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联科技(SZ301606)$  

很多分析报告,故意只唱好,不唱差。

面对天大的缺点仍然假装看不见。害人不浅。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绿联利润空间极窄

由于绿联科技的配件产品适配标准较为统一,因此,绿联科技并未类似大部分科技公司,

采取自产自销的重资产运营模式,

而是自己侧重于功能、外观设计,

将大部分产品的生产任务交由合作伙伴负责。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外协生产入库数量分别为7440.04万个、7580.65万个以及9524.05万个,


数量占比分别为78.28%、79.33%、78.22%;外协生产入库金额分别为13.97亿元、14.6亿元以及19.71亿元,金额占比分别为75.62%、76.12%、78.31%。

整体而言,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入库金额分别为18.47亿元、19.19亿元以及25.16亿元。


横向对比各年的营收数据,绿联科技拥有不小的“剪刀差”,似乎可以斩获很高的利润空间。




然而,绿联科技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毛利率分别为37.21%、37.38%和37.6%。


对比而言,2023年,安克创新、公牛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43.53%、43.20%,均高于绿联科技。



绿联科技的毛利率之所以落后于竞争对手,

主要是因为其研发力度有限,


产品在技术和生态方面缺乏护城河,

只能通过高性价比的销售策略博取消费者市场关注。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57亿、1.83亿、2.16亿元,分别占各期营收的4.54%、4.78%、4.50%。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绿联科技仅拥有17项发明专利。



对比而言,


2021年-2023年,安克创新研发费用分别为7.78亿元、10.8亿元和14.14亿元,同比同比增长37.21%、38.82%和30.93%,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9%、7.58%、8.08%,不论是研发费用的绝对值,还是费用率,均高于绿联科技。


因研发力度较大,截至2023年末,

安克创新在全球共取得173项发明专利。



依靠差异化的前沿技术,安克创新正积极布局悠飞智能家居、AnkerMake 3D打印、扫地机器人eufy X10 Pro Omni等智能创新类产品。


财报显示,2023年,安克创新智能创新类产品营收45.41 亿元,同比增长 18.72%,占总营收的25.94%。

由于安克创新的智能创新类产品具备一定的差异化,并且拥有一定的生态优势,该业务不光具备较强的成长性,并且利润空间也显著高于普通配件业务。

2023年,安克创新的智能创新类产品毛利率为46.50%,分别比充电储能类产品和智能影音类产品的毛利率高4.24和2.98个百分点,为各产品线毛利率之最。



二,希冀出海摆脱内卷压力,绿联直面更大挑战

利润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持续释放红利,那么绿联科技靠规模优势也可以博取更亮眼的业绩。


但遗憾的是,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完成下沉触达,

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




IDC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71亿台,同比下跌5.0%,

创近十年来最低出货量记录。



这决定了,手机充电器的需求会随之走低。

华经产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2年,全球手机充电器行业市场规模为446亿元,

预计到2028年将达54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仅为3.24%。

在此背景下,

缺乏技术以及生态护城河的绿联科技正积极加码此前较少涉猎的海外市场,

试图靠海外市场,

打开想象空间。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境外渠道营收分别为15.85亿元、17.21亿元以及24.2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6.09%、44.91%、50.39%。

纵向对比不难发现,

过去几年,

绿联科技境外渠道营收规模持续攀升,

目前已成为公司的“半壁江山”。



由于海外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绿联科技的利润空间也相对更高。

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境外渠道的毛利率分别为44.01%、44.42%和46.37%,不光稳步攀升,2023年时,甚至比境内渠道毛利率高出17.67个百分点。

不过整体而言,出海后,绿联科技的净利润率并未同步增长。


过去三年,绿联科技的净利润率分别为8.88%、8.6%、8.2%。

更有甚者,官方预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绿联科技的净利润率还将降至6.9%-7.6%。

这或许是因为,

海外市场的经营链条更长,

在产业链处于弱势地位的绿联科技需要付出更高的运营成本。


招股书显示,在海外市场,绿联科技约80%左右的营收均来自于线上渠道,主要销售平台为亚马逊、 速卖通、Shopee、Lazada等。



这些电商平台向绿联科技收取了海量平台服务费,2021年-2023年分别为2.34亿元、2.28亿元以及3.29亿元,

占绿联科技各期线上 B2C 收入的11.01%、10.34%和11.85%。

此外,由于需要将中国生产的产品运输至海外销售,绿联科技的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

2021年-2023年分别为4.39亿元、4.28亿元以及5.2亿元。



即便绿联科技不惜付出更高的成本加码海外渠道,但由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其依然面临动销不畅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绿联科技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7.26亿元、7.39亿元、9.96亿元,不光逐年上涨,并且占公司流动资产比例均超40%。


过去几年,绿联科技的存货减值分别为0.36亿元、0.35亿元以及0.44亿元,这显然会严重侵蚀公司的净利润。

由此来看,尽管得益于产品线调整以及加码海外市场,近年来绿联科技的业绩稳步攀升,但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红利收窄,


以及全球数码周边配件市场竞争加剧,接下来,绿联科技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行业红利消逝的背景下,企业如果想要稳健成长,就需要加码前沿技术,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取胜。


遗憾的是,目前绿联科技仍沿袭此前靠简单运营产品线和渠道博取增量红利的老路,未给予研发足够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先知先觉”的资本市场很难坚定地看好绿联。


徐太良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