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板块,从来不缺关注。特别在市场低位,硬实力、高成长的科创企业更是市场挖掘的焦点

近期一揽子“活跃资本市场”举措的落地,大大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不少资金也乘势布局高弹性、高成长的方向,以力争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10月以来跟踪科创100指数的ETF份额增长近20%,科创100指数与中国科创企业的市场关注度正在进一步提升。

(跟踪科创100指数的ETF份额:23年10月27日—89.73亿份,23年10月1日——75.02亿份)

对此,本期我们邀请到华泰柏瑞科创100ETF指数(交易代码588880,认购代码 588883)的拟任基金经理谭弘翔,就当前中国科创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分享与解答。$科创100ETF指数(SH588880)$

Q1:如何看待今年来中美科技类指数表现分化?

真正导致中美的科技类指数表现分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市场认为在新兴技术诞生初期美国企业的获益会更大。美国作为全球创新强国,是大部分新兴技术的策源地,在新兴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的科创公司会被市场赋予更高的信仰,所以在生成式AI等科技浪潮不断的当下,市场认为美国科技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进而在想象力的驱动下,美国科技指数的估值抬升到较高水平,而中国的科技类指数的走势更多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

当前中国的科创企业正处于双周期共振驱动的环境,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经济的库存周期有望在今年底迎来明显的拐点。另一方面,从技术周期的角度来讲,随着这个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经过了想象力驱动估值和泡沫压缩的阶段之后,下一步往规模化、量产化这个阶段去演变,中国在市场规模、制造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会逐步体现出来。$纳斯达克(QQZS|NDX)$

Q2:能否展开讲讲经济周期、技术周期的驱动?

经济周期来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如果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意味着产能会有一定的爆发。但当前我国很多行业的产能都已处在较高的水平,叠加许多的产出依赖欧美国家作为出口市场,所以当我国产能在扩张时,如果欧美一些主要的消费国没有同步去刺激需求,容易导致产能过剩,压低出口价格。同时因为产能提升需要购买大量的大宗商品原材料,又容易把大宗商品的价格抬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这也是今年大家总感觉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开启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之前,可能需要一方面跟欧美主要的消费国去达成一定的互信和协调步调,另一方面需要跟大宗商品的出口国去签订一系列的长期协议,保证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今年以来我国的一些的外部活动,都是围绕这样的一个主题去进行的。进口端,上半年我们跟俄罗斯、巴西、沙特、伊朗、刚果等一系列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供应国都签署了联合声明;出口端,“重回巴厘岛”“通往旧金山”释放了积极信号,11月份APEC中美双方有望达成一揽子协议,一方面可能依托于双边合作释放较为强劲的利好信号,另一方面稳定的外部环境或为双方共同启动经济刺激创造基本条件

因此,未来市场预期或将转变,企业投资信心可能会显著增强。如果美国明年开启降息周期的话,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就会沉淀,其中部分有望会流向中国市场,在整个中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部分房地产未来可能不再具备投资价值,无法继续作为货币蓄水池的情况下,A股市场就有可能承担一部分蓄水池的功能

从更长的一个技术周期来看,在新兴技术诞生的初期,市场对于美国科技公司会有更高预期,相关指数涨幅也往往更高。但任何的新兴技术要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基本面增长都需要一定时间,若在想象力驱动估值快速抬升后基本面没跟上,难免会出现泡沫压缩或者破裂的情况。

但这个破裂不一定意味着新兴的技术与产业未来没有投资价值,而是说当估值得到一定消化,叠加实际的产品、应用落地并开始反映在企业基本面的增长上,估值将重新回升。这个产业化、规模化的过程或许更看重实际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消费市场规模,也就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供需水平都提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此阶段中国的优势比较明显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培育出了非常强劲的科创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在任何新兴技术它进入到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我们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需要有太大的担心,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工业生产能力具有部分优势,新兴技术想要落地都离不开这两方面,更别说当今中国的科技研发的能力早已不是以前的水平。

Q3: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怎样?

从18年开始,我国的科研研发经费的投入连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22全年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其中,基础研发投入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5%左右,提高到了2022年的6.5%。当前我们的科技术研发的投入已经在全球排第二,与之前几轮的技术周期的情况完全不同。

另外从科研的成果来看,我们的 PCT专利申请量从19年开始就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随后几年不断拉大差距。以受到严重制裁打压的半导体为例,19年我国在半导体行业的PCT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世界第二;20年进一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20年-2022年,我们半导体行业的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了美国、韩国和德国三个传统半导体大国之和。$中韩半导体ETF(SH513310)$

Q4: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得益于哪些优势?

