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涨跌幅榜,会发现能长期走牛的大牛股(恒瑞医药通策医疗长春高新爱尔眼科……)在某一自然年度不一定能挤进涨幅榜当年前十,能挤进当年前十的个股,大部分都是因为概念+业绩的双重驱动。当然,也有一些个股纯粹是概念驱动,股价上涨本身不能反映公司业绩变动。


各位球友大家好啊,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戴维斯双击策略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实例。何为“戴维斯双击策略”,顾名思义就是“越涨越便宜”,股价上涨的同时公司业绩也在提升,并且业绩提升的速度还比股价提升速度更快,对应的估值(PE、ROE等)指标反而会越涨越低。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生物医药这个行业是典型的短期投机炒作和中长期价值投资两大投资派系可以并存的一个行业,投资炒作注重的是市场热点和想象空间,价值投资则注重公司盈利水平提升、创新水平证实(有些创新会被证伪)、产品销量提升、经营渠道拓宽、业务出海……


一些“好”的医药公司确实是值得长期持有的,为什么要给好打个引号,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好”公司定义是能帮助投资者赚钱,股价实打实上涨了。它本身在行业中地位不一定高,产品也不一定好,但是二级市场投资有时候就是注重投资回报(股价上涨),能让你赚到钱的公司,哪怕别人说它不好,作为投资者本身,我们可不能说它不好。


我们以2018年—2022年5个完整的自然年度为例,剔除当年上市的新股,选取每一个年度涨幅最大的一家公司为代表进行研究。2018年涨幅最大的医药股为海普瑞(+52.95%),2019年涨幅最大的医药股为兴齐眼药(+377.7%),2020年涨幅最大的医药股为英科医疗(+2424.4%),2021年涨幅最大的医药股为九安医疗(+476.7%),2022年涨幅最大的医药股为新华制药(+172.6%)。


海普瑞(2018年)

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海普瑞是一家很神奇的公司,2018年是一个医药股的大熊市,海普瑞却能在当年取得50%以上的涨幅,实属不易。2019年和2020年很多医药股迎来了大反弹,两年翻三倍的股票比比皆是,再不济大部分股票也能完成两年翻一倍的目标。海普瑞却在这波医药股大牛市中迷失了自我,逆市下跌24.57%,令人扼腕。


海普瑞在2010年顶着国内FDA唯一认证的光环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出道即巅峰,盘中还曾创下188.88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向后复权),彼时的海普瑞来到了750亿元市值巅峰,上市之时,其仅是一家肝素原料药企业,其下游最大客户赛诺菲的依诺肝素钠制剂(克赛)处于顶峰状态。


海普瑞在2010年的营业收入高达38.53亿元,扣非净利润高达12.09亿元,上市时达到的业绩巅峰也是公司成立以来业绩巅峰。


上市不久,形势急转直下,山德士首仿药打破了赛诺菲在美国市场的垄断,当年录得近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赛诺菲克赛的全球销售收入从此开始逐年下滑。海普瑞国内竞争对手也陆续拿到FDA认证资格,同时,肝素原料药市场迎来一波周期性调整,资本市场的期望与企业现状形成巨大落差(主要还是因为发行价定的过高),海普瑞以当时A股史上最高发行价148元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凭借广阔的业务前景,在73.27倍的市盈率下也引得投资者争相竞购,开盘首日实现涨幅18.36%。


在2011年企业一季度报公布之后,股票开始崩盘,2013年股价来到前复权最低价9.13元。大部分时间,股价一直在15至30区间震荡,成为了一只被市场主力资金抛弃的股票。

当然,这是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海普瑞上市至今十几年的股价走势变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7年年底,看看2018年的海普瑞即将发生什么?

从历史K线图来看,海普瑞的上涨主要是来源2018年5月份和6月份1个半月的时间,后续在11月和12月又开始了一波小反弹行情,成为了当年的医药股涨幅冠军。2018年对于很多老股民来说记忆犹新,那一年是个超级大熊市,整个A股全年超过3000家下跌(当时只有3400多家上市公司),中证全指全年下跌29.94%,全指医药指数下跌26.40%。在这种情况下,海普瑞不光能上涨,还能有50%左右的涨幅,实属宝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海普瑞在2018年的上涨呢?究其根本还是业绩的大幅改善,2017年的业绩低基数导致2018年的业绩大反弹,海普瑞2017年的扣非净利润可谓是惨不忍睹,在2018年终于迎来了大反弹,毛利率、净利率、ROE都得以修复。

让后我们先来看看2017年海普瑞发生了什么,导致业绩大幅下滑。从2017年年报显示,海普瑞业绩下滑是由肝素粗品原料采购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支出增加,毛利降低引起的。

