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三季报精华观点摘要:中观篇
2023年三季报新鲜出炉,我也是抓紧时间看完了我基金池中240多个基金的季报。
上一篇摘取了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大部分经理都认为四季度经济会复苏,股市也可能会有行情。
本篇摘取了三季报中基金经理对行业和风格的观点,文字略作了精简,希望对大家投资有所帮助!
先看看概述:
·高股息、稳定分红的公司受到了追捧,被视为底仓的绝佳品种,比较有趣的是,一些成长风格经理都配置了红利,比如焦巍、杜猛等;
也有很多基金经理开始看好成长风格,包括一些均衡风格甚至价值风格的经理,比如徐荔蓉、丘栋荣、杨思亮、张明等,甚至还有经理提醒红利策略存在风险。
·表示看好中小盘的基金经理明显减少,有些基金经理认为大盘与经济总量相关,后续可能会表现更好;
·虽然人工智能三季度回调不少,但是依然有很多经理认为这个行业空间巨大,产业才刚刚开始,会持续看好;
·很多经理表示看好新能源,认为新能源调整充分,供给侧正在优化,后续还会有很多alpha机会;
·感觉看好医药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了,认为当前的估值极低,反腐对行业影响不大,集采政策稳定,长期来看有人口老龄化和创新药出海的机会。
价值&红利风格
银华·焦巍:过去两年未能获得正收益的投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与其期盼市场能对自己的组合重新赋予高估值,不如搞清周期的位置,以及确保组合在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住折腾的鲁棒性。我们在疫情前的投资中,过度强调了“买好的”,而忽视了“买的好”,这是我们对组合最大的反思和调整之处。美好的成长愿望现在看来,往往是阶段性的,而终局的分红回报才是投资的归宿。我们增加了对红利投资的比重和配置。
华商·余懿:红利因子大幅战胜了成长因子,市场甚至开始出现长期成长投资是否在中国没有前景的极端言论,我们对此并不赞同。尽管成长类资产整体仍在信心不足中被压缩久期,但以CXO为代表的医药创新链等中国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和公司走出了相对强势的走势。周期性下行力量正在衰竭,政策部署则开始不断加码,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房地产企业经营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尾部风险将逐步消除并重回增长的轨道。市场整体风险已经很小,最终会重新定价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更开放、更自信、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中国经济。本基金在3季度减持了一些涨幅较大的红利股,进一步增加了组合的成长资产久期。
安信·张明:我们继续看好低估值板块的投资机会。银行板块的估值整体依然处于较低位置,市场担心的净息差问题从中报来看已降到较低位置,后续再明显下降的概率不大,后续随着经济复苏,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目前银行板块很多龙头公司静态股息率有着不错的吸引力。煤炭公司上半年业绩多数有所回落,主要是由于今年煤炭价格下跌所致,三季度煤价有所反弹,当前股息率较高,值得关注。地产整体景气度在年初反弹以后近期有再次走弱迹象,估值处于比较便宜的位置,值得关注。建筑行业的公司虽然今年以来有所上涨,但横向对比当前的估值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值得关注。另外近期也加大了一些交运板块低估值公司的关注力度。
其次,传统消费板块的公司今年经营业绩会进入复苏回升期,部分行业的优秀龙头公司值得关注,例如黄金珠宝、家电、食品饮料等。部分成长板块的公司经过前期调整也进入了观察区间,我们会逐步提高观察力度,例如新能源、医药等板块。
最后,三季度港股市场也有所下跌,目前我们继续看好港股估值较低而今明两年业绩还能保持平稳增长的公司,集中在互联网、地产、采掘等行业,我们也加大了对一些前期跌幅较多的港股的关注力度,主要集中在轻工、建材等板块。
天弘·谷琦彬:地产产业链调整的幅度已经到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位置,股价也回到了2022年10月的低位,现在的定价水平蕴含了未来很大的正期望值。即使不考虑行业的向上修复,仅仅是供给侧细分格局的大幅优化都可以给地产链相关龙头提供充足的阿尔法,其中的代表细分行业之一就是防水行业。
易方达·杨嘉文:在这样的市场估值水平下,自下而上去寻找市场未充分定价的好公司的胜率是提高的,可选的好公司数量是增多的。在风格上,关注红利因子过去三年获得较大超额收益后的风险。
上游行业
东方红·张峰:三季度加大了对上游行业的配置,如有色、能源等。在需求相对不明朗的情况中,找寻供给端限制更加确定、供需关系更加匹配的板块进行投资,提高投资回报的确定性。而且在节奏上,经济的复苏在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可能会更快表现出来,更有利于股价表现。另外,我们对医药、消费等今年调整较多的板块仍然保持关注。
万家·叶勇:随着长达十年的上游资源行业的产能出清,上游资源将进入一个供给硬约束的新周期,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会在一个传统资源和原材料持续紧平衡的状态下走向碳达峰。尤其是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中长期供给约束的瓶颈更加突出。由于全球环保化、清洁能源化和ESG的进程,化石能源的新一轮资本开支困难重重,导致这一再平衡周期持续较长时间。
需求方面:一方面,对西方国家而言,制造业产业链回流带来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资增长,有望显著提振资源品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产业链转移也引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产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有望带来全球固定资产投资的新一轮繁荣,大幅提升对于基础资源品的增量需求。不应高估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中短期影响,但是,也不应过于轻视中长期影响。部分产业链转移并非以效率为首要目的,政治性和安全性跃居效率之上。那么重建的供应链里,每创造一单位GDP所需的基础资源支撑实际上在提高,即便总需求没有增长,那么对资源品的需求量也可能在变大。
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和原材料行业等上游行业的产业景气度有望与央国企主题形成高度契合。观察当下资源股的位置,它们毫无疑问是行业比较之后最具性价比的战略选择。
