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二是世界读书日。任何节日,最后都会成为购物节,读书也不例外。


这样也挺好,毕竟有图书的打折促销活动。不过,情人节时玫瑰和宾馆从不打折,为什么图书会打折促销呢?


就像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这种问题我不想回答,因为问这种问题的人,他压根就不喜欢读书。比如没男的会问,跟女生约会有什么用呢?正常男生都是整天想着怎么能跟女生约会,因为他真的喜欢,求之而不得。


中国人喜欢读书吗?


《神童诗》上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似乎我们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但为什么每年高考后,学校都要上演撕书的闹剧呢?《神童诗》接着又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原来国人爱读书,并不是为了求知,而只是为了名利。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更说明这一点: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如果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追名逐利,也就难怪许多人高考后便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不少出版社最赚钱的业务永远是教辅教材,很多人所谓的读书只是为了考证升学。


有些人对工作现状不满意,就跑去进修了个更高的学历。没想到拿到毕业证后,发现以前遇到的工作问题,跟学历一点关系没有。


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它很重要,没有这块砖,很多公司的面试机会都没有。HR收到太多简历了,增加学历作为筛选条件,能提高面试的效率和选到人才的概率。


但是它也只是块敲门砖,当你进入一家公司后,没有任何领导会用学历来给你定绩效,领导看重的是你给公司能带来多少价值。


一个人最大价值,是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而学校流水线培养出的学生,做的是别人能轻易替代的事。摆脱困境的思路是,提升自身维度。如做翻译,你中文素养高,对专业著作有深刻理解,就比普通翻译更具竞争力。


以前,一个人刻苦读书,大学毕业后,所学知识就够了,可以找到个不错的工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刻体会到,自己寒窗苦读几十载,所学的知识并不值钱,还不如交给机器做。


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二是放弃学习,在一个毫无前途的无聊岗位上混吃等死。前者是少数,大多数人毕业后就再也不看书了,后者占绝大多数。


记得前段时间,写子女教育时,我讲过一个观点:学生时代,很多家长拼命让孩子学,不能输在起跑线,补习班越来越贵。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太残酷了,太同质化了。相反,我认为真正的竞争在大学毕业后。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忙于工作,每天都很累,回到家什么也不想干,只想安静的躺着。而此时,如果你每晚坚持学习,坚持看书几小时,最多十年,就会超过大多数人。


终身学习这条路上,人很少,对他人是降维打击。


木棉花下好读书。这是个对读书人极其友好的时代,你想看的任何书几乎都能买到。你对书中不理解的地方,也能利用互联网搜索到别人的解读。


别辜负这个时代。只要是喜欢读书和思考,我们的见识和认知应该比古人要高很多。不然就说不过去了。


比如,我想到李白的一首诗,但只模糊记得几个字,通过搜索引擎很快就能找出来。


比如,我们随时能看世界地图,对地理的认知要远超古人。我们看到路上的花草,用软件扫一下,就能识别出名字是什么,有何生长特性。


除非是考试,否则我们不用去背诵那些简单的知识点,我们只需理解它。读书不一定要记住,当我们读得越多,思考越多后,会培养出一种感觉。比如,当你看到某个伪科学的东西时,一看就知道有点不对劲,不该轻信。


人生只有一次,若只为温饱私欲,太过无趣。如何活出几世的感觉?过得逍遥洒脱?唯学习和思考,方能摆脱外物对思想的束缚。思想,广阔无边,深邃无底。所谓的生命无限可能,前提是思想的无拘无束。读历史,读科幻,可超越时间,在时间长河中来回游荡;读文学,读小说,可体会人生百态,与书中人物走过一生又一生;读哲学,读经济,可看透人性,俯瞰世间百态。这种精神体验,岂是喋喋于生活之琐碎可比的?


其实,如果你对工作感到焦虑,对人生感到迷茫,冥思苦想一些问题没有进展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所谓焦虑和迷茫,根源都在于认知的低维。


特别是大部分时间在做重复性工作的人,在岗位上时间一长,接触的人和事都慢慢固定,会越来越偏执。如果想有所改变,最需要的就是多读书,接触新的思想。


就像过去,农村有推磨的驴子,农民为了让驴子不停地往前走,就把它的眼睛蒙起来。驴子凭感觉往前走,不断精进,但实际上,它一直在原地打转。


人生的最大幸运,是遇到一个人或一本书,能彻底打开我们的认知局限,揭开蒙在眼前的布,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就像拨云见日,给思维以冲击,看透事物本质,妙不可言。


读书的好处是,对方可以全方位的展现思想层次,让你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高水平思维。这是在闲谈聊天中很难接触到的,也是只言片语难以表达清楚的。


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别人不点拨你一下,可能一辈子都想不通。而有慧根的人,只要点那么一下,就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犹如醍醐灌顶,不禁拍案叫绝,心里连说妙、好。这种愉悦感,能持续很长时间。


刷一条微博,需10秒,能得到作者半小时的思考成果;看一篇文章,需10分钟,能得到作者3天的思考成果;阅读一本书,需10小时,能得到作者10年的思考成果。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划算的事吗?


