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我要稳稳的幸福”,欢迎来到《“稳稳的幸福”投资课》,希望每一天的你都能有所收获。今天是我们的第十四讲:“何时卖:让止盈止损不那么难”。

在上一讲内容中,我们聊了“怎么买”的问题,并通过估值、买入时机等方式进行了剖析。

我们说普通人的理财,最理想的状态是长期持有合适的基金,可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周期、产业政策等宏观因素,还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等微观因素,一动不动地持有一只基金几年都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毕竟,投资的目的在于赚钱,落袋才能为安嘛。那卖出这个动作,具体该怎么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一、 什么时候不能卖

在讲“如何卖出”之前,很有必要先强调一下,什么情况是不能卖的。

单纯因为基金涨了、基金跌了就卖出,这是需要坚决避免的错误。

很多投资者朋友,总会把买入的成本当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比如说,处于浮盈的状态中,要么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卖出止盈,美其名曰锁定收益;要么就情绪上头乱操作,一副“赚的钱赔了不心疼”的架势。

或者处于浮亏的状态中,在“损失厌恶”等心理影响下变得无比保守,抱着“没卖就等于没亏”的心理,结果越套越牢。

就像我们身边有朋友总喜欢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死守着一只亏损的基金不撒手,甚至还把盈利基金卖了去补仓,结果却是卖掉的“赚钱基金”越涨越多,补仓的“跌倒基金”越套越牢,导致最后两头挨打。

事实上,基金净值短期的涨跌带来的多数属于无效信息,因为市场短期的涨跌无法预测,所以因为基金短期的涨跌而进行的卖出往往毫无意义。

无论是市场也好,自己持有的基金也罢,影响它们长期走势的,可能是当下的估值,可能是经济的周期,也可能是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但却绝不是我们持有的“成本”,抑或产品的浮盈、浮亏。甚至可以说,忘掉买入成本,是成功投资的一大条件。


二、什么时候可以卖

有不能随意卖出的理由,自然就有可以卖的选择。我们课程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帮助投资者保护收益和控制风险。从这个角度看,以下4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卖出:

1、达到“止盈、止损”线

如果我们能严格做到纪律投资,也不会对错误决策后悔、焦虑,那么投资会变得简单很多。

对持有的产品设定合理的“止盈线”,当基金达到预期的收益率目标时,卖出部分或全部基金锁定利润。反之我们也可以设定“止损线”,当基金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卖出以防止进一步亏损,努力保护剩余的资金。

这样操作的好处很直接——设定止盈线可以在市场良好时有计划地卖出,避免因为贪婪而一直持有,错过兑现收益的机会。止损线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市场不利时果断行动,而不是因恐惧或寄希望于市场反弹而迟迟不卖出。

原理听起来很容易,但这一题的正确答案却是极难的,那就是如何设定具体的“止盈、止损线”?过高或过于保守的设置,都可能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反效果。

2、买入的理由,不存在了

市场之中有上万只基金,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几只进行购买,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可能是看好基金经理,可能是喜欢基金的投资策略。

哪怕是被动的指数基金,也可能是因为它跟踪指数的误差最小,或者指数增强的能力更强。

但如果买入时的理由不存在了,比如基金经理换人了,或者基金的投资策略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动,那自然就该卖出了。

具体有以下常见的因素可以参考:

• 基金经理变动:偏股主动管理型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时,应仔细评估新经理的管理能力和历史业绩。

• 风格漂移:如果一只基金的投资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从稳健型转向激进型,或者从综合配置转为重仓少数行业,可能不再符合我们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

• 基金公司出现问题:基金公司的整体管理能力也影响基金的长期表现。如果基金公司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动、合规问题频发等,可能会影响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

3、市场太热,涨幅已经远超了内在价值

课程一开始我们说了不要因为单纯的涨跌卖出基金,但估值已经过高的除外。

我们知道,股市的价格是在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但像牛市的尾期,泡沫之大导致价格远超内在价值,这个时候整体市场的风险已非常高。像某些风格化基金重仓的行业已经积累了很多涨幅,同样也存在估值风险。

所以简而言之,当市场/产品的估值严重高估时,则考虑卖出。

至于怎么判断估值,可以参考我们上一节的课程。通过专业机构的一些指标性工具,可以简单直观进行判断。

4、有了更好的投资选择

投资的过程,也是动态看市场的过程,不能一直在某只很“渣”的产品上耗着。作为一个积极的投资者,我们应该不断寻找更好的机会优化资金分配。

如果你已经知道你手上持有的是一个相当平庸的基金,那你就可以把它卖掉,换成前景更好的基金。即便你在这只平庸基金上还亏着钱,那也没有什么可惜的,这其实相当于及时止损了。

