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


纽约房地产的发展历史深远且复杂,它贯穿了多个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不仅塑造了城市的面貌,也反映了经济、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变化。


19世纪初至中期,随着曼哈顿岛的开发和人口增长,纽约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成形。1811年,纽约委员会提出的“纽约网格规划”为城市的街道布局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进入镀金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纽约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工业家和金融家前来投资。这一时期,豪华住宅和办公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五大道上的豪宅和华尔街周边的摩天大楼成为时代的标志。特别是世界上第一栋摩天大楼——家庭保险大楼的建成,为纽约未来的天际线设定了基调。


1920年代至1930年代,爵士时代见证了纽约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摩天大楼的建设达到了高潮。然而,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大萧条给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许多项目被迫停工或放弃。


二战后至196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带动了住宅和商业房地产的建设潮。郊区化趋势也开始显现,同时城市更新项目如斯塔滕岛的Verrazano-Narrows大桥和联合国总部的建设,为纽约带来了新的面貌。分区修订案的通过进一步鼓励了更密集的建筑开发。


进入1970年代至1980年代,纽约面临财政危机和高犯罪率,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但到了1980年代,随着里根时代的经济政策和外来投资,纽约房地产开始复苏,金融区的复兴和商业办公空间的大量新建成为亮点。


1990年代初,纽约市经历了严重的房地产衰退,商业和住宅地产价值急剧下降,空置率上升。然而,1993年市长朱利安尼的当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城市安全和生活质量,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纽约市的科技行业和创业环境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然而,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对纽约房地产市场造成了短期冲击,但政府的重建计划和全球的支持加速了该区域的复苏。


随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纽约房地产市场陷入困境,但相比其他城市,纽约市场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并较快地开始恢复。


进入21世纪头十年后期至2010年代,纽约豪华住宅市场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富豪的投资。同时,共享经济如Airbnb等共享住宿平台的兴起改变了租赁市场,为房东和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近年来,纽约州和纽约市对房地产市场的税法和政策进行了频繁调整,这些变化对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2020年开始的COVID-19疫情导致纽约市人口外流和办公空间需求减少,但也加速了远程工作的趋势,促进了对更大居住空间和郊区房产的需求。


随着疫苗接种和经济重启,纽约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但市场参与者也在重新评估办公空间的需求、住宅偏好以及混合用途开发的重要性。


纽约房地产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史,也是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缩影。



香港


1841年开埠与土地批租制度:英国占领香港后,开始实行土地批租制度,这标志着香港地产业的正式起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早期的房地产开发: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开始出现早期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但主要集中于商业楼宇。


二战后至1950年代:公共房屋制度的建立:战争结束后,香港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政府开始建设公共房屋,特别是在1953年石硖尾木屋区大火后,政府加大了公屋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香港公营房屋制度。


1960年代: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随着香港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激增,对住宅的需求大增,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私人开发商开始大规模建设住宅项目。


1970年代至1981年:房地产市场的首个高峰期:楼价快速上升,大型综合发展项目如太古城、沙田新市镇等相继落成,标志着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1982年至1984年:中英谈判与市场波动:受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的影响,市场信心动摇,楼价下跌。然而,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市场逐渐稳定并回升。


1990年代:繁荣与调整: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又一个繁荣期,楼价在1997年前夕达到历史高峰。但随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楼价大幅下滑,市场进入调整期。


2000年代初的调整期:进入新千年后,香港房地产市场从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中逐渐恢复。初期市场仍然受到高失业率和经济放缓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房价开始回升。政府推出多项措施稳定市场,包括调整印花税和贷款政策,以防止市场过热。


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相对其他地区,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展现出了较强的抵御能力。政府推出的救市措施和低利率环境帮助市场迅速反弹,随后几年房价持续上涨,达到历史新高。


冷却措施与调控(2010年代初至中期):面对房价不断攀升,香港政府自2010年起实施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包括买家印花税、双倍印花税、加强版特别印花税等,旨在遏制投机活动,控制房价。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快速增长,但也引发了关于住房可负担性的广泛讨论。


社会运动与疫情冲击(2019-2020):2019年,香港经历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对当地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随后,COVID-19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打击了经济活动,导致市场出现短暂的不确定性。疫情期间,政府推出了多项支援措施,包括按揭贷款宽免和税务减免,以减轻市民和企业的财务压力。


复苏与新挑战(2021年至今):随着疫情逐步受控和疫苗接种的推广,香港房地产市场在2021年开始显现复苏迹象,交易量和价格有所回升。然而,全球供应链问题、利率上升预期以及持续的跨境旅行限制等因素,继续影响市场。此外,政府继续推行房屋供应计划,致力于增加公私营房屋供应,以解决长期存在的住房短缺问题。


远程工作趋势与生活方式变化:疫情加速了远程工作和灵活工作安排的趋势,影响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和偏好,一些购房者开始寻求更大的居住面积或考虑郊区居住。这促使开发商和投资者重新评估物业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跨境合作与大湾区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推进,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加深,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跨境交通、商务和居住融合方面。香港作为大湾区内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房地产市场正逐步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


面对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香港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长远规划,如“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旨在开拓更多土地资源以满足长期发展需要,同时继续深化住房政策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转型等挑战。 


总之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紧密关联,历经多次周期性波动,但始终保持着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