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标题有点好奇,英伟达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AI计算芯片企业之一,与中国光伏企业之间有着巨大的市值和行业鸿沟,这两个有什么可以比的呢?

实际上,芯片和光伏有很强的类比性。从产品看,都是半导体下边的应用分支,且构成他们的基础物理元素都是硅;从行业风口看,让英伟达腾飞的AI大模型,在计算时除了需要高性能芯片之外,都需要大规模的电力供应,而作为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发电设备之一,光伏同样能够享受这轮AI周期带来的市场扩张。

从企业的角度看,英伟达手握最先进的芯片设计能力,和AI运算生态CUDA,在行业中积累了极高的技术壁垒,如果没有政策的限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大规模建设AI计算中心,都绕不开它;而中国的光伏企业,特别是头部那几家,在光伏这个领域同样,任何国家想要以最高效的方式发展新能源,也只能跟中国企业合作。

享受同样的风口,又有类似的物理组成,在各自领域都是的存在,也都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行业,市值的差距却是天差地别。目前,英伟达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3.2万亿,就算把整个中国所有的光伏上市公司捆起来,还都比不上英伟达的三分之一。

趁着最近又一年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刚刚闭幕、A股光伏企业股价再度滑坡之际,我们打算用最近市值再创新高的英伟达当作参照物,来分析一下国内的这批光伏企业,该如何以此“渡尽劫波”。


01  卷得再厉害,也不能下牌桌

要知道,目前光伏企业正在经历的困境,也曾经在英伟达身上发生过。

1991年,ATI等厂商瞄准了Windows系统可以负载重型图像输出的特点,推出了专门的显卡(GPU)来处理图形计算,以降低CPU的压力和负担,也是如今引爆美股市场的AI计算芯片的直系祖先。

需要说明的是,和如今象征尖端科技AI计算芯片不同,显卡在当时的进入门槛和CPU比其实低了不少,和内存类似,处于整个PC产业链的下游位置;再加上从90年代中期,3D游戏开始火爆全球,对显卡的需求快速上升,一大批显卡企业开始在北美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Dfx、ATI、Matrox等等。

而现如今的时代宠儿英伟达,也只是众多跟风进入这个市场的一员,1993年成立,直到1995年才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显卡NVIDIA STG-2000X。在当时那个列强环伺的市场中,英伟达的这款显卡还不错,但跟3Dfx的Voodoo系列显卡比,还有一定距离。

更关键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前几款芯片,都没有办法和如日中天的Windows系统相适应,这导致他们的市场表现极其惨淡,一度处在崩溃的边缘。好在,及时调整产品路线拯救了他们;更早地实现上市,也让英伟达有了足够的现金支持。

整个九十年代的北美显卡市场,在独属于芯片的摩尔定律加持下,属于价值毁灭性相当严重的行业。几家公司拼命推出性能更高的显卡,在行业垄断巨头Windows的摆弄下,彼此厮杀极为惨烈,一直到2000年前后,曾经的行业大哥3Dfx被上市后的英伟达收购,竞争烈度才逐渐趋缓。

相比之下,现如今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属于列强林立、混战厮杀的局面,而且激烈程度要比当时的北美显卡市场严重得多。英伟达解决对手的并购手段,很难简单地复制过来;或者说,在如今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想要通过并购降低竞争烈度,对于光伏企业来说难度太高了。

首先,这一轮光伏行业经历的周期,其实是由供给侧的快速扩张带来的,需求侧其实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也是因此,光伏行业周期低谷的杀伤力,远比之前任何一轮都要大。

国内的光伏装机量,在过去十年一直高歌猛进、从未中断。就拿头部光伏企业市值快速下滑的2023年来说,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全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了216.88GW,同比增速高达148%,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在快速增长的需求面前,企业的利润却快速消失。2023年全年,隆基在营收同比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净利润骤降超27%;往年的“利润王”通威股份,营收同比降2.3%,净利润同比降43.7%。这种情况到了今年一季度更为恶化,通威、隆基两家公司由盈转亏,即便那些没有亏损的光伏企业,净利润也在大幅下滑。

虽然这种状况看上去和九十年代混战的显卡行业相似,但它的关键症结,在于上一代产品PERC型电池产能未能完全出清或改造、新一代产品N型产能扩张太快;而PERC电池由于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在需求侧遇冷,光伏产能阶段性结构过剩。

据光伏咨询机构InfoLink的统计,至2023年12月底,已经明确宣布关闭或停产的PERC电池产能已达50.6GW,占总产能约10%。这意味着,目前业内现存的PERC产能还高达450GW以上。N型电池方面,据统计21家光伏公司在2023年建设、投产的N型电池总产能超过了540GW。

在如今的困局之下,依靠无法解决上一代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还会导致并购双方双输的局面;而光伏行业的巨大体量,并购本身面临的监管和行业压力也是相当大的,行业巨头并购百分百会被否,巨头并购小公司意义又不大。

不过可以借鉴的是,英伟达和黄仁勋在早期创业中留下的一条珍贵经验:不要轻易下牌桌。黄仁勋一直坚信电子游戏的发展前景,他咬紧牙关也要坚持下来;那反过来说,对于新能源这样的朝阳行业,中国的光伏企业也没有理由去轻言放弃。


02  善用盘外招

那么并购整合后的英伟达,是如何应对新的竞争的?黄仁勋有自己的解法——善用盘外招。

自2000年收购3Dfx之后,显卡市场就到了几个大公司竞争的阶段,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的——N卡(英伟达显卡的简称)和A卡。这里的A并不是AMD,而是之前提到的ATI,从产品力的角度看,他们的Radeon显示芯片甚至具备行业中一系列的先进特性,旗舰级产品技术力丝毫不弱,一举奠定了他们跟英伟达的双雄争霸格局。

这种情况在现如今的光伏行业中也存在,也是造成如今激烈内卷的原因之一,就是同样属于新技术路线的N型光伏电池,彼此之间没有差异化的激烈竞争。在这种状况下,英伟达是如何战胜ATI的呢?

