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几篇机器视觉赛道的文章,引发了一些讨论。
有网友提到了非标与标准化的问题。
机器视觉赛道有很多非标业务,需要大量的定制,赚钱不容易。

所以要尽量投资业务简单和标准化的公司,避开业务非标的公司。
为什么提供非标业务的企业难赚钱呢?

我们先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最大的区别说起。


农业时代,想要多一份粮食,就需要多一块田,多一份肥料,多一份人力,也就是说,粮食产量和生产资料之间是线性关系,并没有规模效应。

农业时代的日用品都是手工业,每个地方有当地的工匠,手工制作,成本差不多,大家的市场都是区域市场,很难全国流通,因为不具有规模效应。

工业时代,一切都改变了。
大市场,大流通,大制造出现了,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规模效应的极致表现在地球变平了,跨国企业开始出现。

工业时代的规模效应如此显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主要还是科技进步,机器和生产流水线的发明,使得制造的效率大大提升,集装箱,汽车,火车,轮船的发明,让物流成本大大下降,ICT技术的发明,使得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大提升。

我们看一下酒类这个消费品最重要的细分行业,为什么白酒,啤酒,都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诞生了超级巨头,而红酒却缺乏规模效应,都是长尾企业?
归根结底,就是白酒和啤酒是工业品,而红酒可以算是农产品
红酒完全受葡萄这个原料的制约,不同年份不同产地的红酒都不同,导致红酒只能是一个个的作坊来生产,产能碎片化。

再比如,为什么中国伊利,蒙牛生产的常温奶,明明是落后产品,却如此赚钱?美国人都消费更健康的低温牛奶,而美国的牛奶巨头迪恩食品却倒闭了。
因为常温牛奶是工业品,而低温牛奶是农产品,每个农场都可以提供自己的产品,在区域半径内配送上门。
迪恩食品曾经收购了几十个区域性的低温牛奶品牌,这么多区域品牌让一家企业管理也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再回到非标产品与标准化产品。
非标产品,需要定制。那么每次开展一个定制项目,就需要项目组提供单独的研发人员和服务人员。
有10个定制项目同时开展,就需要10倍的人力。这就是线性关系,没有规模效应。
咨询公司,也是一样。
多一个咨询项目,就需要多一份人力,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规模效应还是缺乏直观的理解。
很多时候,数学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图就明白了。




上图中有三条曲线,中间那条是线性关系,上面一条是超线性关系,下面一条是亚线性关系。

我们用城市来解释这几个曲线,会比较容易理解。

城市中加油站的数量与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
人口数量增加一倍,城市只需要增加 85%的加油站。
城市道路的总长度、水电和煤气管道总长度也与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
所以,城市的基础设施与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这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了成本,是一种成本的亚线性关系。

城市GDP、工资总额、专利数量等指标是人口数量的1.15倍。
也就是说,城市的收入相对于人口数量存在超线性关系。

总结起来,相对于人口数量,城市的收入超线性增长,成本亚线性增长,城市完美体现了规模效应。

如果一个企业从事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具备这两种非线性,也就是说随着规模的增加,成本亚线性增长,收入超线性增长,那么规模效应非常明显,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举个例子,迈瑞有监护仪,呼吸机,麻醉仪,超声诊断,IVD,那么理论上迈瑞的任何一款产品打入了一个新医院,后续就可以顺带卖其他产品,营销资源就可以重复利用,就可以实现成本亚线性增长,收入超线性增长。

马云说过:好的绩效管理是让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这句话其实也是规模效应的精辟解释。

规模效应最显著的行业之一是半导体芯片。
之前小米自研处理器芯片,一次流片费用四五百万美元,总共烧了几十亿人民币,也没出成果。
芯片的流片费用,制程越先进,费用越高,最先进的几纳米制程,流片可能需要几个亿人民币。
流片的费用如此巨大,那么研发出来的芯片,一次卖一万个,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这其中分摊下来的单位成本就差异巨大。


那么规模效应可以持续到永久吗?
实际上都不可能,任何复杂系统都会有一个临界点。
譬如,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动物可以长到多大的程度呢?小朋友动画里经常出现的巨型怪兽真的可能吗?
我们都熟悉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早就已经证明了动物不可能无限长大。
道理很简单,体积和重量与动物尺寸的立方成正比,但动物的支撑力量是由其腿部的横截面面积决定的,即与动物尺寸的平方成正比。
动物尺寸增加一倍,体重会变成8倍,而腿部能承受的体重只有4倍,那么动物迟早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垮!



当然,我前面说的只是简单的阐述。
经济学喜欢用数学曲线表达概念。
根据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具有U型特征。
这个U型特征就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
过了临界点,企业就从规模经济变成规模不经济了。


对于企业来说,规模效应的极限受很多因素影响,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那我们分析规模效应需要考虑哪些重要的因素呢?