我们都会遇到困惑,有人讳疾忌医,掩耳盗铃,还有人则将问题归咎于外界,而读书人的做法是,主动去寻找答案。相信我,你的所有困惑,前人都遇到过,在书本的某个角落,一定存在着深刻无比的解答。


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人类历史太长了,思考者太多,你面临的困惑和迷茫,古人也遇到过。可能你思考半天,自以为独出机杼的思路,都是前人已经思考和辩论过的。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世上大多数人的问题是读得太少想得太多。与其绞尽脑汁的想,不如多读书。


书有三种:


第一种是宣泄情绪,迎合读者人性的,读起来很爽,但不增长太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心灵鸡汤和网络爽文。


第二种是专业书籍,外行读起来辛苦,但对业内人士来说,这些都是常识。对这种书,我不会纠结于细节,大体明白就行了。比如物理,我不是专家,能看懂科普,不被一些民科带偏就行;但投资是我的专业,就不能浅尝辄止,所有的细节都要弄懂。


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种书,它揭示了某些规律或思维模型,但与主流的常识相悖,甚至你告诉别人,别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而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规律并运用实践,就是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了。


第三种书太少,若遇到几本,并有缘能读进去,足矣。


什么是好书?


有个衡量好坏的指标是,你愿意读几遍?愿意读的遍数越多,说明书越有价值。读一遍就扔掉的,大多都不能算好书。人的时间很有限,应该把时间放在有深度的书上,应该结交那些值得深交的朋友。


曾经我的最大困惑是,要读的书太多,时间不够。就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后来才明白,我干嘛要读那么多书呢?读书的目的是思考后形成见识。如果能有深刻的思考,哪怕只读一本书,也就够了。读书重质而不重量。


若吹嘘自己一年读了几十本,上百本书,这反而说明他们读的书太浅薄,没有内涵。一年读100本小说,和一年读一本老子,完全是不一样的。


对于大众来说,没必要把读书数量当作目标。市场上的书籍太多了,这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哪怕你穷尽一生也看不完1%的书。与其比拼数量,不如看同样一本书,谁能读得更深刻。


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你突然发现“我也有这个思想”,突然把你本来已经有的,你却不知道的东西唤醒了。一本好书,每一页都足以让人开悟,每读一遍都是思想的洗礼。


当认知开悟后,就像爬上了一座山,站在山顶上,鸟瞰山河大地,世间的一切在你眼中都变成了一场游戏。


一个人怎么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爱好?


不是读书破万卷,更不是成为书呆子。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把读书当成生活的必需品,就像穿衣吃饭一样。


正如宋朝诗人黄山谷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天不读书,也觉得浑身不自在,感到羞愧,那么你就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而学校的灌输知识教育是失败的,它让我们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别看读书的人不多,近几年在互联网上,卖读书课程,搞读书会,这一类的产品倒是挺红火。但指望听别人讲20多分钟,就能领悟一本书的精华,这又是何等的浮躁!学习,从来就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轻松、简单、容易”。


用kindle这样的阅读器读书,每个人都能在上面画线,若某句话被很多人画线,就会公开显示出来,所有人都能看到。


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的画线都出现在前两三章,后面几章画线会很少。难道每本书的后面章节都没什么重点值得画线吗?


真相是,大多数人看书只读了前面的几章,大部分都没有看完。


《华尔街日报》对此有过统计,《时间简史》大多数人只读了6.6%,《21世纪资本论》大多数人只读了不到3%,《思考,快与慢》只读了6.8%。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因为人性如此。


买书容易读书难。买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读完。


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结婚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维系婚姻;上大学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大学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做好工作。投资中,买入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持有。持有的过程,是漫长而枯燥,充满曲折的。


我们一直在与人性较量。


其实,人的本性就不喜欢阅读长文。自古以来,文章都不长,诗词歌赋就更短,长文主要是小说。而小说是靠情节来勾着人,哄着人去读的。能读进去非小说的长文,是一种阅读素养,需要刻意培养才行。


另外,学校教育也不鼓励我们享受阅读长文的过程。在学校,老师主要教的是怎么快速阅读,然后提炼出中心思想,重视的是结果。


比如,我有时会收到这样的留言:“罗里吧嗦说一堆废话,到底想说什么?”这便是学校教育的后遗症。再比如,我们看懂一首诗,不会去体验它的美,不会想着跟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而是第一时间想,这首诗到底想表达什么?