成长风格
中庚·丘栋荣:市场整体的回落和低迷,幅度大且时间长,股价层面的出清是肉眼可见的,估值表征了很高的隐含回报,从投资维度看恰是机会分布广泛的阶段,尤其是部分具有远大前景的成长股的估值接近2018年底的水平,且不少方向初露峥嵘,不能简单地归为梦想和故事,值得研究与前瞻布局。
首先很多公司仍不舍昼夜的努力打磨核心竞争力,其孕育的技术和产品正处于爆发中,如智能驾驶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显山露水,创新药及器械等新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在产业和产品层面触手可及。
其次,从投资上,这些幸存下来的“新”公司,其对应的是蓬勃的“新”需求,能见度提高意味着风险是降低的,存活率和成长性大幅度提高。
最后,这些“新”公司现阶段非常契合低估值价值投资的要求,市场整体低预期、交易低拥挤,公司风险是不断降低的、业务持续甚至快速增长、盈利具有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的概率。
因此,我们更积极配置优质成长股,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持续改善,盈利能力的高增长性和高弹性,甚至可以去买一些“故事”和“梦想”。
重点关注:
1、业务成长属性强、未来空间较大的医药、智能电动车等科技股和互联网股。
(1)创新药械产品逐渐形成全球竞争力,格局正清晰。大量资本涌入到退潮,产业升级迅猛,培育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过程中,需求确定性高,具备消费韧性;一些18A的生物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一些传统药企账上现金充裕,PE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2)港股智能电动车空间巨大,成长性迎来重要拐点,1)智能电动车向头部集中,主流新势力二代车型完成新老更替,销量和保有量进入新一轮增长阶段,知名度和品牌力提升,入围玩家缩圈,盈利有望迎来拐点,逐步进入正循环;2)自动驾驶技术重要拐点,未来一年内将逐步被消费者感知,成为购车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新势力车企有望凭借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品牌高度,最终体现在销量和盈利能力的双升;3)不断下行的股价提升了未来的预期回报。
(3)港股互联网股兼顾确定性和成长性,1)供给格局带来确定性。消费继续复苏和用户习惯不可逆,平台竞争相对可控,叠加降本增效,大幅度提升利润水平和盈利质量;2)政策温和,创始人回归有望增强组织创新的信心和活力,出海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平台经济基于其技术积累及应用场景,或将成为AI进步的最大受益者;3)系统性的低估值,在消费及科技类资产中均具有高性价比,回购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市场可能过度低估了其收入端的韧性以及高估了非理性竞争带来的利润不确定性。
2、供给端收缩或刚性,但仍有较高成长性的价值股,主要行业包括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运输公司,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非银行金融等。
(1)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呈现出的低产能弹性、低库存、相对低价格的三低特征,一旦需求好转则价格具有弹性;
(2)能源运输公司,1)供给受限明确,运输船队老化,未来几年供给明显缩量;2)石油运输需求预计稳中有升,运距拉长仍在持续发生;3)盈利高弹性。
(3)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非银行金融等。其中地产,1)房地产政策显著放开,需求逐步恢复,非全面性修复在结构上仍确定性利好头部的优质房企;2)销售端慢热和拿地谨慎,新开工数据隐含未来新房供应不足问题,有利于头部企业的优质供给;3)房地产行业几乎被投资者抛弃,估值水平极低,尤其港股地产股相对A股更便宜,盈利增长更快,其隐含的预期回报水平很高。
嘉实·王贵重: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目前电动车的渗透率刚刚过30%,电动化、智能化对整个10万亿规模的汽车产业带来的重塑,孕育着大量的投资机会。科技投资最怕的就是没有变化,变化则意味这机会。当然,渗透率从30%到50%,整体的竞争格局都会加剧,也意味这挑选机会的难度增大。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在出海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展,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得到全球龙头的认可。但目前行业整体竞争呈现加剧的情况,需要1-2个季度确认行业在底部的盈利情况。
半导体。半导体的逻辑还是国产化比例的提升。半导体行业是一个4-5年为周期的行业,行业进入景气的中后端,从一个3-5年的维度,我们认为半导体核心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国产化依然是大的趋势,目前来看,行业开始充分反应行业的景气度下行,但行业的出清依然需要时间,行业稳态的盈利能力依然不够清晰。
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这是一个长期向上的类消费行业,此轮数字化将会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也会给中国公司带来发展的机会。本轮AIGC也会深度影响软件行业,加速数字化的过程,目前整个板块的估值依然在历史较低水平。我认为人工智能应用会加速落地,AIGC作为重要工具,我们有信心会带来各个行业效率的提升。曾经被互联网改变的行业会再一次被AI改变。首先是内容,无论是一维媒介文字,二维媒介图片,三维媒介视频,四维媒介游戏,还是社交、搜索、短视频、电商,我们用的互联网应用都会集成AI功能。
软件行业。软件会从功能软件到智能软件,软件的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帮我们做更多的事情,交互也会更加友好。无论是办公、OA、CRM、ERP,甚至一些专业的画图、EDA等工具。
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受益于网络效应,是一个顶级的商业模式,当然也带来了垄断的问题。未来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创新药。近期,创新药、CXO也都有显著的跌幅,创新药公司屡屡破发。而创新药的产业链中CXO是中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优势,也意味着长期的增长前景依然清晰。
