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报告出品方:中国人大界面

精选报告来源:全球行业报告圈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主流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各省份之间在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上的差异较大。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指数评估能够为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产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对于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备深刻意义。

——首先,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驱动数字文化基础技术向纵深发展。通过对各省份文化数字化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以了解各个省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技术进展情况,有助于各省份将自身文化数字化建设水平纳入国家战略与标准,积极拓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和产业链条,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次,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促进数字文化产业跨地区合作与交流。通过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各省份可以了解到相互之间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方面的差距,并吸取其他省份数字文化建设的创新经验,提高文化数字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文化数字化创新水平的评估能够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与消费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评估结果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优化产品开发和服务内容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另一方面,评估结果也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在数字化时代中构建更加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 科技改造:重构传统业态释放创新动能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成为可能。随着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也逐步被重视并且得到改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805亿元,占GDP比重从3.36%增长到10.01%。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涌现出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如数字文化、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等,这些新兴产业正在推动着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升级。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营收增速超过传统文化业态平均约11个百分点,为推动文化产业向支柱产业迈进提供重要力量。文化新业态营收从2018年的2.1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38万亿元,其占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从2018年的21.5%上升至2022年的36%,科技推动文化产业从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对滞后部门转变成为先进部门。

| 案例分析:数智融合将唤活文化资源生成与重建

各大文化机构正在加速将海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数据资源。2023年2月,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上线;湖南博物院联合天津大学共同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知识图谱的博物馆展览展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创设“高山流水遇知音——湖湘音乐史”展项;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故宫“数字文物库”向社会最新公布2万件数字文物影像,总录入的文物总数已超过10万件;2023年8月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24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开发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为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基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的号召,2023年9月,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举行,集中展示文化数字化建设、元宇宙、数智文旅等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新业态。针对文化企事业单位在文化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数据体量大、处理成本高、数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文化大模型解决方案,即通过文化大模型的自动智能化标识、图像元素自动提取、文生图和图生文的多模态能力可以有效解决。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全球行业报告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