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先先

编 | 周星星

#基金#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公募基金的寒意显然比这个冬天还冷。以前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以后很有可能基金公司也变得“难赚钱”。

一方面,是“新发难”,曾经的核心资产和赛道股纷纷偃旗息鼓,由于收益表现不佳,行业整体新发规模遇冷,有部分公司甚至全年“一基未发”。

另一方面,是“持营卷”。新发难,再看存量市场的“持营”也越来越卷,尤其是在“降费”大背景下,容易上量的指数型产品成为公募基金持营的重点产品之一,价格战已经明显“卷”起。

加之,基金公司成本相对刚性,费率改革直接影响利润,公募通过产品变阵应对成本压力的动作已在显现。


Part 1

成本压力下持营卷

以量补价并非谁都可以


复盘2023年,公募基金“费改”可以说是迎来了里程碑式变革。其带给公募基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润压力。与渠道相比,由于基金公司的成本相对刚性,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节约压缩,因此面对降费带来的压力,公募要应对,要化解。

而“以量补价”就是有效策略之一,指数型产品就是规模“上量”的好选择。此外,指数产品也符合行业发展和政策改革的趋势,已是岁末年初基金公司对产品条线优化的重点之一,不仅发行队伍密集,也成为价格最“卷”领域。

其中,ETF已成为“头部玩家”们抢占规模的必争之地。

一方面,2023年ETF领域新品频出,头部公司积极上报,产品发行也十分密集(比如,11月以来,多只深证50ETF、上证科创板100ETF开始发行,还有创业板中盘200ETF等产品获批)。数据显示,截至12月29日,全市场ETF总份额已突破2万亿份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较年初增长超过40%。

另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打响降费第一枪后,持续有公司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降费队伍,ETF成为2023年最卷领域,“价格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易方达基金在2023年就曾多次下调旗下ETF产品费率,华安基金刷新行业费率新低(华安上证科创板50ETF的管理费率由0.50%降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0%降低至0.05%)。

然而,被动型基金的竞争格局是典型的“强者恒强”,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性显著,在头部玩家前几年已有布局的基础上,中小基金公司想从头部玩家手里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因此,头部公募尚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规模效应,摊薄投研、科技、营销等领域的成本支出,而对于小公募而言,费率改革带来的成本压力似乎只能“硬抗”,与后续持营难度加大互为影响。

根据华泰证券测算,若按照2022年底财务数据静态估算,头部机构净利润下降1.5亿-4亿元/年,对净利润的负面影响约10%-15%;中小机构下降0-1亿元/年,负面影响约10%-40%。

不难发现,就主动权益产品而言,“降费”对中小基金公司带来的生存压力、产品持营压力都更大,也更难以排解。


Part 2

收益“低气压”

部分小公募“一基未发”

除了降费带来的经营及成本压力,公募基金困于业绩压力也举步维艰。

据Wind数据,2023年,在753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包括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年内实现了正回报的基金产品数量为950只,仅占12.61%。

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下跌11.68%、13.52%,两大指数已经连续两年收益率为负。

基金收益的低迷和赚钱效应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了2023年基金发行陷入冰点。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基金发行规模合计1.15万亿份,处于近五年来最低水平,而这一数据还是依靠债券类基金,后者今年发行规模占比超过七成。

从单只产品来看,平均单只新成立基金的募集规模为9.14亿元,创下了历史新低,全年未现“百亿基”。

头部基金公司艰难维持了一定数量的产品发行,排名前二十的公募(按管理规模计算)发行产品数量占总量超50%,而中小基金公司则发行锐减,甚至有部分公司2023年全年“一基未发”。

具体来看,先锋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20家公募2023年全年未发行一只产品。此外,东方阿尔法基金、国融基金、瑞达基金等22家基金公司也仅发行1只基金产品。

由于新基金发行“落空”,叠加老基金加速清盘,一些尾部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甚至陷入了“无基可管”的尴尬境地。

比如,新华鑫利灵活配置混合$新华鑫利(SH519165)$、恒生前海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恒生前海港股通高股息指数(OTCFUND|005702)$等都先后发布了基金终止合同公告,而这些公告的背后,也隐含着对基金经理的“软性裁员”,尤其是在利润水平较低的产品上,尽管基金公司并未发布解聘公告,但有基金经理“无基可管”的尴尬不可避免。

小周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126家基金公司旗下超过300名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量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新华基金、浦银安盛基金、红土创新基金等28家公募机构年内基金经理属于净流出状态。


Part 3

压力待解


降费大背景下,“价格战”已不可避免。加之市场表现不佳,持营与增量的双重压力,正进一步固化行业的“二八格局”。

截至2022年,142家基金公司中仍然有44家基金公司亏损。

“为了生存,基金公司可能更注重未来几年的指数型产品规模增量,‘以量补价’的逻辑更为重要,这意味公募基金行业规模效应的优势将更为明显。”中金亦在研报中提到。

头部基金公司具备更强的规模体量和盈利能力,可承担相对更高的投研、第三方服务等支出,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中小基金公司原本盈利能力就相对较弱,在持营和增量的双重压力下,更难有更多研发或渠道投入,也更难在后续市场竞争中突围。

展望2024年,压力依然待解。不知道,市场是否会变好,公募基金又能否借力市场表现,解决发新难,应对持营卷?

—THE END—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