正因如此,现在10分钟听本书很火,但读书的过程是有乐趣的,唯有过程才会真正塑造你,总是去记那个结果,反而是干巴巴的,无聊的。


最怕的是,如果习惯于每天10分钟就学会宏观经济学,每天都能听懂一本书,恐怕就再也没耐心去读完任何稍厚一点的书了。正因如此,太多的人稍长一点的文章就没耐心认真读完,更别说读完再思考,他们只要看到一点心里感觉不爽的,就开始叽叽歪歪开骂,戾气十足。


如果想变得有深度,先从读一本有深度的书开始。培养阅读习惯,靠的也是大量且长期的阅读。深度阅读不能让我们立即变得博学或富有,但持之以恒的阅读,能让人变得更有耐心,更有定力,逐渐舍弃短视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


还有个常收到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作者刚说个开头,你就能猜到结尾,其中的典故、思维都非常熟悉,自然读起来非常快。而如果书中的内容对你来说是全新的,每段话都感觉刷新认知,那自然要慢慢细读。


简单说,一个人阅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他以前读过多少书。对一个领域了解越多,读这个领域的新书速度就越快。哪怕是小说,看多了也觉得到处都是俗套,亦能一目三行。所谓一眼看透事物本质,就是你平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后,对它太熟悉了,看一眼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心理学家把人对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就是已熟练掌握的知识,习以为常了,处于舒适的状态。


学习区,就是学起来有点挑战,要主动思考后才能理解。


恐慌区,就是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根本理解不了,强迫去学可能导致内心崩溃而放弃。


持续的成长,就是走出舒适区,总是在学习区挑战自己,从而扩大舒适区。那些能与我们的认知产生共鸣,但又会给我们意外惊喜的书,就是最值得读的书。


而很多人做的恰恰相反,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内容,就本能的抬杠和谩骂,他们永远无法成长,画地为牢,永远活在井底。这种人很难从书中得到新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中寻找新证据来巩固自己的旧观念。


也许很多人都这样,谁也不可能真正教会你什么,最多只是唤醒你已经经历过,并感悟到的东西。所以,读书也要靠缘分,缘分不到,不会读,也读不懂。


一本好书,要看缘分。


有些人看好多遍,也还是一知半解。有些人看到一半突然被某句话击中要害,回头再读便大彻大悟。有些人看两三句就清楚了,越看越觉得醍醐灌顶,越看越觉得相见恨晚。


还有些人不看书,他们在社会闯荡多年,单凭实践经验总结也能贯通,回来再看只是印证,然后发现,原来自己悟出来的这点道理,人家早就说明白了。


如何读书才能收获更大呢?


我的建议是:阅读前不可有己见,阅读后不可无己见。


即读书前,先清空脑中已有的偏见,然后阅读才会有更深的感悟。读书后,要擅长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形成自己的见解。


读书后,怎么才算是真的懂了?


首先,试着去教别人。


想象有个人在面前,跟他讲一遍。讲不清楚的地方,再翻书。

然后,尝试写出来。


比如它的应用,实例等,多延伸一点。不明白,就查资料。


如何培养能力?如何成长呢?


物理大师惠勒曾说: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阅读是与伟大的灵魂交谈,写作是与自己的内在沟通。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不是为表达已了解的一切,而是为搞懂自己尚且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东西。


尝试把学的东西说出来,或写出来,你会发现更多认知的盲区。


最后,发散联想。


以它为中心,多联想,跨学科,旁征博引,连接以前学的知识。


如此,才算是真的学会,它是你的了。不管能不能记得,它对你的影响,已融入了骨髓,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未来的一举一动。


有个感触,太专注在电脑前看书,效率不高,反而是放下书,一个人出去走走,大脑一放松,灵感就来了,很多新想法马上涌现。这时候要赶紧用手机记下来,否则几十秒后就容易忘掉。


当手机上记录的碎片化思考多了,慢慢的,点就连成了面。


需注意的是,读书人最忌教条主义,尽信书不如无书。除了宗教,没有什么学问是要跪着学的。


比如,物理学家不会在家里供奉爱因斯坦的论文,也不会把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当作不可逾越的真理。一切理论都可被发展和超越。


对一个问题,刚开始在这本书看到有个说法,挺有道理的。但过两年,在另一本书又看到另一种说法,论证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的思想被刷新,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看得多了,就需要在几本书中,自行去判断哪个说法更靠谱。甚至你发现他们说的都不对,你有自己的观点,比他们的都好,这就算是修炼到家了。


至此,作为读书人,我们可以与书的作者平等对话,甚至俯视作者,评判他们之间的高下。


量变产生质变。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招商银行(SH600036)$$千禾味业(SH603027)$$招商中证白酒指数(LOF)A(OTCFUND|16172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