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erry

上半年广交会如期举行,从商品考察到采购,广交会的热度在经过了几年的沉寂后,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线下出口成交额达247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0.7%,新兴市场客商成交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交138.6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3%。在整个成交环节中,支付,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在此前,外国人来中国支付会遇到诸多“困境”,这次在国家出台一系列提高支付包容性的政策措施后,支付的风向变了。

为何中国现在提出“支付包容性”?

从目前的支付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普及率高但存在不平衡。据数据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到86%,位居全球第一,支付市场具有巨大的活力和普及度。但是,这种普及并非完全均衡,部分群体如老年人和外籍人士在支付方面仍面临较大不便。例如,在此前,外籍人士在国内支付就面临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现金支付,找零难、移动支付的实名认证等诸多问题。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工具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但这也要求支付体系需要更加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群体由于不会使用移动支付工具,在生活、工作中经常受阻,甚至成为“数字弃民”。这与社会公平正义背道而驰,因此提高支付包容性成为必要之举。

随着中国“开门迎客”态度的开放,中国更新了入境政策,对包括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诸多国家实行入境免签,加上之前的“互免”国家,已有数十个国家可以很方便的来华旅游,外籍人士来华的日益增多使提高支付包容性成为必然趋势,例如优化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丰富移动支付产品等,都可以更好地满足外籍人士的日常支付需求,促进国际交流。同时,一个包容性强的支付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境内支付机构和银行卡清算市场。

那从目前来看,支付包容性进展到哪一步了?

在支付包容性政策下,尊重来华外国人的支付习惯

在“China travel”爆火海外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迫不及待涌入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数量飙升,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旅游、工作、学习等。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之前,外国人来华支付,主要有三大方式—刷卡、现金交易和移动支付,但是在支付包容性落实之前,各自都有不同的挑战。

首先,关于刷卡支付,尽管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量显著增长,表现出强劲的消费活力,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外国信用卡的受理范围仍然有限。据最新数据,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零售与餐饮领域,外卡的接受度尚不到40%,下沉市场中,这一比例将更低。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口罩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导致外卡收单业务缩减,大量外卡POS机退出市场。此外,高昂的手续费也是一大障碍,这一费用通常介于2.5%至3.5%之间,远高于国内移动支付平台的费率,促使许多商家倾向于推荐外籍顾客使用现金或本土移动支付工具,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外卡的使用率。但是,现金交易虽然直接,又有“找零难”的问题。有不少外国游客反映,在尝试使用现金支付时,经常遇到商家因零钱不足而难以完成交易的情况,这无疑给他们的消费体验带来了不便。最后,移动支付作为在中国极为普及的支付方式,对于外国人而言,则面临实名认证这一门槛。这一要求可能让不熟悉中国支付体系的外籍人士感到困扰,从而影响了他们充分利用这一便捷支付方式的意愿。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际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就会同有关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 对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添砖加瓦”。在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进一步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等,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与相互补充。变革的狂风袭来后,银联、银行、支付公司等诸多机构,纷纷响应。

 “攻坚战”需要多方参与

在变革政策发布后,中国银联举办了“锦绣行动2024”发布会,在会上,银联宣布将投入30亿元资金,联合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等各方,大规模改造与优化线下刷卡、非接支付受理环境。另外,为了加快与国际卡组织网络的双向开放,推动各类支付工具无障碍受理,增强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并推出云闪付关爱版等适老化产品,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难题,提升支付体验。

具体来看,银联正积极推动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二维码支付网络互联互通,使当地居民能使用本国钱包APP扫银联二维码在华消费。同时,银联与多国主流金融机构合作,将其手机钱包APP接入银联二维码标准,实现全球通用。银联在境外36+国家落地超200个银联标准钱包,覆盖2.5亿潜在用户,这些钱包基于统一的技术和业务体系,具备跨境通用性。

银联可支持的发卡方与支付体系,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渠道

而从银行方面来看,如建行、交行、工行和农行等,均采取措施提升支付服务水平,包括便利外籍人士开户、增强银行卡受理能力、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与手机银行APP功能,以及拓宽外币兑换与取现渠道,共同营造更加包容与便捷的支付环境。

不止是银行体系,各大支付公司也纷纷发布响应政策,例如,支付宝推进支付“适老化”服务,目的在于消除数字鸿沟,引入更多面向外籍用户的服务,接入更多卡组织和境外电子钱包,同时优化支付环境,提升境外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度,包括提高外卡内绑支付的单笔限额等。而财付通通过金融科技为支付赋能,基于金融科技能力,为老年群体和外籍人员创造有温度的支付服务环境。

多元化的支付体系正在政策推动下,逐步落实和完善。

多元化支付体系,如何实现?

除了上述银联推出的相应变革外,还针对无银联外卡或标准境外钱包的外国访客,推出了旅行通卡项目,该项目自杭州亚运会启动以来,持续迭代升级以更好地服务国际旅行者。据中国银联云闪付部国际业务团队的冉旭凤介绍,旅行通卡的优化策略在于借鉴微信、支付宝模式,创新推出智能分层核验体系,小额交易免验证,大额交易智能引导补充信息,既提升用户体验又保障交易安全。同时,银联拓展多元化充值渠道,引入汇款充值以降低用户成本,增强旅行通卡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银联还定制化权益体系,涵盖交通、充值、美食等多领域优惠,旨在为境外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旅行支付体验。

当然,实现多元化支付体系和践行“支付包容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经历了大量的困难。

例如面对41个重点城市中庞大的商户群体,开展几十万数量级的摸排与改造工作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在前期摸排中,关键挑战在于确保商户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超越了简单数字或编码的范畴,要求实地验证与地图软件“挂链”的双重确认,确保商户门店的活跃状态及交易记录的真实性。面对复杂市场环境,如一线城市步行街的分散商户,银联联合多方力量,采取“划片包干”策略,克服信息获取难题,深入市场建设。与此同时,对于商户改造工作也要同步进行,其复杂性与耗时性不言而喻。特别是连锁商户与交通枢纽商圈等关键区域,改造决策的多层次性与成本效益考量,使得过程充满挑战。银联通过跨部门协调、反复沟通与答疑解惑,旨在消除商户在业务、财务、技术上的顾虑。此外,一系列激励政策与营销活动的推出,旨在以实际利益驱动商户积极参与改造,共同推动支付服务的升级与优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银联对商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其在推动支付生态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落实“支付包容性”是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持久战”,但好在参与方的目标已达成一致,未来的成果,指日可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