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少存款,才能避免生存焦虑?”、“如果没有收入,你的存款能够支撑多久?”这些都是时下热议的话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考验着每个国家、企业、家庭及个人的承受力,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财富和消费方式的看法。

据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比上季下降6.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比上季上升7.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0%,比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2020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左右,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12亿元。简单理解,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

换言之,人们的消费倾向降低,愿意存钱的想法更强烈了。这也不难理解,对抗突发风险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石,就是财富和物质基础。比起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存钱显然更为现实,当危机真正来临时,衣服、口红、奢侈品并不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反而账户上的存款才是我们维持生计的定海神针,才可以提高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

不过,光靠存款是不够的。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储蓄还不足以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网上有这样一个算法,如果按照每年5%的通胀,20年后的1000万就相当于现在的436万;如果每年通胀达到10%,20年后的1000万就相当于现在的198万。也就是说,就算存银行1年定期,1.5%的利率也跑不赢通胀速度,你拼命攒下的钱每天都在贬值。

笔者认为,疫情过后,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报复性存钱,而是报复性“赚钱”,不要荒废货币在你手中的时间价值,学会让“钱生钱”,才能真正为自己存下抵御风险的资产。正如李嘉诚所说,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30岁之后要靠钱赚钱,这才是实现财富快速积累的正确思路。

然而,目前全球正逐渐迈入低利率时代,手握大量财富的老百姓面临着资产荒的问题,好的投资标的越来越少,过剩的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资产。

放眼国际市场,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央行均不断通过降息降准、增发货币等量化宽松政策来释放流动性。早在2012年,丹麦打响全球负利率的第一枪,七天定期存款利率为-0.2%。紧随其后,欧洲央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允许利率降至略低于零的水平。

今年以来,各主要资本市场都出现了“疫情恐慌”,全球股市不同程度的连续性暴跌,美国等多国也纷纷降低利率以支撑经济、防范风险,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低利率的步伐。这样的“大放水”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惑,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发出“活久见”的感叹。

经济全球化深度融合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也不例外。裹挟在宽松潮中的中国市场,“保本”、“躺赚”的理财环境已经成为历史,预期收益率5%的产品少之又少,银行理财、大额存单、货币基金等产品的收益率都呈现跌跌不休的趋势。

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市场上在售的银行理财持续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今年3月份以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首次“破4”,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总量只有8341只,环比下降了7.87%,5月份332家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减少了956款。更别提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收益早已跌破“2”,如今彻底进入“1时代”。

看不懂投资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凭运气赚的钱迟早都会凭实力亏回去。低利率之下,资产配置不当,哪怕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极有可能化为泡沫。市场证明,那些能穿越熊市牛市,真正赚到钱的人,从来都不会蒙着眼睛“赌博”。

做投资决策,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市场,笔者认为,在风险承受范围内,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优化资产配置:

一是保持理性和耐心,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心理干扰,不要过度悲观,也不要盲目投机;

二是拉长投资久期,实现多元化配置,阶梯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短期以稳健为主,可以选择现金类资产,如银行理财产品、货币类基金,随着资本市场趋于成熟,中长期可以选择进攻型投资产品,例如股票、大宗商品、黄金等,以寻求风险控制和投资收益最大化,实现资产长期保值增值。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