答案并不是他们的技术有多无敌,有多么断层式的领先,而是他们的营销做得好。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的,“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成先烈”。ATI在产品打磨方面,太过于追求极致的技术储备,导致自己的投入过大,一步步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反观英伟达,他们始终在自己能够接受的投入范围内进行技术开发,对市场的理解格局也更高。

从诞生开始至今,显卡都是一个典型的toB行业,英伟达也是一家toB公司,客户主要是像联想、惠普和戴尔等等电脑主机厂商,或是华硕、微星这样的企业,纯粹个人的攒机用户直到今天还都是小众群体。在产品和竞品相比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英伟达更多依靠多样化的定价策略、高强度广告营销和踩点竞对发布会等等非技术的“盘外招”取得领先。

特别是高强度的营销策略,让英伟达可以跳过PC品牌,直接和最终用户建立深层联系,直到现在都是他们的致胜法宝之一。凭借这招,用户逐渐建立起了英伟达才是显卡第一的心智,并在市场上挑选PC时优先考虑搭载英伟达显卡的产品,而后者通过市场正反馈赚到的钱反哺开发产品,推出更好的显卡,形成正向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反向营销”的套路,在芯片行业中并非英伟达首创,而是由英特尔带起来的。但黄仁勋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所有显卡同行都不觉得自己需要这种营销方式的时候,是他看到了显卡未来的价值潜力,并把这套营销理论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黄仁勋的这套品牌打法,带动显卡远超CPU,成为游戏电脑中价值比例最高的配件。品牌溢价,成为英伟达在AI时代来临之前穿越周期的密码。

同样,光伏企业也带有浓重的toB类属性,但这并不是他们不去做品牌升级、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理由。

202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50%,除了大型发电企业之外,光伏企业也需要面对中小型的商家甚至个人。但一个遗憾的现象是,大量光伏企业过于依靠经销商做生意,很少有公司尝试破圈营销,直接与广大的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

没有破圈就谈不上品牌升级,没有品牌升级就谈不上溢价,没有溢价,凭什么让资本市场相信你可以穿越周期呢

故事再回到英伟达身上。他们和ATI的竞争,最终以2006年ATI被AMD收购落下帷幕。自那之后一直至今,英伟达一直保持显卡市场的霸主地位。同样是在这一年,黄仁勋认识到了新的市场方向,因此决定为开发者提供编程接口,使其能够利用GPU进行更大范围的计算任务。

众所周知,显卡说白了就是服务于电子游戏图像计算,可黄仁勋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所有类似图形计算的并行计算任务,都有可能由显卡来完成。在这个理念影响下,第一代的CUDA在2006年诞生。而这个理念,早在AI大模型出现之前就得到了验证,一个典型的非图形计算的显卡应用就是比特币挖矿,这就是由CUDA带来的显卡应用破圈。

如今,CUDA从最初的一个并行计算架构,已经演化成为了庞大的软件生态,覆盖了千行百业,虽然还算是技术进步的范畴,但相对于原来的游戏显卡来说,这也是一个“盘外招”。正是这种在传统市场和技术之外的尝试,带给了英伟达如今无与伦比的竞争力:任何一家做显卡的厂商,都有可能推出与英伟达不相上下的AI计算芯片产品,但没有一家能够拿出与CUDA相提并论的生态。

最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在做一些非主业的尝试,例如氢能和储能等等,这些尝试有些做得还挺好,但无一例外,这些都算不上真正的“人无我有”。当然,如何从CUDA的诞生和发展找到借鉴,突破光伏原有的圈层,这个课题很难,但这个思路是值得尝试的。

03  结语

最近,关于欧美打压中国光伏行业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在我们看来其实不值一提:中国光伏企业有最先进的技术、有成本最低的产品,欧美不用那是他们的问题,是他们非得跟钱过不去,跟我们没关系。

虽然这不是一件好事,但绝到不了致命的程度,中国的光伏企业并不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不公,相信他们有能力也有方法应对。

真正让我们担忧的,反而是国内。

这两天,跟一个在内蒙开发光伏电站的朋友吃饭,席间他的一句话,似乎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目前光伏和整个新能源行业内卷现状:

“干新能源现在可比干工程强多了,这个行业还有点水分,还能挣着钱。”

是的,和那些已经完全挣不到钱、没什么发展前景的行业相比,新能源行业还是一个有机会行业。个人尚且如此选择,整个社会层面,因为原有行业干不下去转而跨界光伏的企业有多少?这我们不得而知,但新能源这个行业本身,不能也承担不了这么多的被迫“跨界”。

唯一知道的事情是,这不是只靠光伏企业自我革新就能解决的问题,一切还需要交给时间。$英伟达(NASDAQ|NVDA)$$通威股份(SH600438)$$隆基绿能(SH601012)$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