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4日,由普益标准主办,兴银理财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供学术支持,中信期货、安联资管、华安资产提供会议支持的“第十一届普益标准财富论坛”在昆明圆满落幕。

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在主题为“赎回潮之后银行理财的挑战与机遇”的演讲中表示,理财产品在未来将成为个人资产配置中除存款之外的压舱石。刘凯认为,当下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六大机遇:机遇之一,居民家庭资产中不动产与金融资产,此消彼长;机遇之二,银行理财是范围最广的公募资管机构,无论从销售起点还是投资种类当中来看,基本涵盖各个资管子行业;机遇之三,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模式发生转型,加大主动投资能力的建设;机遇之四,理财产品定位绝对收益目标主导;机遇之五养老理财市场方兴未艾;机遇之六,理财应该是普惠性的行业,还有万亿市场亟待挖掘。

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 主题发言

以下为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的演讲实录(由普益标准根据嘉宾发言实录整理,并经嘉宾确认):

赎回潮之后银行理财的挑战与机遇

翟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关于赎回潮之后银行理财的挑战与机遇。银行理财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路,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而这期间会引发各种观点的碰撞。接下来,我将从银行理财行业面临的六大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六大机遇分享些个人观点。

资管新规之后,银行理财走向了全面净值化。2022年经受市场洗礼,既经历了股市波动,也经历了债市波动,银行理财绝大部分资产跟股票市场的关联度比较低,但跟债券市场有极大的关系,去年的债市市场波动对理财产品、理财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只有接受市场的洗礼,才能让理财行业真正走向健康发展,慢慢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形成一个有效的发展生态。

挑战之一,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既有“信任”被打破。观察行业的变化,倾听来自于客户的声音是最重要的,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我认为经历了此轮市场波动和赎回潮之后,投资者需要有一个对理财产品重建信任和巩固认知的过程。回顾银行理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资管新规之前,池化运作、非标主导、刚性兑付,业绩基准所见即所得,对银行而言,理财业务就是一个高净值客户的存款替代业务。投资者的诉求是要保本保收益。第二阶段进入资管新规之后的净值化时代,理财行业在过去三年,债券市场是比较友好的,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不亚于资管新规之前,兑付年化回报普遍在3%-5%的水平,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封闭的、定开的,甚至日开的产品都能得到客户的追捧。第三个阶段,从去年11月份市场波动至今,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出现显著分化。第一,客户依然追求年化3%-5%的绝对收益,但因对净值波动的敏感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出现显著分化;第二,部分客户完全无法接受短期过大的净值波动,用脚投票,赎回理财产品,回到存款或现金类产品;第三,部分客户逐渐接受“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稳健”的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属性,以配置视角而非存款视角持有及购买理财。

挑战之二,理财行业AUM增长面临阶段性放缓甚至缩水。从2018年到现在,整个大资管行业都在快速增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2年四季度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从最高点回落,最大有4万亿左右的规模缩减,调整幅度非常大。这种阶段性的规模增长放缓甚至是缩水,对行业的发展带来挑战。不过我也认为,这种调整是会帮助我们找准行业的定位,只有找准定位以后才能迎来更健康、更有质量的规模增长。债市下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理财客户赎回——应对赎回的债券资产变现卖出——加剧债市下跌,这就形成了一种“负反馈”。如果理财的产品类型及客户结构、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不能得到有效的优化,未来这种“负反馈”在市场出现波动时就有可能再次来袭。所以,在追求规模增长时我们需要警惕,要考虑客户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理财产品的规模增还的长期可持续问题。

挑战之三,打破刚兑、破净和负收益将成为常态。当下,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或者负收益会成为新闻,其实,在净值化的时代,未来理财产品破净或负收益是一种常态。我们的挑战是怎样让销售渠道、投资者理解和认知理财产品所代表的真实的风险收益特征。本金安全性、资产流动性、投资收益性,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是整个资管行业投资领域普遍适用的规律,银行理财产品也不会例外。

挑战之四,理财产品的形态过于单一,产品及投研能力有待培育。公募基金多年形成的产品形态和结构,其中低风险或者中低风险占比依然是相当高的,根据2022年底的行业数据,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合计占比56%,而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占比不到30%,这符合现阶段我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而银行理财发展至今,绝大部分资产与固收市场密切相关,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达到了94.5%,一旦债券市场出现波动时,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培育包括权益资产在内的多资产管理能力任重道远。