摩根·杜猛:人工智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仍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医药行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估值已经回到历史极低区间。虽然有医疗反腐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认为不会改变行业长期发展的逻辑,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医药的需求是明确,医药创新也为医药行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极大的动力。
民生加银·孙伟:看好泛人工智能的投资机会,包括AI、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尽管前3季度股票波动较大,更多的是预期过高后产业发展暂时落后的反应,但产业刚刚开始。
医药经过2年多的调整、以及近期的反腐后,股价包含了较多的不利预期,但在刚需和估值具备吸引力的背景下,大部分公司中长期价值显现。
看好汽车的智能化机会,以及汽车出口和自主车认知度提升。
银华·李晓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半导体、国防科技等领域。半导体板块,对景气复苏方向的看法逐步积极,率先去库存调整的下游环节也将最早重启上行周期,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发布新机型带动下,消费电子需求触底上行。
国防军工行业基本面、股价位置、估值均处于底部区域,看好后续军工行业需求重启。军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格局稳固,各细分行业龙头业绩有望重新向上。
锂电方面,国内前三个季度的去库存和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电中游的竞争格局在发生一些积极的变化,各环节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望恢复。光伏辅材部分盈利见底的环节相对更有投资价值。风电板块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
互联网平台方面,业绩层面是持续超预期的,体现出了较强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韧性。持续超预期是大概率事件。估值处于非常有吸引力的位置,我们持续看好。
消费整体的韧性强于预期,不少消费公司的估值回落到5-10年维度中枢偏低的位置。目前估值性价比更好。
医药方面,随着基本面逐渐见底,业绩预期逐渐清晰,对四季度和明年的医药板块继续保持乐观。会以“创新”为主线。
汇丰晋信·陆彬: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积极的变化,处于明显复苏向上态势,快速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尤其是以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和自主可控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备较为广阔的长期发展空间和较为强力的政策支持,有望在未来获得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
南方·钟赟:市场偏弱原因主要是虽然经济刺激政策陆续落地,但短期效果还未明显显现,因此市场风险偏好尚未明显起来,也符合历来的政策底之后一段时间才会出现市场底的特征;另外美国经济的韧性则超预期,加息可能尚未完全结束,同时市场对明年的利率中枢预期也抬升,成长股估值也因此继续受到压制。
继续看好海风、医药、储能等板块的投资机会,同时关注TMT、顺周期以及一些超跌的优质成长股,成长板块的机会已经箭在弦上,首先政府工作重心明显已经放到经济上,经济逐步复苏是大概率事件,市场风险偏好也会随之逐步上升,成长板块的估值确实已经降到了足够低的位置,相对价值板块的溢价已经很少了,成长的性价比已经处于历史上极为突出的位置。
长城·廖瀚博:在人口老龄化的特定宏观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个过程中将伴随经济增速下行,同时也将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成长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产化率低,国产替代持续进行的行业,以半导体为代表;二是国产竞争优势明显,未来有望走向海外的行业,以汽车为代表。我们看好这两个行业的长期投资机遇。
景顺长城·杨锐文:AI的热潮在三季度有所退潮,主要是市场的尝鲜劲头过去了。但是,AI产业还是在迅速发展,OpenAI近期发布了多模态大模型GPT-4V,不断拓展AI的应用场景。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现有的泛化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认为未来更多的机会并不是来自于“AI+”,而是来自于“+AI”,换言之,我们更看好细分行业龙头运用AI实现场景的创新和突破,而不是通用AI替代其他行业,长期看好AI的发展。
对于新能源车板块,我们相对于之前更加乐观了。经过一年半的急剧调整,产业资本也从盲目过热到瞬间冰冻,新能源车反倒是走向越来越健康的方向。行业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并开启了产能淘汰窗口。当下的阶段就正如2014-2016年的智能手机产业,那段时间是渗透率见顶,估值大幅向下杀。但是,经过2-3年的产业重构,智能手机行业又诞生了立讯精密、舜宇光学等十倍股,从2021年底至今,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杀估值,但是,产业重构尚未完成。一旦产业重构完成,电动车行业依旧会诞生数倍的机会。新能源车板块的估值泥沙俱下,这带来很多错杀的机会,市场低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以及部分公司的竞争壁垒。当然,未来的机会可能更多来自于智能化,而非电动化。未来的机会也不再会是全面beta,机会将更集中在某些个股的alpha。
市场同样对消费板块处于极度悲观的状态,我们反倒是乐观了。现在毋庸置疑是最差的时候,消费也会慢慢走向复苏。部分龙头企业明显提升了市场份额,优化了竞争格局。地产时代的落幕同样会冲击一部分地产相关消费行业,但是也会让居民支出更多转向于其他新型消费。