那么到了201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公司的业绩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根据当年的投资者投研纪要显示,2018年5月份频繁有机构调研海普瑞,主要原因在于海普瑞参与了3款创新药研究。2018年的医药股投资氛围和现在很不一样,那时候A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概念”公司很稀缺,除了处在仿创结合转型道路上的恒瑞医药,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都是守着几款仿制药和多年前研发成功的一款创新药吃老本,只要做好销售工作,创新研发这种事基本上“不存在”的。所以在当下那个时间点,海普瑞能有“创新药概念”,确实会受到机构资金的关注。



2018年年报显示,核心产品肝素新产能释放,生产效率提高,销售渠道拓宽,扭转了2017年不利的局面。同时积极开拓创新药业务,受到了机构资金的青睐。

兴齐眼药(2019年)

兴齐眼药是在2016年登陆A股的,上市之初短期炒作了一波,后面在2017年和2018年呈现震荡下跌和横盘的态势,一直到2019年,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就其业绩而言,兴齐眼药在2019年的表现确实好于2018年,2018年的低基数给公司在2019年带来了较大的业绩增幅,2020年和2021年依然维持高增速,公司整体处于快速成长期。

当然,公司的股价上涨离不开公募基金的助力,在2019年一季报时,公司的前十流通股东基本上以自然人为主,到了2019年中报时,都替换成了公募基金。


2019年兴齐眼药的上涨离不开“富国系”的集体坐庄,2019年一季度,富国系还没有进驻兴齐眼药,2019年二季度开始了疯狂扫货,大笔买入兴齐眼药,2019年二季度兴齐眼药的涨幅为+182.7%。球友们可以在历史K线图上看到2019年4月份开始兴齐眼药开始了连续一字板涨停,股价直接原地起爆(那时候创业板还没有搞20CM制度)。从20元左右开始启动,一路拉升至63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当时的兴齐眼药被一阵爆炒呢?

回顾公司2019年的年报,可以发现在2019年4月份,公司有2款新产品获批。2019年4月,公司发布公告,称提交的溶菌酶滴眼液(用于治疗慢性结膜炎)和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用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注册申请在国家药监局网站的办理状态变更为“审批完毕-待制证”,随后的4月17日,公司称已收到这两款产品的注册批件,公司已着手进行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的溶菌酶眼用制剂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外已有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的盐酸溶菌酶滴眼液在日本上市多年,而兴齐眼药的菌酶滴眼液从提交注册申请并获受理到获批注册花了6年时间,且获得新药证书,有望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最重要的是,兴齐眼药那时候有一个很强烈的市场预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当时这个产品还没有获批为“药品”,是以“院内制剂”的形式在销售。

从当时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来看,主要是看重了兴齐眼药这款王牌产品的预期,虽然还没有获批为药品,但是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毕竟全国青少年近视人数数量众多,相关数据也证实了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防控和治疗近视方面确实有效果。


再度回顾2019年年报,可以发现公司改变了2018年不利的影响因素,新产品快速放量增加了营收,尽管有题材炒作的嫌疑,业绩确实是实打实增长了。


当然,兴齐眼药原地起爆的那一段涨幅其实比较难介入,连续拉板,基本上就是机构和游资快速拉升,将筹码迅速拉升到高价区,后面60多元以后再介入的散户其实收益并不是特别高(当然,到了2020年又再创新高了)。有时候,想先于主力资金发掘大牛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英科医疗(2020年)

2020年的超级大牛股,秒杀一切股票的存在,放眼整个A股历史,能单年涨幅达到20倍的,少之又少,当时的英科医疗甚至被称为“手套茅”,被一众资金抄上了天。股价从3元多启动,2020年年底炒到了91元,中间其实是有20%以上的回撤,但依然难挡做多资金的热情。


股价的暴涨背后带来的是业绩的暴增,尽管2020年股价涨了二十多倍,但是公司的净利润更为恐怖,直接暴增38倍,从前几年只能赚1个多亿的小手套公司,瞬间暴增为“手套龙头”。当然,如此恐怖的业绩长时间来看是不可维系的,因为2020年的疫情爆发,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相关的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作为主营手套、口罩、防护服的英科医疗,成为了机构资金的香饽饽。


回顾2020年年底的机构持仓明细,有整整55只基金持有英科医疗,持股市值达到了62亿元,基本上大部分流通股都被机构买光了。回看这张榜单,会发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面——中欧葛兰(那时候还不是“葛大妈”)、前海开源曲扬(那时候也不是“曲长老”),广发吴兴武、工银瑞信赵蓓、招商李佳存……2020年,很多医药主题基金经理都靠英科医疗这只大牛股一战成名。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2022年三季度,只有3只基金还持有英科医疗,大部分公募基金都在高点套现离场,英科在2021年和2022年迎来了“戴维斯双杀”,股价从顶点回撤超过80%,既往投资逻辑全部被推翻。


回顾公司2020年报,可以发现公司的经营业绩激增来源于疫情的催化剂,毫不夸张的说,英科医疗在2020年可能赚了未来十年的钱,防护用品在日常的医疗活动中需求量和消耗量都是稳定的,因为疫情让医用手套和防护服供不应求。这波由疫情催生出来的巨幅业绩增长,到了后疫情时代基本上就烟消云散了。公司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还能勉强维持在高位,到了2022年就大幅降低了。