1.规模效应的来源



大部分规模效应,都是基于技术的协同,客户的协同,应用场景的协同等。
一个公司,它的协同效应越多,理论上规模效应就越明显。
假如有两个同样收入规模的公司,一个公司既有技术协同,又有客户和应用场景的协同,比起仅仅有技术协同,但是客户和应用场景不协同的公司,理论上有更大的规模优势。

所以我们要善于分析企业不同业务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协同,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

举个例子,韦尔股份,同时跨界CMOS图像传感器,电源分立器件,电源IC,射频IC,显示驱动和触控芯片TDDI等。
有哪些协同性吗?
第一个协同性,这些业务都是不变的业务,生命周期很长,没有特别大的颠覆风险。
理论上,只要是不变的业务,都具有规模效应。

图像传感器,过去都是2D,也开始出现3D,但技术核心总体还是接近的,除了dTOF技术协同性差一点,新的竞争对手容易杀入。
显示驱动和触控芯片TDDI,也是不变的业务,指纹识别容易存在技术颠覆(超声波指纹等,甚至也面临屏下摄像头的威胁),但是显示驱动和触控技术颠覆较少,最多是从LCD变成OLED。
如果明白了这些细节,那么我们可以理解韦尔股份选择TDDI,和汇顶科技选择指纹识别,其实都是合理的选择。
但是我们要能分析各自的利弊。

汇顶科技当初做出了最大的一个战略赌博,就是选择光学指纹而非TDDI,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现在的汇顶科技
因为光学指纹是个全新的蓝海,市场空间更大,而现有的巨头敌人不多,例如高通押宝超声波指纹。
供需两个方面造成了错配,汇顶科技正好抓住机会弯道超车。

但是汇顶科技这个赌博,存在基础不稳的缺点。
因为指纹识别只是个应用场景,对于光学指纹这个技术路线来说,它的技术核心是基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识别算法。
所以可以认为韦尔股份是汇顶科技的上游。
算法的规模优势容易复制,但是核心元器件的规模优势难以复制。

韦尔股份如果进军指纹识别,就是多加一个指纹识别算法而已,难度不算大。韦尔股份的最新调研据说已经进军指纹识别,不知道真假。

而如果汇顶科技要生产CMOS图像传感器,面临的难度就大多了。因为CMOS图像传感器是数字模拟结合芯片,模拟芯片的设计难度和工艺壁垒都很高。

第二个协同性,都是基于CMOS技术的工艺制程。
我们主要来分析射频IC。
韦尔股份和卓胜微可以算直接竞争对手了。
射频算是一个技术领域,但也算是一个应用场景。
韦尔股份和卓胜微主要竞争的领域是射频开关等。


射频开关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工艺基于CMOS技术,而不是其他三五族半导体,所以技术上和韦尔股份的其他模拟芯片有很强的协同性,另外一个是射频开关更类似功率分立器件,封测费用占比很高。
下面几个关于产品的成本构成的表格分别来自卓胜微和韦尔股份的年报。


我们可以看到,射频分立器件,功率分立器件,它们的封装测试费用相比原材料费用就很高,而CMOS图像传感器的封装测试费用占比就很低。

我之前文章提到过功率分立器件和电源IC的区别之一就是封装测试费用占比。
功率分立器件更算是元器件,封装测试费用高,成本制胜,所以理论上IDM自有工厂最合适。
而电源IC技术含量更高,封装测试费用占比低,可以选择fabless代工模式,专注于芯片设计通过性能取胜。
所以,射频开关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如果封测规模大的模拟芯片公司,理论上都可以杀入。

射频应用领域还有市场规模更大,技术壁垒更高的产品例如PA,滤波器等。
只可惜,它们的技术核心和射频开关不同。例如PA离不开砷化镓工艺。卓胜微需要掌握一门新的技术路线,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我们总结一下,虽然PA,滤波器和射频开关,具有应用场景的协同,但是技术核心的协同性差一点。
韦尔股份杀入射频开关领域,我认为协同性很好,规模效应可以发挥作用。
但是如果韦尔股份现在杀入PA,滤波器,那可能就有点好高骛远,对管理层的眼光要打一份问号了。

我们再来看看迈瑞医疗的规模效应。
前面说过了迈瑞的多元化产品,使其具备了营销层面的规模效应。
再来看看技术层面。
迈瑞的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具有独特的协同性。
例如迈瑞的监护仪和麻醉仪可以实时互联。


前几天,我的文章介绍机器视觉赛道的小公司燕麦科技


很多管理书籍上都说不喜欢多元化的企业。
但看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了解了,协同效应很强的业务多元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迈瑞管理层在调研中也多次强调,欧美人力成本高,无法提供多元化的组合方案,只能专注单产品线。
但是随着智能互联时代到来,医院最核心的需求也逐渐变成智能互联需求,单机功能再强,如果无法和其他设备很好的互联互通,提供的意义也有限。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迈瑞目前的多元化布局确实是很棒的。


韦尔股份也是一样。
韦尔股份提供摄像头给客户,也能提供配套的电源管理IC,毕竟摄像头的供电比较复杂。这种一站式组合,是否方便了下游客户?

韦尔股份也具有晶圆级镜头的封装技术,所以它制造的内窥镜和汽车摄像头,可以做到行业最小尺寸,因为它一个公司就把cmos 图像传感器和晶圆级镜头都组合好了。它甚至还能提供ISP软件算法,这样对于算法要求不高的某些客户,韦尔股份的产品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多省心!



