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趣店创始人罗敏的大手笔帮助“预制菜”再次出圈。此外,多地相继成立预制菜产业基金、产业联盟的新闻也屡屡见诸媒体。不少资本、机构都毫不吝啬地将“长坡厚雪”一词赋予了预制菜赛道。

不过,近期来自《证券时报》却撰文表示,各地热火朝天地掘金“预制菜”的同时,第一批试水预制菜的线下门店却已挣扎在生死边缘。

是坡不够长?还是雪不够厚?

某种意义上,关于预制菜的研报是带着科普任务展开的。好在不同机构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大致相仿,基本都将预制菜归纳“为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通过预加工与辅料添加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但不同报告的分类维度却不一致。比如方正证券按照加工程度的繁简,将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净菜)食品四大品类;而在中泰证券的报告中,则根据品类分为了调理肉制品、料理包、酒店菜、C端预制菜四类。此外,德勤根据原材料生熟程度和品类,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分类维度。

尽管分类有差,但不同机构对于预制菜行业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却差异不大。

Image

德勤发布的《2022年预制菜市场展望》中提到,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5,500亿元,未来5年CAGR有望达13%;中泰证券的报告中基于不同渠道,认为连锁餐饮、非连锁餐饮以及C端预制菜2021年-2030年的CAGR分别有望达到17%、13%和17%。除此之外,华泰证券预计203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零售规模有望达6017亿,对应21-30年CAGR为12.7%;申万宏源测算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约2400亿,在2B与2C需求共振下,预计25年行业有望扩容至近4800亿,CAGR约18%。

生活节奏的加快,餐饮门店的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女性从事家务时间的持续变少,都会打开预制菜行业新的增长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坡不可谓不长。

但好需求不代表好赚钱。比如从生产端看,预制菜技术壁垒相对不高,想要分一杯羹的企业数量众多。方正证券的报告中提到,产业链各环节包括上游公司、中游食品制造商以及下游餐饮企业等纷纷入局预制菜赛道,2020年,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十年之最,全年共新注册1.25万家。但参考美国餐饮供应链龙头Sysco的发展历程,公司自上市后借助资本杠杆在1970-2008 年间共收购了145家公司,并在北美餐饮供应市场份额达到16%,系追赶者 US Foods的两倍。

Image

国盛证券的报告也有类似的论述,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程度尚低、规模化企业较少,头部企业规模也仅10亿左右,中小企业规模在3000-8000万元之间,还有众多百万级别的区域性小厂,行业格局较为分散。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CR10仅14.23%。

除此之外,许多机构倾向于从海外、尤其是日本的预制菜产业发展中去找发展规律,提出“基本复制日本在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方正证券)、“借日本市场,鉴我国预制菜成长之路”(华泰证券)等结论。

但基于历史做研究时,有些关键环节又有明显不同。比如,就不爱做饭的C端客户而言,美味、价格和精力是不可能的三角。在这样的框架下,预制菜是满足C端需求的较好方案。但在外卖极其发达的我国,预制菜的比较优势就并不那么明显,尤其是在种类以及新鲜程度并不占优、在外卖绝对价格并不高的现状下,微小的价格优势都可能改变预制菜成为首选的决策。

Image

国盛证券的这段描述更直接地表达了价格对于预制菜行业发展的限制:C端预制菜产品的定价显著高于毛菜价格,远高于毛菜价格的定价对消费者群体的扩张造成了一定限制。根据餐饮消费金字塔分析,仅金字塔中端占比35%的消费者具备较强的预制菜消费意愿,愿意为兼顾品质及性价比的预制菜买单。而高定价的背后是渠道费用的层层叠加,而渠道费用来源于配送端的冷链成本,以及终端线下商超卖场、线上直播坑位费等。

换句话说,我国预制菜行业正处于成长期没错、产业资本愿意为之投入也没错,但对于投资而言,好需求不等于好收益,因为很多行业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在增加供给,长坡厚雪的定义别急着下。等一等,也许可以等来更多机会不同标的优劣的机会,等来更划算的价格。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证券:
  • 中泰中证500指数增强A(008112)
  • 中泰沪深300增强A(008238)
  • 中泰玉衡价值优选混合C(016090)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