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成熟,则会低头,人性成熟,则知谦逊。一个人是否成熟长大,全于定性去衡量。定性之人,少言寡语,思想深邃,行动谨慎,成功率高,做事不露,结果圆满,不惹小人,不媚领导,上能养老,下能育小,达则利人,退则修身。人定了性,就有了信誉,就会有稳定的社会支持,就有了事业,就有了感悟,就有了思想,就有了文章,就有了经略天下之才能,就有了鸿鹄志向,就有了持之以恒之心胸,恒心已定,大道顿生,恒中达道,就明白了生死之理,就升化了灵魂,与寰宇同心,于是乎生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雄心壮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不过本性与习性两种,人之修行就是磨掉习性,回归本性。习性愈少,定性愈稳。定性需要做事需要全面,但更需合乎道义,如果你不想将来后悔,只有依道依理依义行事,小人会害怕你,君子会佩服你,受益人会感恩你,对手会畏敬你,家人会支持你,良心会慰藉你,寿命会等着你。 定性的人懂得社会共赢与利益共享。你得到了,将来还会失去,道义,你收获了,就永远留在你的灵魂里。信者恒信,财者散聚,道者恒道,利者得失。将得失心,生灭心,聚散心,起落心,变成恒久的无私心,大道心,智慧心,平等心,则是灵魂的质变。

《道德经》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于天下”。古今中外一切圣哲经典谆谆告诫我们,所有生命都是带着修行使命而入三维时空,红尘滚滚,自修为尚,“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立心修身立功的顺序,小修隐于野,中修隐于市,大修隐于朝,一切修行都是修心养性。

《六祖坛经》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文中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本心,就是道。人可弘道,非道弘人,人生,最关健是定性,所谓定性就是性格特征基本稳定下来,道法自然,通达道理,为人处事中庸之道平和如一。定性的人因为恒定所以简单,心自然就大,且公性越足。反之,人越复杂,心就分的越小,人越来越私。一个人的心越大,它装下的东西反而越少,一个人的心越小,它牵挂的东西却彼多。自古以来,无人讲道,道难以言,故传道者,以意会意,以心传心,道从悟中得,而非言中闻,这都是传道授业的功夫所在。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