国投瑞银·綦缚鹏:当前的经济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部分中长期问题需要时间来化解。A股市场一直以来对成长股较为关注,但换到长周期视角下看,我们认为成长股的投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成长股的成长路径为低基数、低渗透率下的高行业增速,低集中度下的龙头份额提升以及公司的产品创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我们很容易在低基数、低渗透率、低集中度的路径上找到成长型的投资机会,但未来这类机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而未来成长路径的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创新,所以成长股的寻找难度加大。这种状态下,我们关注的重点将从“成长优先”转向成长、质量和股东回报并重。
华安·王斌: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继续向上突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不断的涌现,短期高烈度的竞争对行业内参与者都有较大的压力,有利于行业内低效率公司的出清,也能帮助头部企业在获得更大市占率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
消费电子方面,部分新产品的发布和回归对这个行业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行业销量增速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迷后开始反弹。产业链较低的库存也对整个产业链弹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医药方面,海外部分新药的推广对医药的产业链也有正面的作用。国内部分中上游的原料药和CDMO子行业在这些新药推广中受益。
中信保诚·王睿:我们认为目前整个市场正在孕育一波比较明显的中长期机会,其中以新能源,智能电动车,军工,医药,TMT为代表的成长股所隐含的预期回报率会更高一些。四季度我们在成长领域的操作可能会更积极一些。
泓德·秦毅:医药板块。近一年多,估值始终位于历史极低水平,过度悲观的情绪释放后,市场已经开始寻找一些潜在的机会。从部分上市公司公布的二季报数据来看,医药行业呈现出创新能力增强、基本盘逐步恢复、海外市场保持韧性等特征。
科技互联网板块。未来人工智能的产业趋势已经比较明确。考虑到中国科技企业的研发实力较强,人工智能从模型到应用的开发速度会非常快,并且这个趋势在未来2-3年就会出现。一旦人工智能大模型成熟,各种硬件产品也将极为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并带来电子供应链的投资机会。
汽车零部件板块。随着新能源车崛起,国产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智能化,也将替代电动化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推动力。相关国产化和智能化板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消费板块。长时间的疫情影响导致了人们对线下活动和社交的强烈需求,并造成板块波动。不过后续消费总会回归正常轨道,消费板块弱复苏虽然较弱,但持续性较强。
建信·邵卓:2023年成长、质量等基本面因子的表现相对一般,我们坚信这些因子具备长期有效性,且在未来经济预期回升和上行阶段会表现得更充分。
科技(人工智能、军工、TMT等)
易方达·蔡荣成: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但是从产业视角,我们已经发现这轮AI的发展仍比预期快,生产力工具和创新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层出不穷并开始实实在在的产生效用。头部厂商及产品在经过数据快速上涨后的平台期后又重回增长,这背后都体现着这轮技术革命发生的确定性。
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各个领域彰显出来。这些产业升级也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宏利·王鹏:人工智能产业实际上仍然在迅速推进:OPENAI开始推出GPT4V多模态、微软准备推出全系Copilot产品、特斯拉智能驾驶V12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后体验有质的飞跃、机器人运动能力突飞猛进。我们仍然对人工智能行业充满信心。除了人工智能,医药、周期半导体等都存在明显的机会。
财通·金梓才:未来TMT板块的投资机会变化会很快,产业机会较多,变化集中在成长股各个方向的产业趋势上,未来可能我们的调仓频率会加快,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状态。
华安·胡宜斌:我们对科技自主创新、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迭代带来的颠覆性、普遍性和持续性保持较强信心。
中欧·刘金辉:算力部分市场分析研究配置相对比较充分,如果没有在一季度及时配置,之后就会很被动。
通用大模型部分,巨头或者顶尖创业公司成功的概率较大。A股相关公司做大模型的机会可能在于部分的垂直领域,背后的原因主要是(1)垂直领域数据相对私有,公共资源获取难度大。(2)需要的输入资源相对有限,解决问题带来的价值量较大,做出来之后带来的价值足够覆盖成本。(3)和用户有比较好的粘性,提供模型和应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类机会更多是2B类型,类似自动驾驶、金融、半导体设计、医药研发等付费能力更强的领域,落地机会更大。
如果从落地节奏、空间、确定性角度看,我们认为最大空间的产品应该是高频和效率相关。主要是办公和教育,但是现在由于国内大模型能力限制,国内效果不出众,但是办公相关的功能点较多,不需要大模型很高的整体能力,有些功能点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落地的节奏可能更快。
信澳·冯明远:增加了科技板块持仓,减少了锂电池材料行业类的占比。我们判断消费电子行业已经走出了行业的最低谷,虽然全面复苏之路并不明晰,但在个别细分领域,如国产产品、VR/AR领域,出现了久违的增长。半导体领域的景气度也将随着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的见底而回升。 在计算机领域中,我们配置了在细分产业中具备AI应用前景的相关产业及公司。