产品平庸的“硬”标准:

(1)持续性业绩不佳:

在多个时间段内(半年/一年/三年等)的表现低于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或业绩基准。

(2)投资性价比低:

换句话说就是风险调整后回报低,可以看基金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是否持续低于同类基金,这一指标衡量基金在承担单位风险下的超额回报情况。

(3)规模剧烈变化:

对于偏股主动型基金来说,规模急剧增长或下降都可能影响其投资策略和灵活性,规模过大会导致难以迅速调整仓位,规模过小则可能面临清盘风险。

切记,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明智的做法是把钱放在更好的投资选择上。

那“更好的投资选择”有哪些呢?

可以是长期业绩更优秀的、持仓行业更均衡的,也可以是跟自己持有的其它基金相关性更低,让自己的资产配置更合理的基金。

5、在某只产品上面重仓太多

这一点很好理解了,我们最好不要在一只基金上面投入非常重的仓位,更不能梭哈式全仓买入一只产品,“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相信大家早就知道了。

然而账户里的资产也是动态变化的,可能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去集中买入,但随着对其它产品长期的买卖交易积累,或者对于单产品的长期定投,我们的重仓集中度往往会不知不觉中提升。

这就要求我们定期审视持仓集中度情况,建议最少每个季度看一次。如果有单一产品占比超过30%的情况,或许可以考虑进行适当分散。


三、如何正确地卖出

到了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情况不该卖出、什么情况可以卖出,那就只剩下今天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卖出?我们尝试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归纳为三条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主动管理,场景化投资。

在这个路径下,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投资场景作为基础,然后依次完成如下设定,在过程中执行卖出操作。

1.    明确目标:

    •    投资目标可以是具体的金额(如10、30、50万元)、特定的用途(如购房首付款、子女教育基金、退休储备)或预期的收益率(如年化8%)。

    •    确定目标的时间框架,即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

2.    定期评估:

    •    定期(如每半年或每年)评估基金的表现,查看是否接近或已经达到预定的投资目标。

    •    评估过程中考虑基金的收益率、市场环境变化及未来预期。

3.    达标卖出:

    •    如果投资已经达到了预定目标,可以选择卖出部分或全部基金来兑现收益。例如,目标是积累50万元,当账户余额达到或超过这个金额时,可以卖出基金。

    •    卖出部分基金保留一部分继续投资,以便在未来市场表现良好时获取更多收益,同时兑现部分收益以降低风险。

4.    重新设定目标:

    •    达到目标后,我们可以重新设定新的目标。例如,如果最初目标是买车款,达到后可以设定下一个目标,如装修基金、子女教育基金或养老基金。

    •    调整投资策略,将资金配置到更稳健的投资工具中,如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降低市场波动风险,保护已实现的收益,静候下个投资场景。

第二个是被动的路径,也可以称为持续再平衡。

它的操作非常简单,忘记那些生活上的财务需求,我们先给自己的投资组合设定一个股债资产的比例。

比如求稳的朋友,可以设置一个股债比2:8的中低风险资产配置比例;比较激进,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也可以设置一个股债比8:2的高风险高收益型配置比例。

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产组合理论的奠基人马科维茨(Markowtz),他自己投资时资产配置一直是五五开,50%股票、50%债券。

然后我们可以定期(比如一季度、半年、一年、两年等等)对资产进行再平衡。

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涨得多了,那就卖出一部分权益类资产,然后买成债券类的资产。

当然,也可能是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跌得多了,那就卖出一部分债券类的资产,换成权益类资产补补仓。

整体上实现再平衡之后,股债两者的比例继续维持在我们设定好的比例上即可。

再平衡行为在大幅波动的市场中尤为有效,以2014年到2016年的行情为例,我们以50%中证800指数+50%中证全债指数的初始组合为例,比较每月初再平衡与一直不做再平衡的收益情况。

从各个风险收益指标来看,定期再平衡策略的持有体验更为出色,策略波动也更接近预设的风险等级。事实上,再平衡并不一定能增厚收益,但能使波动水平更贴近自身的接受范围,毕竟只有波动水平保持在自身接受范围内,才能真正做到拿得住,有利于我们的长期投资。

