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本次会议通过了增发1万亿国债的决议,也通过了提前下达2.7万亿新增地方债的决定。此会议决议对稳经济、稳预期、防风险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 、增发1万亿国债

     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1、为何增发?

为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遭遇了暴雨、洪涝、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地方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比较重。本次增发国债,主要是集中力量,支持灾后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如何使用?

增发国债将于四季度发行,资金全部安排给地方。

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其中,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

1、灾后恢复重建

2、重点防洪治理工程

3、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4、其他重点防洪工程

5、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6、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

7、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

8、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3、怎样管理?

中央预算相应调整,增发国债资金纳入直达机制。

据了解,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不变,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年初预算增加5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增加5000亿元,支出增幅由5.2%提高至7.4%。

与此同时,财政赤字也相应增加。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00亿元提高至488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00亿元增加到41600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4、有何意义?

(1)有利于扩大总需求。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持续恢复,但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的问题依然存在,增发国债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总需求,为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运行打下好的基础。

(2)有利于稳预期强信心。当前增发国债超出市场预期,释放了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

(3)有利于防范风险。从债务管理看,增发国债后赤字增加并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优化了债务结构,有效降低了地方债务风险。

(4)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增发2023年国债及其隐含的政策信号将进一步巩固明年和中期的增长逻辑,有利于盈利预期和风险偏好回升。

二 、提前下达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

这次大会不仅通过了1万亿的中央国债增发,也通过了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

哪怕是全球疫情大流行的2021年,欧米克隆大爆发的2022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都不足上一年的50%,只有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才将提前额度升至60%。

时隔两年,中央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也就是2.7万亿(一般债0.43万亿元、专项债2.28万亿元),标志着中国将再次以疫情爆发之初的财政力度来刺激经济。

就以往情况来看,每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财政部将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下达各地。其后,各地依照限额依法调整预算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样才能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不过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容易出现债券发行时间偏晚、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偏慢等问题。因此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提前下达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此举既体现了地方政府债务依法严格管理,也有利于地方及早启动发债工作、加快债券资金使用,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及时雨”。

结 语

增发万亿国债和提前下达2.7万亿新增地方债,利于扩大总需求、提振信心和预期、增加地方可支配财政资金,为四季度和2024年的经济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