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级研究员


1月17日,备受关注的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正式亮相。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了10276美元,突破了1万美元的大关,实现了新的跨越。

“这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且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在持续改善;不仅为中国今年将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为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事业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宁吉喆说。

成绩亮眼,无疑令人倍感振奋。不过在我看来,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清楚。

一、1万美元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虽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从全球范围看,我国人均GDP排名大约在70位左右,只能算“中等生”,且不说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就连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希腊等国家也在我们前面。

试想,我国GDP总量已是全球第二,如果人均GDP也能迈入全球前十名,将会是多么伟大的局面。

二、如何评价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距离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收入陷阱”上限只差2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迈入高收入国家指日可待。

不过换个角度看,人均GDP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国民的真实财富。按照经济学中的收入法核算公式,GDP表现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总和,其中关系到国民财富的决定项只有“劳动者报酬”一个,这就注定了GDP的数值要远高于国民财富的实际总量。

此外,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观点,从历年人均GDP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来看,前者始终高于后者,并且差距有逐渐加大之势。

因此,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固然可喜,但不意味着全部。为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必还要从切实提高国人收入水平、完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继续发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三、我国消费潜力还有多大?

人均GDP提升,很自然令人想到消费。

按照国际经验,居民消费升级的一般演变逻辑为,由实物类消费占据主导逐渐向服务类消费占据主导转变。于我国而言,自改革开放至今,居民生活已经由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过,横向比较服务类消费,可以看到的是我国服务类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刚刚超过40%,而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在55%以上甚至更高。

差距的存在,也暗示着我国服务类消费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以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互联网+”模式等为代表的消费领域将大有可为。

四、未来提升居民消费的方向和挑战有哪些?

客观地讲,我国经济在扩大内需上仍具有巨大前景,尤其是居民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若想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发力:

从需求端看,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从供给端看,要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以此来实现商品质量更加优化与商品品类愈加丰富,并且通过减少生产成本来带动商品价格的降低,从而让国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边际消费倾向,激发消费潜力。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在此过程中,有两大挑战需要我们去面对: 其一,基尼系数较高,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其二,一二线城市高房价给居民带来的“挤出效应”依旧显著,而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还无法让人们真正甩开思想包袱去放手消费。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课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