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陷在股价低迷、破净等关键词泥潭中的银行股,近期终于凭借新的话题冲上了头条:据财新媒体报道,证监会正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进行试点设立券商。

尽管此后证监会很快回应“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但仍然架不住市场的憧憬,端午后的首个交易日,几乎全线上涨的银行股,成为深度调整的市场中一道亮丽红色。

不过,细读对上述消息的研报解读后,却不难发现,银行行业的分析师要比市场更淡定。

新闻不新,前路仍长

严格意义上说,关于银行有望拿下券商牌照这事不算新闻。因为早在2015年3月,时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就曾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只是彼时对于政策何时落地并无明确时间表。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现混业经营。但在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仍明确“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因此银行要想获得券商牌照,至少还需要从基础制度层面打通银行和证券之间的经营障碍。

退一步说,即便暂且先不讨论向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所涉及的法律、监管等问题,当前银行与券商在业务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获得券商牌照短期对银行业绩影响微不足道。参考光大银行报告中的统计,2019年,A股36家上市银行总收入为4.1万亿元,净利润为1.7万亿元,而券商全行业收入仅为0.36万亿元,净利润仅为0.1万亿元,证券业总收入、净利润远低于商业银行。其中,券商投行业务累计收入为0.05万亿元,占上市银行收入不足的1%。

数据来源:光大证券

正因如此,浙商证券的研报中直言不讳,短期来看券商牌照对银行经营转型的意义远远胜过绩效的弹性。

就算有牌,未必手到擒来

金融牌照是道门坎,可就算迈过这道门槛,同属金融子行业的银行和券商,在文化、机制、激励等不同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银行想要跨界券商业务,未必手到擒来。

中泰证券的报告中曾直言银行与券商在文化、机制和激励上的差异。一方面,银行的债权文化强调低风险低收益,而券商的股权文化强调风险定价,长期形成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偏行政化,券商偏市场化。上述差异也使得银行业要发展混业经营需要时间

又如浙商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券商牌照是“商行+投行”做好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券商牌照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业务模式和范畴,但是否能够走出来,还需要完善机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人才、绩效、经营管理机制存在较大区别,牌照价值能否发挥,有赖于后续的整合和管理

此外,东吴证券的研报中还提到,金融机构切入不熟悉的业务领域都会面临挑战。以券商为例,2016~2018年高速发展的股权质押业务本质上是券商切入银行信贷业务,业务实质是以企业股票为质押物投放流动资金贷款,但从实操结果来看,大量券商低估了信贷业务风险,2018年在流动性风险(金融去杠杆)和市场风险(中美)叠加冲击下,股权质押信用风险暴露,一度冲击券商资本金安全。

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放眼海外,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外众多银行早已实现混业经营,但其市净率(PB)也并不比A股的上市银行高,只是市盈率略高于A股中的上市银行。

数据来源:国信证券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当前银行行业分析师在这件事上的冷静。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