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规律会反复出现。

不要被这句话给骗了,

任何规律的适用性,都有严格的前置条件。

如果前置条件不存在了,那么,规律也就失效了,

拿一个失效的规律上战场,无异于拿着刀枪棍棒去面对加特林的扫射。

早有哲人说言语只能传达30%的信息,另外70%的信息是不可表达的,所以才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而这70%的信息就是作者并未展开的语境或者前置条件。

脱离语境与前置条件,去谈结论与规律的延续性,是很容易出错的,而投资的容错性并不高,这就对思维的严谨有很高的要求。

历史规律面前,凡事总有例外。

比如转债实质性违约下的下不保底,

以前经济形势好,转债样本也少,没有公司违约,转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宣传深入人心,低债债可以无脑轮动。

但随着转债的扩容、中小企业经营的恶化,下有保底的信仰被彻底打破。

其实,只要是债性资产,只要它是靠实体经营来还本付息,那么,就一定存在信用风险,即使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违约,极有可能是处于经济周期上行阶段的时间长,比如房地产周期可以20-30年泡沫不破灭,直到最近几年信托、理财才彻底打破刚兑。

同样的,小盘转债的高收益一是来自于游资的爆炒,二是来自于前几年小盘股的牛市,而这2个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量化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滞后的,数据并不会告诉你这背后的变化逻辑。

它不会告诉你,游资也在进化,他们专挑韭菜密集、对手盘难度小的双高妖债下手,

如果再根据历史规律,将市值规模的权重保持以前那样的高度,是明显不合适的。

未来,债券信用与正股基本面将是转债投资的最大权重。

在将一个结论运用在投资决策上时,如果结论来自于统计归纳,那你千万要小心。

阳明心学告诉我,凡事要回到原点思考。

那可转债的原点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债性、股性及条款。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债性、股性及条款”就是可转债的“道”,其他一切的推理、结论,都是可转债这3个根本特征的衍生与推演。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