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二十八)

【定配置、选指数、再平衡】【配股票、选指数、择定投】

全文 1700字,阅读时间 4分钟


以前做投资比较多也比较杂,包括个股、单一基金、基金组合等,也曾进行过盘点,试图分清楚,究竟其中股票占比多少,债券占比多少,其他类型的资产占比多少,但始终很难。主要是因为基金中股票占比会变,即使是指数联接基金也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而基金组合中的资产类别占比变化更大,尤其是主动基金组合,资产类别占比会受到主理人择时选股的较大影响。

个人做投资也一直在简化,如今投资的种类少了些也单纯了些,包括自建被动指数基金组合,定投大盘股票指数基金,跟投个别被动指数基金组合,这些基金组合中的资产类别占比比较稳定,所以就更容易计算出持有的各类资产的权重。

但是,个人也一直很疑惑,尤其在实践中也直接感受到,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究竟各类资产配置多大比例合适呢?其实主要就是想知道股票资产配置多少合适?根据常说的年龄、收益预期、风险偏好、心理承受能力、现金流需求等来分析是否可行呢?还有其他更简单更直接的方法吗?

突然想起,之前在看西格尔的《股市长线法宝》时,书中有个说法:投资者对组合中不同资产的配置比例其实主要取决于其规划周期,也就是持有时间,并不是对组合的收益期望和自身风险的偏好。

近期看到伍老师 @伍治坚 在《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中,也多次引用了西格尔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做长期投资,最佳的股票配置权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时间。

所以,就想从时间这个维度,也就是持有期限,来看看相关的分析结论,也结合自己的实践做个规划,更合理地分配好整体投资中各类资产的配置权重。

我们来看上面这张图,是基于美国过去200年的股票和政府债券的投资回报计算出的最佳股票配置权重,计算依据是马科维茨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即同样风险下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或者同样收益下需承担的最小风险),结论一目了然:持有时间越长,最佳的股票配置权重越高。

常见的60/40股债配置,是持有20年的最佳配比,而反过来的40/60股债配置,也需要达到持有10年,才是最佳配比。往短了看,1年2年的持有期,也许这是我们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常见的投资期,那么实际上,最佳的股票配比也就是10%。稍长一些,5年的持有期,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已经算是一个较长期限了,那么最佳的股票配比是25%。

个人反思了下,以前做投资也就是看1-2年,但往往是全仓股票资产;近期做2022年度总结(详见: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30130122027162311130),分析了5年来的投资情况,股票资产占比也大大超过了25%;个人自建的组合,股票资产占比为45%,那么要想获得比较好的收益风险比,至少也要等10年后来看。

而以个人目前的年龄,顺推退休的时间,还有20-30年,那么按上图的结论,最佳的股票配比可以在60%-70%;当然,也可以再延长,长期投资的钱不以退休为结束时间,而以传给下一代为目标,那么投资时间可以延到40-50年,甚至更长,那么股票的配比也就相应地可以加大到80%-90%,甚至更高。

突然想到巴菲特老爷子之前说过的话,将遗产的90%投资到标普500指数,10%持有美国短期国债,作为给后人的一个长期的投资组合,也就是90/10股债配置,想来巴老也是考虑过这一组合长期持有下去,过个50年,大概率是能实现最佳的收益风险比的。

再来看看不同持有时间下,能够获得的收益率,我们主要看股票资产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持有股票能获得的收益率其实是趋于稳定的,且最高和最低之间的差距迅速在缩小,达到20年,30年,最低的年化收益率也都是正的了,而且这是扣除通胀后的收益率。

也就是说,不择时、不选股,就是一把买入,长期持有,只要时间足够长,持有股票是必赚不赔的,且大概率能获得高收益。

以20年为例,最差情况下,也能跑赢通胀率,实现正收益;以30年为例,最好情况下,能取得扣除通胀后年化10.6%的收益率,那么就是1954.25%的总收益。当然这是纯配置股票能取得的收益。

回到我们的主题,配置好股票后,还有债券和其他资产了。按10年持有期看,最佳的配比是40/60股债配置,当然60%的债券中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来配置其他资产,比如10%的大宗商品或Reits,也是不错的选择。

以此为基准,想想自己规划的持有时间,期限短的,低于10年的,最好就继续降低股票的配置权重;期限还能长的,最好就继续加大股票的配置权重,至少这也可以作为普通投资者做资产配置的一个不错的参照方法。


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分析涉及的指数及基金,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A(OTCFUND|110020)$

$易方达中证500ETF联接A(OTCFUND|007028)$

$易方达中证800ETF联接A(OTCFUND|007856)$

#基金投资指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