上述科创方面的成果,大多依托于我们当前所执行的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是202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新理念,与传统举国体制相对应,科创板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新兴技术的研发以需求为牵引,只有市场需求足够大,研发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给科创企业带来足够的现金流,以保证企业基本面的增长潜力,并反映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上,进而带动包括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本向相关领域去流动,资本的富集又会产生赚钱效应,吸引大量的人才来参与到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当中,形成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四链统一,充分发挥我国在市场规模、工业制造、资本体量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在此背景下,我国很多的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开始会有沟通与合作。过去,中国很多新兴科技领域的企业是内嵌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当中的,技术和工艺标准是由别人制订的,上下游的不同环节之间往往是不打通的,互相之间缺乏互动,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下研发活动就像开盲盒一样,研发出来的创新成果与下游需求可能无法匹配。其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一些产业链中哪怕我国企业在下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会倾向于海外的成熟方案,对国内企业支持力度不够,而国产供应商由于下游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也没有动力开展自主创新研发,所以很多技术被海外“卡脖子”。但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供应链安全随时都会面临海外制裁的威胁,于是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下,很多国内的下游企业都愿意把自己的订单给到一些国产供应商,并且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来帮助国产供应商调试技术,优化工艺,扶持产业链生态伙伴协同发展,为上游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提供了信心支撑。因此从长期来看,制裁的威胁给很多国内企业打破海外垄断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此外,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场景壁垒,以生成式AI为例,目前其应用多落地于ToC端,但这类产品要吸引个人用户付费使用尚需时日,因此还未形成一套很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美国AI热度也有所降温。而生成式AI其实更广阔的市场是在产业数字化方向,即帮助实体经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但美国的去工业化导致很多的工业应用场景缺失,影响了AI应用落地。

而中国作为全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在于,AI技术在任何行业的应用,在中国都能找到对应的一个场景,在这个优势的推动下,未来很多的行业专属的大模型,可能只有中国等工业大国能够获得充分的数据去对这个模型进行训练,模型训练完之后也有充足的市场空间去获得收入,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在很多其他国家是比较难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像华为盘古这样的大模型,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已经在矿山、港口、物流、工厂等实体经济场景中得到应用,未来不提ToC的通用大模型,仅在ToB端的行业大模型领域,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大概率不会弱于美国。

Q5:简单介绍一下科创100指数,当前它配置价值如何?

科创100指数由科创板里面剔除了科创50以外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从市值风格来看,这是一个偏中小市值风格的指数,大概是介于中证500到中证1000之间。

行业分布上,科创100指数比科创50要更均衡一点,科创50第一大行业电子(52.40%)就已经占了超近一半的权重,相比之下科创100的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都有10%以上的权重,行业分布更加均衡,且重点覆盖的医药、电子半导体等行业在未来可能有较突出的投资机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

首先,医药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弹性较大且也确定性也较大的方向,尤其是科技类的医药企业。经历近几年的调整,医药大部分的利空或已反映,而长期看整个行业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一些大单品的横空出世又让市场对医药的科技属性有了重新评估,考虑到中国对于高价值的创新药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后续医药可能是中美合作的重点领域,所以未来不管是研发生产服务,还是专利授权,销售代理,一级其他一系列产业投资方面的合作都有望陆续落地开展。其次,电子半导体因为涉及到制裁因素,可能在短期遭遇一些情绪面的冲击,不确定性会大一点,但是长期来看半导体行业处于自身技术周期的一个拐点考虑到新兴的 AI技术对于半导体需求有望形成持续性的增长,行业未来景气度或将提升。

#卖疯了!小米14为何如此火爆?#

备注:数据来源wind,截至23/10/30;纳斯达克100、科创50、恒生科技指数今年来表现分别为31.04%、-8.52%和-6.65%,23年年初市盈率PE(TTM)分别为24.25、40.98和48.40,23/10/23市盈率PE(TTM)分别为30.40、43.74和22.20;科创100指数成份股平均市值为149.89亿元,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平均市值分别为238.20亿元、114.25亿元;科创100指数2021、2022和2023年上半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11.17%、10.64%和12.42%,同期科创50指数为的8.87%、8.46%和8.72%,同期科创板市场整体为10.69%、10.49%和11.5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