分会也表示,未来随着硅片环节库存消化殆尽,产业链价格跌势或从硅片环节开始逐步呈现企稳迹象,一季度海外和国内终端光伏项目在产业链价格趋稳的情况下也有望逐步启动,加之春节备货等需求支撑,硅料市场成交活跃度或将有所提升,价格跌幅和跌速都有望逐步放缓。

我们注意到,有部分投资者因为2022年全球装机量不及预期、或者说2022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超出全球装机量,就认为现在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开始动摇光伏行业投资逻辑。对此,我们认为有失偏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2022年新建成的项目需要一段时间完成产能爬坡,对上游材料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更何况,国内以电力新基建为代表的项目投资方兴未艾,国家能源局近日还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至2030年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除此之外,欧洲、美国甚至巴西等海外市场对于发展新能源的需求也仍然强势,我们在之前的系列中都有过分析,这里就不再展开。

其次,2022年光伏装机较大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用地、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很难说真正反映出了“双碳”目标下的确切景气度。正如我们在《这一次,是行业轮动还是趋势再起?》中所说,需求缺口意味着要补足缺口,既然装机量出现了一定预期差,按照潜在需求释放逻辑,今年的补装需求可能是较为高涨的。

再者,光伏平价后已由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走向自下而上的市场驱动,换言之,真正使其被市场选择的是光伏的经济性、或者说光伏相较于传统能源更低的成本(这一优势随着传统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更为明显,详见《为什么说现在或是电力投资的好时机?》)。而目前中上游环节价格回落趋势已成,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也有望下行,最终通过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的回升有望吸引更多光伏装机(据瑞银证券,2023年国内光伏电站投资回报率有望达到8%)。

最后的最后,如果说“万物皆周期”是不变的“真理”,那么对于降本增效、技术持续升级、“先进制造”代表之一的光伏行业来说,这个“上行周期”可能还远没有结束。

$华泰柏瑞光伏ETF联接A(OTCFUND|012679)$

$华泰柏瑞光伏ETF联接C(OTCFUND|012680)$

$光伏ETF(SH515790)$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