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供给端找问题: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的阶段,处在成熟期已超过5年之久,需求几乎已被开发殆尽,再从需求端找市场不合时宜,不仅竞争巨大,而且不会创造增量,存量之间的你争我夺,对社会的创新发展毫无益处。下文谈谈于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显著下降,表面上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供给失灵”。强调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激励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强调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提高国民经济的供给能力。“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单纯的依靠资本投入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增长模式无法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态势,而在未来要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必须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它取决于要素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充分发挥“教育红利”的潜在优势,提升资本投入的效率; 另一方面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两方面均属于供给侧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为释放“教育红利”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水平。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的体制同西方金融资本主义体制最为不同的是政府可以有效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利用政府“看得见的手”合理配置资源,把扭曲的资源错配调整过来,避免过多的投资向错误方向配置,在经济转型阶段起到有效辅助作用——当然政府最主要是起到合情、合理、合法的监管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制度管理优势

我国猪价自2019年上涨以来,2020年第三季度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下跌通道,直至2024年1月。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其中必然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的原因,也分不开政府为保民生、稳物价而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

如同猪肉、粮食等同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供给不足引起猪价上涨,政府向市场投放冷冻猪肉;供给过多引起价格下跌,政府从市场买入猪肉存放至冷冻库,直至下一次猪价再次上涨的周期时投放到市场中。这在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是看不到的景象——猪价上涨,养殖厂只会增加种猪的投入,扩大出栏量;而猪价下跌时,养猪场会大幅减少种猪的数量,甚或是直接宰杀生猪,减少饲料的成本支出。面包店每天烘焙的面包数量超过实际一天能够出售的数量,而奶牛养殖厂在牛奶价格爆跌时,会把多余的新鲜牛奶倾倒至河流里,诸如此类景象在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比比皆是。因为资本一定是趋利的,资本只会唯利是图。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发展水平以上时,社会内部矛盾严峻,地区间经济水平发展良莠不齐,人民之间贫富差距悬殊,光靠印钱来大投资、强刺激对已经激化的内部矛盾的改善起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并且对经济的长期稳定优质发展毫无意义可言。发挥我国制度管理优势,适当进行有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精致“内外兼修”的蛋糕。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发全文时,单独列示


$酒鬼酒(SZ000799)$

$方正证券(SH601901)$

$爱尔眼科(SZ30001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