招商·陆文凯:维持对于软件行业的重点看好,长期来看数字化会成为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短期来看政策引导下的政、企端IT投入加速将提供足够的需求支撑,AI技术的潜在应用中也给于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带来一定可能性;
二、三季度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的市场回调后,总量相关行业的悲观预期已经被充分甚至过度定价,在政策端与库存周期整体转向正面后,本组合维持看好前期配置的总量相关标的。另一方面,三季度包括新能源、军工等制造业成长方向在持续回调过程中开始逐步呈现出基本面和定价两个维度的底部特征,我们也开始重点关注。
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光伏等)
大成·刘旭:三季度增加了少部分新能源的持仓,并非因为看好新能源前景,而是因为这些公司不断突破传统高端领域,风险是新能源过去两年的供需不匹配带来的阶段性高盈利风险。
华夏·杨宇:1)短期来看,终端销量增长符合预期,预计国内全年850万辆、欧洲250万辆、美国150万辆能够实现。2)中期来看,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一是2023年产业链已经出现新增产能规划的明显缩减,对应2024-2025年的产能增幅较少,因此2024Q2开始有望看到产能利用率的持续修复,盈利能力有望趋稳。二是碳酸锂等产业链价格下行降低新能源车成本,在油价上行的背景下,新能源车的经济性有望支撑需求。三是市场对美国政策预期非常悲观,若后续有积极变化,也是板块向上的催化。
泉果·赵诣:去年开始被资金规避的机构重仓持有资产,今年继续被北向资金持续抛售,就像弹簧被不停地往下压,压到极限,一旦情绪出现好转,向上的弹性将更高。一些全球化程度比较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明显低估。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海外市场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蓝海市场,这类企业具备几个特点,首先是产品竞争力强,品质和价格优势突出;其次是企业在海外的专利布局,足以在海外销售的过程中不受到专利风险的影响。头部公司在这轮降价周期中经受住了很好的压力测试。
在最新出台的活跃资本市场政策中,关于再融资节奏调整等内容,对于市场担心的供给端过剩也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对于本就竞争充分的产业,融资限制相当于一次供给侧改革,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以更低成本进行扩张的速度和能力都将被进一步限制。从产业竞争格局角度考虑,这些措施的落地对于龙头企业构成利好。
华富·沈成:政策提出要提振汽车等大宗消费,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步入“黄金期”,海外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量市场。
华夏·李彦:我们不断把重仓的高端制造代表性板块在不同时点与人工智能、中国特色估值板块进行横向比较。我们认为,中国特色估值板块年初至今大幅上涨主要体现出价值回归,基本回归到了合理价值。对于人工智能,不可否认的是,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端,虽然有所调整,我们对在这个位置参与这些板块持谨慎态度,因为相关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清晰,人工智能落实到业绩短期难度较大,任何板块持续上涨都需要业绩的高增长兑现。对于我们重仓的中国领先、走向世界的高端制造公司,经历了过去2年多时间调整,相关板块股价下跌50%-70%,这些板块供给侧经历了一轮完整的洗礼,当前供给侧逐步进入相对稳定可控的状态。同时,我们判断需求端能够维持当前水平,动力电池、储能、海上风电、电动客车出口行业未来5年有望保持30%左右的复合量的增长,单位盈利又处于底部,持仓这些高端制造公司,预期收益率较高。
中欧·卢纯青:过去3个季度,新能源行业的股价表现差强人意,主要是因为阶段性行业供给过剩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后需求不足之间的不匹配。但是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新能源仍有重大的投资机会,不意味着新能源行业已经到达天花板。
华夏·郑泽鸿:新能源很多环节的价格已经跌到了相对底部的位置,产能的去化也在持续进行,同时,相关龙头公司的估值也到了非常有吸引力的位置。从长周期来看,新能源行业的成长性没有任何问题,长周期的天花板还很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等到下一轮新能源行业周期向上到来之时,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也同样会大放异彩。国产车企弯道超车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基于对国内车企在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信心,三季度组合主要增配了下游整车环节。
国投瑞银·施成:在经济进入实际复苏后,成长的演绎有可能实现由虚到实的切换,业绩成长股会迎来机会。而在经济没有进入过热的情况下,龙头公司在复苏前期阶段表现会更为突出。
海外来看,中美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合作周期,这也为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如果顺利的话,以中国企业海外建厂,输出制造业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模式将会得到推广。
目前不少制造业已经走到了供需关系的极点,其单位盈利能力已经见底,还有一些环节也即将进入这一阶段。其中龙头公司在行业大幅过剩的背景下仍有很强的盈利能力,预计未来在过剩的背景下,将首先扩大市场份额,之后再提升盈利能力;上游具备资源属性的公司,由于其长期供应的速度限制,盈利中枢会持续上行。以上是我们认为具备投资价值的两个环节。
新能源汽车已经处于衰退的末期。在今年三季度,再次去库存之后,行业的各个方面更加接近底部。随着需求的恢复,未来行业龙头将会持续向好。
新能源发电行业,硅料价格目前已经见底,组件环节的价格下行也在过程中。但由于产能扩张还在继续,还难说在今年能够见底。
TMT行业,看好汽车智能化和机器人。2023年部分车企得到一个成本下降的窗口期,但预计2024年竞争会更为激烈。车企竞争中走出的胜者,未来有可能继续走向全球,我们会仔细观察其投资机会。机器人同样在未来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离量产还有距离,保持关注。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业绩成长行业,在经历了2022年的估值中枢下移,2023年盈利增速下降,整体市场预期处于低点,我们看好2023-2025年能够兑现成长行情。