挑战之五,日开及持有期的债券类产品面临增长瓶颈。去年11月份以来的债券市场波动,市场上理财产品当中的流动性非常好的日开型、日开持有型固收类产品规模出现显著回落,部分产品规模萎缩了超过50%,这类产品形态究竟该如何去满足投资者中低风险稳健收益的需求?以公募基金发展历史为例,在其25年的发展历程中,个人投资者的持有基金资产的结构,最终形成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极低风险但收益水平也相对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到4成至5成,较高风险较高收益的混合型及股票型基金规模占比4成左右,而较低风险较低收益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占比仅在1成左右。参考公募基金演化形成的产品结构,以个人投资者占绝对主导的银行理财在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发展趋势?日开及持有期的债券类理财产品的规模增长可能会遭遇挑战。

挑战之六,公募化的方向与理财产品特色还在持续磨合当中。基金托管、组合投资、信息披露是公募基金得以健康发展的三大基本机制,由此延伸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了公募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制度基础。资管新规以来,确立了理财行业的公募发展主导方向——打破刚兑,产品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行业从此开启制度化建设的新时期。基于理财行业的发展历史、行业生态,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一些特色,比如非标资产纳入公募产品投资组合、业绩比较基准采取单一数值或者区间数值、历史业绩展示普遍采用年化收益模式。此外在信息披露方面,行业规范还处于逐步形成中,各家产品信息披露标准不尽相同,既不利于投资者全面获取产品信息,也不利于行业研究和比较。标准化、透明化是公募产品保有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不论是管理人、销售机构、投资者、独立第三方的评价机构、社会舆论对于银行理财基于公募资管产品定位下的认知、理解和运作,仅有3年多的发展时间,尚处于探索和进化过程之中,行业发展生态还有待培育。

以上我从银行理财面临的六个挑战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六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放慢理财行业发展的短期速度,但不影响行业长期大发展的格局或者机遇。接下来,我想谈谈理财行业未来发展的六大机遇:

机遇之一,居民家庭资产中不动产VS金融资产,此消彼长。中国居民的家庭资产中,不动产占比60%及以上,金融资产占20%左右,其中真正与权益相关的约占2%。中国居民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而金融资产的增加与我们国民收入水平直接相关,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金融资产的占比大幅度的提升,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未来财产性的收入占比会提升,根据中国老百姓风险收益特征来看,尤其以中低风险稳健收益特征为主导的银行理财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机遇。

机遇之二,银行理财是牌照业务范围最广的公募资管机构之一。到目前为止,银保监会给银行理财的这张牌照,其涵盖的业务范围是各类资管机构中最广的一类,无论是销售起点,还是可投资资产品类,基本涵盖了其他各个资管子行业。理财公司在享有牌照红利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坚定不移地落实资管新规,往全面净值化方向培育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为广大投资者实实在在地创造价值。

机遇之三,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模式发生转型,加大主动投资能力的建设。资管新规以来,理财行业进入到一个全面净值化的时代当中,没有主动管理能力,仅仅靠委托投资解决不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完整表达。投资者之所以信任理财产品,实际是信任的是你的主动管理能力,底层可投资资产再丰富,各类资管机构的投资能力为你所用,但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是必须的。多资产多策略,将有利于理财产品分散化投资,提升投资效率和防范风险。

机遇之四,理财产品定位绝对收益目标主导。有人问理财产品究竟是在做资产管理还是做财富管理?我认为银行理财绝对收益目标产品本身,就是为中低风险承受能力客户所提供的投资解决方案,所以银行理财是带有一定财富管理色彩的资产管理业务。2022年银行理财年报显示,2022年理财产品累计为客户创造收益8800亿。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去年是各类资管产品都非常艰难的一年,相比较来看,理财产品为投资者获得更具有确定性的正回报,追求绝对收益目标的市场人设愈发明确。

机遇之五养老理财市场方兴未艾。中国个人养老的第三支柱已经启航,现在已经推出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纳入的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基金,还有养老保险,银行理财是其中的一份子。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总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或将成为个人养老金账户优先配置对象之一,基于较低风险稳健收益的特征,未来银行理财会在养老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长期积累来实现较为可观的养老金储备,所以是大有可为的。

机遇之六,银行理财的普惠性有巨大拓展空间。目前银行理财的客户不到一个亿,股民两个亿,基民7.2亿,意味着什么?一方面表明理财行业目前只服务了较少的一部分客户,另一方面也表明仍有极相当比例的客户我们还未触达、挖掘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带有极强普惠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需要通过更加积极进取的市场推广,借助包括互联网手段在内的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有效触达更多的客户。

最后,我认为理财产品在未来将成为个人金融资产配置中除存款之外的压舱石。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截止2022年底,股市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25万亿元,基金个人投资者持有净值13万亿元,个人银行存款达120万亿元,理财个人投资者持有净值25万亿元。如果理财行业坚持以绝对收益为主导目标、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全力去满足中低风险偏好客户的稳健收益需求,有理由相信,理财产品的这个基石会越来越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