别的公司,例如索尼,它搞晶圆级镜头优势不大,成本竞争不过中国公司。
所以,在要求体积小巧的某些应用场景(内窥镜和汽车摄像头),韦尔股份的综合竞争力其实别人已经很难匹敌。
除非有一个中国公司,他自己是IDM,然后同时制造CMOS Image Sensor和晶圆级镜头,那么它的成本比起依靠代工的韦尔股份更低。


最后,我再来讨论另外一个层面的规模效应,资本。
前面也提到,有的产品,具有区域半径,难以规模化。
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如果具有区域半径的都无法规模化,那么古代战乱时诸侯割据占地为王,最后怎么被统一了吗?
例如啤酒是工业品,但有区域半径,主要是物流成本高昂造成的。我们之前看华润,青岛啤酒等的年报,可以发现不同地理区域的利润率差异较大。
如果某个省份某个品牌已经成为主导,它在当地的利润率就很高。如果某个省份大家还在混战,所有公司在当地的利润率都很低。
但是这种区域混战的格局,最终随着企业的综合实力差异的分化,混战的区域终究市场会归于统一。
为什么?
强者利用其他区域的高利润补贴混战区域的亏损,打持久战,看谁资本更雄厚。
最后弱者被拖垮,只得放弃。



2.规模效应的敌人


一旦业务协同的基础(技术路线,客户,应用场景)发生改变,那么企业过去积累的优势就会消失。

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从电容技术到光学技术再到超声波技术,虽然应用场景相同,但是技术的差异很大,每一次技术颠覆都可能带来现有规模效应失去优势的风险。

英特尔是一个IDM企业,有芯片设计业务,也有上游的晶圆制造工厂。
为什么最近几年英特尔的IDM业务越来越缺乏竞争力了呢?
如果说协同效应,十年前上游的晶圆制造和下游的芯片设计有协同效应,为什么十年后这两个业务就缺乏协同效应了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商业环境变化了。
原来PC时代,英特尔的芯片一家独大,它自己的芯片需求就占了全世界芯片需求的大头,所以它自己为自己生产芯片完全没有问题。
后来iphone出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手机的数量是几十亿的数量级,比PC的数量多了一个数量级。
台积电抓住了手机芯片的机会,依靠手机芯片比PC芯片更大的规模,使得自己的规模效应超过了英特尔的IDM业务。

所以,英特尔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当下游消费场景发生变化(PC到手机),规模效应的基础就发生变化了。

那么我们可以推理,未来fabless和IDM,谁会成为主流?
未来如果能够再次出现类似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巨头,一个公司的芯片业务量占据全球芯片业务量的大头,那么它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比台积电更强的晶圆工厂。
如果芯片设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够高,那么fabless就依然会是主流,因为一个大的fabless服务那么多客户,比起IDM自产自销,规模效应更加显著。

再比如,譬如现在互联网巨头纷纷研发芯片,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也纷纷研发芯片,那么以后上游芯片设计公司是否会面临危机?

因为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下游客户的实力足够强,它确实可以改外购为自产。
譬如苹果的芯片,原来很多都是外购,现在都改成自研了。
当然,苹果从外购改成自研,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手是同维度的。
毕竟芯片设计巨头都在发达国家,大家的人力成本差不多。
但是假设某个芯片完全被中国公司突破,中国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提供类似的产品,那么如果苹果继续自研芯片,就丧失了规模优势。


只有两个办法,更大的规模,像台积电那样制造的芯片数量远远超过英特尔制造的芯片数量,或者更高的技术含量,像模拟芯片巨头ADI这样技术天下第一。

假设华为或者苹果两个之一,成为横跨手机和汽车的双料巨头,那么很多芯片巨头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因为目前芯片的消费需求中,头部需求主要来自手机和汽车,这两个的消费量最大。
华为或者苹果,凭借如此巨大的消费量,自己研发芯片,降低成本,不让第三方公司赚钱,没有任何问题。


美国巨头IBM,GE逐渐从无比辉煌到不再辉煌(还不算没落,毕竟人家还掌握很多核心技术)。
格力电器当年比美的集团厉害,但是这几年差距被拉开了。原因在哪里?
不得不说,根子在企业治理和文化层面。
同样都是往工业自动化,电动汽车等领域多元化跨界,美的也更胜一筹。
可以说,格力多元化扩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慢慢过去,大家跑马圈地都差不多了,对手都已经崛起,不管是手机,还是汽车,还是工业自动化,国内的优秀企业都已经诞生。
格力作为一个家电选手,想跨界杀入这些高难度的领域,随着红利渐渐消失,越来越难了。
再加上格力的企业治理和企业文化一时半会不可能有质变,格力未来恐怕会更加被对手拉开差距。

所以同样是多元化,优秀的管理层也可以让公司走的更远,规模效应更强。
不够优秀的管理层,在多元化时,面临更多的的是风险而不是机遇,因为它无法驾驭越来越多的复杂性,反而拖累了对原有业务的投入。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规模效应是大部分企业的主要护城河。随着规模的增加,成本的增长速度小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就具备了规模效应。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