图:再平衡与不做再平衡的收益差距情况

那么回到这个贯穿始终的“股债资产的比例”,到底哪个比例适合我们?这其实也是我们个人风险偏好的整体反映,随着我们处在生活的不同阶段而持续变化。

青壮年时、收入充沛时往往风险偏好较高,即股票类资产占比相对较高;而当我们日益临近退休,大概率也将越来越保守。

第三个路径则是委托专业机构,灵活选择。

我们经常说面临两难时,成年人什么都想要。那么如何拥有更灵活的交易空间?目前基金投顾提供了另一种理想化的选择。

以交银基金投顾为例,基金什么时候卖?卖多少?这些问题,我们会通过投顾策略的调仓来解决,主观上不会做止盈判断。

具体点来说,是基于模型来综合判断市场情绪,围绕特定策略的权益中枢做动态浮动的跟踪调整。

比如一款中长期权益中枢(股票类资产占比)在10%左右的策略,在短期市场情绪较为乐观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通过战术资产配置将它的权益资产占比调增至12%;而在市场情绪较为悲观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可能就会降低到8%。

因为很难有一种策略可以适应所有的市场环境,我们选择实施这种战术性的灵活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市场的多变情况,力求尽可能地减轻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持有体验与收益的影响。

当然,这种灵活调整也会有一个“度”:我们会根据策略本身的投资定位严格把控战术调整的偏离幅度,不会出现整体的大幅偏离或风格飘移。

这些调整在投资者的视角里,就是基金投顾组合管理中的调仓操作了。其实,每次调仓过程中涉及到的对卖出时点、卖出哪些、卖出份额的决策,便是我们对解决“怎么卖”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上面这些专业投资判断的加持下,我们希望通过投顾策略可以让投资者相对自由(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地进行卖出,而不必日常操心投资的股债配比或者说持仓基金的质量问题。

还有两点需要单独说一下:

“控制波动率”是我们调仓的出发点,而调仓是为了贯彻“大类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所以从市场短期走势来看,单只基金的调增调减或许会被贴标签,但长期来看它们不分成败与对错,更多是股债大类配置中所必须完成的事。

另外像我们的发车计划存在极低发车份数(比如0份、0.5份)的情况,也可能会阶段性提示市场风险,大家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参考进行投资操作。这些潜在的风险提示,更多意味着当下市场风险相对偏高,也是为了帮助各位投资者更有效控制账户波动,而非基于账户收益情况。


四、小结

投资市场上有句俗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卖出这种动作,是我们投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很多人却因为错误的卖出逻辑、卖出方式而导致亏损。

所以请一定要清楚记得什么时候是坚决不能卖出的,什么时候是可以考虑卖出的。在操作卖出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走在合理的路径上。

最后我们需要额外提醒大家的是,卖出不是一个孤立的决定。当你卖出之后,手上可能会有一笔现金。如果拿着现金,短期来看现金虽然没啥收益但很安全,可长期来看现金依然有被通胀稀释购买力的风险。

如果把现金买成了其他的资产,那自然也有与之相匹配的风险和收益特征。所以卖出之后的选择也是很重要,大家在卖出的同时,最好也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今天课程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节课中,让我们将一起讨论如何打造更强大的投资心态,毕竟无论策略再怎么好,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稳定的投资心态,才能把策略执行到位,发挥其该有的作用。好了,下节课再见!

延伸阅读:

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卖出》(2022年投资备忘录)

帕特·多尔西(Pat Dorsey)《股市真规则》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中所提及的“发车计划”为非管理型投顾服务,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由投资者自行决定是否采纳该投资建议进行投资。投资者应仔细阅读各销售平台投顾服务协议及销售平台上不定期更新的相关规则。

跟投建议及解读仅代表当时的观点,仅供参考,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定期不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不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不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取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交银基金不保证基金投顾组合策略一定盈利及最低收益,也不作保本承诺,投资者参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存在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本金亏损的风险。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为其他投资者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

文中所提及的基金投顾策略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等级依据基金投顾组合策略整体的风险特征评定,可能存在基金投顾组合策略内的单只成分基金风险等级高于或低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风险等级的情况。

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特征与单只基金产品的风险特征存在差异,投资者参与投资前,应认真阅读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基金投资顾问服务业务规则、风险揭示书、基金投顾组合策略说明书等文件,在全面了解基金投顾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运作特点及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基金投顾组合策略,谨慎作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并知悉:(1)因转入转出时间不同、相关基金交易限制、基金交易费用、组合调仓等原因,投资者持有的基金投顾组合与基金投顾组合策略所对应的标准组合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并由此可能导致业绩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2)本基金投顾组合策略所投资的基金产品中可能包含交银基金或其关联方管理、托管或销售的产品。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存在因试点资格被取消不能继续提供服务的风险。

#基金投资指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