像英科医疗这样因为某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而引发的业绩暴增和股价暴涨,是特定机遇下的幸运产物,在某个短期的时间段内能让投资者获利颇丰,可一旦投资逻辑重塑,就会从“戴维斯双击”转变为“戴维斯双杀”,投资者需要尽早离场才行。


九安医疗(2021年)

2021年的跨年大妖股——九安大帝,从2021年涨到了2022年,半年时间里风光无限,2022年一季度赚了过去十年加起来都没有的钱,十年苦作无人问,一朝翻身天下知。


虽然九安医疗在当时也被人质疑为“炒概念”,可是当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公布时,所有人都傻眼了。这个经营业绩是实打实的强。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2021年11月开始到底发生了什么。从2021年的11月15日第一个涨停板(当日收盘价6.78元)开始计算,再到2022年的4月15日盘中冲高到98.42元,历经半年时间,完成了十倍以上涨幅的壮举。



当然,我们从事后的K线图来看,2021年的11月26日收出第一根大阴线时,是一个很好的介入机会,但放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很多人就会认为九安医疗的炒作已经到底了。因为光看过往财报,九安医疗的业绩并不好看,2015年和2017年业绩还是亏损的,2020年确实业绩大爆发,但是相较于东方生物明德生物这样的新冠检测股,业绩增速其实也没那么亮眼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九安医疗一飞冲天呢?一切都源于公司在2021年11月8日发布的一个事件公告。那时候的市场反应其实略慢了一拍,一周之后股价才开始启动拉升。当时市场上还是有不少人质疑九安医疗的试剂盒只能赚点辛苦钱,不可能给公司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九安医疗的试剂盒在美国销量爆棚,公司赚得盆满钵溢。短线炒作有时候炒得就是预期,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把过去十年没赚的钱都赚到了,股价有时候会提前启动,真的到财报公布时,股价基本上也就见顶了。


在这波疯狂炒作中,九安医疗也实现了戴维斯双击——股价越涨越“便宜”,公司的滚动市盈率来到了2以下!1.5倍PE的公司估计球友们见得并不多吧,再一次说明了九安医疗新冠试剂盒的恐怖之处。



复盘来看,九安医疗的炒作并非无厘头,是有真正的业绩驱动因素在里面。从交易层面上来是哦,九安医疗股价长期横盘,日均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下,股价大部分时间在8元以下,知名度也不高,缺乏主力资金长期控盘,也没有机构资金的入驻。所以一旦激活炒作情绪,各路游资前赴后继,点燃了资金接力的高潮,没有庄家和机构的抛货,更多的是散户和游资之间的互相收割,在分歧中上涨,在一致中落幕。


九安医疗距离百元大关仅差一步时,轰然倒下,后面的四季度和23年业绩可能很难像22年一季度那样炸裂,但不代表九安医疗这家公司就此沉沦,或许,经此一役后,九安医疗囤积了大量现金,可以继续做好创新研发工作,成为IVD领域的领军企业。


新华制药(2022年)


从4月26日的第一个涨停板到5月30日盘中冲高40.55元,新华制药走出了三倍大牛股的走势,并且最凶猛的那一段是连续拉升顶一字板,散户基本上没有介入机会。2022年12月,新华制药又开始了二波行情,与之前的“阿兹夫定”概念不同,这次是“熊去氧胆酸”叠加“布洛芬”概念,双重概念刺激炒作。


4月26日盘中拉升涨停,盘后公布了合作协议,从此开始了一段脉冲式行情。事实上,早在4月20日,就已经有了新华制药和真实生物合作的传闻,当时被公司“否认”了,于是在4月22日还有一个跌停板。但这次又是游资依靠信息优势提前突击,让散户在前面的启动点没有介入机会。



反观基本面,新华制药代工生产阿兹夫定其实就是个CMO的角色,订单规定好了能收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后续阿兹夫定能卖多少盒,能卖多少价,其实都和新华制药没多大关系。新华制药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比不上那些专业的CDMO公司——九洲药业普洛药业博腾股份,不像九安医疗和以岭药业,炒作的逻辑最终能反映到业绩上。新华制药炒作最大的赢家是大股东,因为股价拉升到高位开始了高抛低吸的套路。



2022年12月,新华制药启动了第二波炒作行情,主要原因在于那时候全国都“缺药”,生产布洛芬的上市药企显得弥足珍贵,除了亨迪药业外,新华制药就是最正宗的“布洛芬概念股”。不过相较于上述的四只大牛股,新华制药在经营业绩上的提升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


总结

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很快的行业,几乎每一年的投资逻辑都和上一年不一样,有时候,一个新闻、一个政策、一个突发事件、一个创新产品……都会重塑个股甚至细分赛道的投资逻辑,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紧跟市场的步伐。毕竟生物医药是个强和强的行业,做得好的话可以在优选细分行业的基础上依靠个股跑出超额收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