华夏·吕佳玮:光伏产业,今年面临的困难是供应链瓶颈消除之后的产能过剩和产业链跌价,以及海外高利率抑制需求。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的波动,因为光伏技术创新将会依赖更高效率的产品,更高的投资回报将会在利率下行周期刺激出更大的需求。因为光伏产业链很短,价格调整快,因此这个供需调整的过程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下一波产业起来,那些持续创造超额价值的企业将会收获超额的回报。
交银·何帅:三季度减持了新能源相关标的。我们认为新能源市场空间巨大,新能源车今年依然维持较高增长,大部分龙头企业维持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由于上游原材料跌价,产业链去库存,使得新能源中游相关公司普遍业绩承压。我们对部分企业的竞争壁垒估计过高,低估了产业短期收缩时对其业绩产生的压力。制造业并不是商业模式最好的生意,供需缺口对于这些行业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于有一定技术和规模壁垒的制造业,判断其抗周期能力的程度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选择了那个“七尺的栅栏”。
鹏华·梁浩:虽然国内电动车渗透率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我们仍看好汽车电动化的发展为国内相关零部件企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部分零部件企业在这一轮产业机遇面前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前所未有的强大,部分公司在所在领域的市场份额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整车领域的格局变动,也使得传统的一体化生产模式无法持续,产业链必然会走向高效的社会化分工。
消费
交银·王崇:我们愿意做部分优质大盘成长/价值股的中长期股东,很多优质泛消费类股票处于历史估值较低位置,尤其是三季度对医疗行业短期业绩的担忧和相关股价波动,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布局加仓机会;短期业绩的波动并不是股票定价的唯一因子,也不是中期股价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相信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这些优质医疗器械服务类龙头的竞争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成长壮大;以跨年视角来看,中期提供稳定收益回报可以期待。
富国·王园园:消费板块在经历了2021年初以来的调整,市场不再对消费的复苏抱有较高的预期,反而都转向中性或悲观,处于估值和预期都相对较低的位置。
嘉实·吴越:从春节、五一再到中秋十一,大众消费保持了较高的韧性,而商务类消费是今年主要的拖累项,伴随宏观经济的预期企稳,短周期的消费偏好边际提升将有力打消全面消费降级的担忧,消费分级仍将是中长期核心的消费特征。
交银·韩威俊:全社会生活消费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整个消费出现了点状分层复苏:(1)经济恢复相对较快的区域,所处区域的消费基本上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2)可选消费复苏确定性较强;(3)部分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中档消费,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快,消费频次开始增加。
经过过去三年的洗礼,整个消费行业的渠道经营模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线上品牌集中度明显提升,线下渠道呈现出连锁化趋势,数字化精细管理在整个渠道运营中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整个渠道周转率,从而先带动渠道ROE提升,再后续反映至上市公司报表端ROE的提升;消费者服务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慢慢从产品属性过渡到服务属性,消费者品牌粘性的广度明显扩大。
大部分优质公司的动态估值水平已经降低到历史较低水平。其中,港股部分消费品龙头的估值吸引力可能更大。四季度,消费复苏方向仍然不变,复苏斜率随着节假日的到来而加快。我们依然预计2024年春节将迎来消费的全面复苏。
医药
富国·于洋:反腐抑制短期需求和也抑制长期供给,一个长久期资产遇到了长期利好,而短期利空带来的回调或许是较好的投资机会。
信澳·杨珂:市场关注的焦点在7月底开始的全国性医疗反腐,毫无疑问,板块的绝大多数公司都会受到较大冲击,尤其以医院端销售为主的公司。此次事件对于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部分不能适应的公司将被淘汰,产品和服务有更好竞争力的企业将赢得更多的份额。
此外,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在减肥药、还有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融资环境改善,许多个股的价格提振并不是由基本面推动,更多是来自市场情绪的高涨和资金的选择。
安信·池陈森:看好2023年四季度医药板块的表现。当前,医药板块有更低的估值、更低的机构配置比例,在政策端不仅有价格端政策预期修复,还有医药反腐影响边际向上;在景气度上虽短期业绩有个低点,但明年有望看到更快的成长,行业间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我们认为行业向上的曙光已经出现。
中信建投·谢玮: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反腐是加速行业出清和竞争格局重塑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在中长期极大促进行业发展方向由销售驱动彻底转向研发驱动。
东方红·江琦:经历医疗反腐,医药行业秩序重塑,学术营销方向更优。政策方向更加明朗,鼓励支持创新;集采常态化,仿制药和器械降价,节约医保资金。未来医药行业政策稳定可期,创新药品销售的峰值上限有望提升。看好未来医药行业需求提升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持续性的机会。
