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了《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受访者养老规划意识整体有所提升,有7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启动以来,“养老规划要趁早、为个人养老做好准备”等观念也渐渐开始深入人心,但在报告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面临养老时的许多“痛点”问题,究竟有哪些赤裸裸的现实戳中了“备老人”的痛点呢?让我们跟随小广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01 “想过养老规划,但还没开始做”

《报告》中了解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全民大众养老财富储备意识和养老规划意识仍有提高空间。有55%的受访者表示想过养老,但还没有具体动手规划,有超过25%的受访者表示已经有了初步或详细规划,仅有19.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考虑过养老规划。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

这种现状有点类似于“脑子想到了,但手还没开始动”的状态,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惰性或者拖延症,总是想着,“最近很忙,改天再说吧!”对于养老,我们可能也是同样的心态。

其实小广在这里建议,如果还没有特别好的养老规划,不妨从最简单的“每月1000元养老目标基金投资”开始考虑,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养老目标风险基金,或是符合自己退休年龄段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

如果是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中购买的,还能够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边开始着手,一边再细细地想未来如何规划,这样等到真正意识到养老重要性想要开始规划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中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或许离我们目标的养老金准备也能够更近一步哦!

02 “好后悔,早点开始准备养老就好了”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

根据“报告”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心目中开始着手养老储备规划的“理想年龄”集中在31-45岁之间。其实,这一年龄段对应的,恰好是80后~90后的人群,和小广一样,目前他们可能仍在职场工作,并拥有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等养老保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老年生活来临时我们所需要的财富储备还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仍然需要为自己准备养老金

除此之外,在3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无论哪个年龄的受访者都认为开始着手养老规划储备的“理想年龄”要在“当前年龄段之前”,并且对于自身实际养老规划比较晚,且开始产生后悔想法的受访者也有所增加

因此,小广在此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已经步入社会,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且拥有良好的储蓄消费习惯,能够保持经常有结余的资金,那么不妨也为自己的养老早日准备起来吧!开始规划养老的最好时间,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未来,而是现在!

03 “总是等到都变老了,才会想起养老”

“你愿意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吗?”针对这一问题,《报告》也向受访者进行了调研,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家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愿也在逐渐提升。在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将近80%的人都表示非常愿意以及有意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图片来源:《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只解决当下的紧急问题,而忽略了长远以来需要我们及早准备的重要事情,这样就会导致【养老】这件重要的事情, 我们也会在临近退休、甚至是退休之后才开始意识到。

但实际情况是,养老财富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包含我们在其中长久的积累、资产的收益以及时间的复利价值,我们越是晚开始养老,达成养老所需目标的资金也会越多

需要注意的是,图中收益率仅作为测算,不作为任何产品收益承诺。养老金融产品有不同的投资方向,如果投资了含有股票等资产的养老目标基金,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也会面临可能亏损的情况哦

04 面对养老,我们还有哪些选择?

个人养老金制度早在2022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大类。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共有44家基金管理人的143只个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被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

如果觉得养老规划太复杂,不妨考虑下养老目标基金,目前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养老目标基金还专门设置了Y类份额,当我们把钱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后,一方面可以用这笔钱来投资Y份额养老目标基金,另一方面,每年还有12000元额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果你不想因为未来太晚才开始考虑养老而后悔,也不想因为“拖延症”而总是错过开始准备养老的机会,不妨从现在开始,慢慢了解个人养老金制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投资产品吧!

$广发均衡养老三年持有混合(FOF)Y(OTCFUND|017383)$$广发稳健养老(FOF)Y(OTCFUND|017279)$$广发安裕稳健养老一年持有混合(FO(OTCFUND|017378)$

(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丨本资料仅作参考,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