财通资管·易小金:随着市场的情绪消化和政策态度的进一步明朗,应该说医药板块的政策底、情绪底或基本已经探明,现在需要评估基本面底是否已经到来,但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至暗时刻大概率已经过去,需要积极起来。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医疗需求不会受影响,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在接下来会享受更有持续性的增长。我们认为,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医疗体系运行效率、降低显性和隐性成本,并且发展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本土医药企业。本轮改革接下来受益的方向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创新药械、处方外流、检验外包等。
交银·楼慧源:随着集采的出清、创新药谈判议价进院等鼓励政策逐步出台,中长期看,产品力好、合规体系强的公司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富国·赵伟:三季度医药行业在经历了事件性冲击下跌后,逐步见底反弹,我们依旧看好医药行业反弹的持续性。医药由于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未来行业需求持续加速,虽然医保资金依旧面临自身支付能力的问题,但我们觉得结构性的机会依旧存在。行业受益于新药审批制度,我们认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格局会优化。
在政策端上看,从2022年的第七批集采开始,医药制剂的股价跟随集采的影响变小,同时政策端多家中标,不过于追求降价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端由于不中标带来的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度影响。规则也更为清晰,一定程度上给创新药品带来有序的招标和降价规则。使得我们更能清晰的评价药物的销售情况,更加容易评估企业的价值。
工银·赵蓓:我们认为医药反腐行动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已经可以初步测算。医药反腐短期内对于新产品入院和推广,以及医疗设备的招标采购会产生短期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恢复。而医药反腐对于院内处方药的超适应症滥用以及医疗价值不高的利益品种的使用会产生较长期的负面影响,这些相关公司也是我们在投资中会去回避的方向。对于中长期前景不受影响,而且股价中已经充分反映出因为反腐带来的业绩下修预期的公司,股价下跌反而是更好的买入机会。
中药行业持续受到政策支持,我们认为对于那些过去几年管理确实有改善,能够穿越疫情周期而长期稳健成长的中药公司,仍然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因此我们对于中药板块仍然维持超过基准的配置比例。
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三季度海外投融资数据整体略有恢复,以海外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创新药产业链公司也表示5-6月以来询单略有恢复,但是订单上仍然没有看到明显的向上拐点。我们预计从预期拐点/投融资拐点到订单拐点可能还需要几个季度的传导时间。在国内创新药行业出现“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对于产品进度靠前,研发能力强,资金储备雄厚的创新药龙头公司反而是利好,因为未来行业“内卷”程度有望大幅降低,因此后续我们对于研发实力强,产品有出海潜质的创新药公司也会加强关注。
消费医疗三季度需求恢复一般,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我们预期今年四季度消费医疗的需求仍将逐步恢复。
中欧·葛兰:行业政策方面,无论是药品的国家谈判、IVD的化学发光集采等,整体的引导方向是提供“高创新性”“高临床价值”以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研发流程的质量提升也将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展望4季度,国内行业受合规化扰动有望在4季度有所修复,全球的投融资环境有望逐步恢复,虽然宏观环境仍在复苏进程中,这可能会对医疗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但优秀企业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并未出现重大变化。
从政策层面,无论是从国家谈判还是多种支付途径的探索,对于创新药企都有望形成长期利好。
从供给端看,经过多年的洗礼,国内创新药企整体研发管线布局已经更加理性,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出海开展关键临床、获批上市以及对外产品授权,4季度也有望持续取得收获,这些不仅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未来也可能会体现在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
在销售层面,国内的优质企业在多年前就开始注重销售的合规性,临床价值导向也更有利于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竞争壁垒。优质企业的市占率仍将持续提升,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从需求端看,居民对消费性医疗及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大量临床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创新药及创新器械都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经过2年左右的调整,医药板块总体估值和市场持仓都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反应了较为悲观的基本面预期,随着后续基本面的逐步改善,板块整体仍有着较好的长期投资价值。
融通·万民远:三季度,医疗反腐对行业短期造成一定波动,实则“短空长多”,集采、医疗反腐、包括更早的药品评审端政策的改革,是中国大医疗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在这个改革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真创新、关注真实治疗需求。医药行业的中长期投资逻辑始终以“量”和“价”这2个核心变量为基础。“量”受益于老龄化及疾病谱变化,“价”则受制于医保政策,近2年医药板块估值大幅调整也主要受医保政策的扰动,当前医保控费政策边际有所改善,边界逐步清晰。目前板块估值处在历史底部附近,同时交易拥挤度大幅缓解,板块风险释放充分,且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估值匹配的优质医药股迎来真正价值投资机会。
工银·谭冬寒:此时点我们对医药行业前景并不悲观,一方面医药股调整近两年,调整时间长,调整幅度深,估值进一步下杀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反腐行动可能阶段性影响一些企业的业绩,但长期需求是老龄化驱动的,反腐不会抑制真实需求,而在结构上会更利好真的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好产品和有研发能力的好企业。我们相信反腐的阶段性影响会较快过去,抑制灰色地带的不正当竞争,对行业生态长期有利,所以我们对医药股的长期前景依然是有信心的。我们看好中药的政策环境改善的企业盈利和成长性修复的行情,在中药标的(主要是中药OTC标的)上维持有较重仓位。全球新药研发景气度已经开始企稳回暖,我们对以全球业务为主要来源的CXO公司依然保持较强的信心。
华安·刘潇: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ROE处于向上的拐点,医院医疗场景恢复正常,将带来行业周转、运行效率提升。医疗保健作为必选消费行业,人口加速老龄化带来医疗健康需求未来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长,刚需属性带来行业确定性扩容空间,叠加国内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创新药等行业出口市场份额提升,医疗保健仍然是朝阳行业。
医疗反腐,在于规范行业营销行为,为行业营造更加透明、公正、科学的竞争环境,中期看利好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好产品,事件本身不影响行业需求,也不影响正常的诊疗与学术交流,提供较好的投资机会。
产业趋势上来看,国产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诊断国际化也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创新药LINCENCE-OUT金额创历史新高,医保扶持力度加大也推动国内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医药行业遇产业政策春风,创新加速,高质量发展,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港股
中欧·罗佳明: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导致外资持续流出中国,尽管经济已经缓慢复苏,然而市场普遍缺乏信心,敢于逆势买入的力量显得略微单薄。无数研究证明,持有优质公司的股权依旧是可以长期跑赢利率,通胀,以及黄金等资产价格。展望未来,我们依然看好上游资源品,中国公司出海创收,以及科技创新(如生物创新药,互联网)等板块带来的投资机会。
嘉实·王鑫晨:“软科技”虽然在今年的业绩上展现出了商业模式的韧劲,率先在收入和利润两端同时看到复苏。但是此类标的外资持仓较多,估值弹性与海外流动性关系更大,导致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估值收缩较为严重。我们认为对港股资产的悲观情绪又一次来到了极值区间。随着组合中企业持续业绩复苏,且有场景资源的互联网和SaaS行业将最大程度受益于AI+的变革,我们期待看到基本面和估值的一起复苏。关注四季度美联储对继续加息的态度。
长期来看,香港作为离岸资本市场的特殊定位,将取代上个时代中概的角色,香港政府在当前流动性较弱的环境下也在积极出台政策托底市场。我们预期港股将继续吸引国内各行各业龙头企业上市。鱼塘里的鱼越来越丰富,长期看好港股投资的战略性机会。
海外市场
摩根·张军:日经225指数连续3个月下跌。股市回调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定调为“更长时间的更高利率”以及美国政府临时关门的风险引发经济衰退的担忧。日本股市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差,日本央行的短观调查显示企业盈利的短期和长期前景都很稳健
展望后市,经济复苏和日元贬值给日本带来了“久违”的通胀,在本轮通胀的推动下,企业加薪和涨价正在改善日本经济的增长结构,使日本有望走出长期通缩的阴影。在温和通胀的经济环境下的日本股市的估值和盈利增速有希望提升,接近美欧的平均水平。
天弘·胡超:越南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长4.24%,增长依然缓慢。意味着四季度要实现10%以上的经济增长,实现难度较大,而目前市场预期2023年经济增长的中位数约为4.8%左右。
但是在三季度,我们也看到部分行业出现了改善的积极信号,这主要体现在进出口数据、信贷投放及公共支出等方面。首先,9月越南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了2.6%和4.6%,这是自2月份以来首次录得正增长,显示全球外需最糟糕的时刻或许已经过去。其次,截止9月底,国内信贷投放规模较年初增长6.92%,较8月份底显著加速,这说明持续走低的利率水平已经开始刺激信贷供需走强,这有望形成四季度经济增长的良好基础。最后,政府的公共支出仍然保持较快进度,截止9月底,公共支出已经完成预算的接近60%,快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
往后展望,全年越南经济实现6%或以上增长难度较大,但是我们预计四季度越南仍然有望实现稳定的增长,进而带动上市公司业绩的环比改善,制约越南市场的症结是清晰的,且各项逆风都在迎来积极变化。当前市场的估值依然处于低位,中长期投资价值较为突出。
国富·狄星华:我们追踪的一些市场恐慌指标指向美股市场超卖了。上市公司的回购一般在11月和12月,第四季度的圣诞行情可期。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生产力提升和劳动力供应的增加方面不可低估,科技或是唯一可以跨周期降低通胀的工具。基于对美国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这个判断,我们持续增加美股头寸,加大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比,提高了海外云计算软件板块的比重。
结语:最近这两篇文章都比较长,下篇我会发一些基金经理三季报的一句话概括,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中欧优质企业混合A(OTCFUND|016311)$$万家新利(SH519191)$$景顺长城鼎益混合(LOF)A(OTCFUND|162605)$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