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塑料(BK0909)$  

推动“以竹代塑”不能仅凭市场自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让人们对“以竹代塑”有了更多期待。
  (11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生产用于包装、建筑和其他用途的塑料近4亿吨。塑料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危害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各国都在寻求替代塑料制品的解决方案,“以竹代塑”无疑是相对更优的方案之一。
  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安全环保,而且具有相当好的可加工性,目前能够制成的制品,从一次性竹制袋子、瓶子、纸张、包装、吸管、陶器、杯子和餐具,到更耐用的产品,包括电子设备外壳、手表、眼镜框等等,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替代塑料产品,减少污染。
  更主要的是,竹子品种多、分布广泛、成材周期短,可以持续提供相当规模的资源供量。因此,“以竹代塑”不仅有助于较大程度摆脱塑料依赖,而且作为产业,还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能够带动落后山区经济发展,无疑极富前景。
  不过,“以竹代塑”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学的命题。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是制品功能成本选择的必然,因为它不仅工艺简单成熟、价格便宜,而且还方便好用,使用者容易产生便利的依赖。“以竹代塑”,竹制品的加工对比塑料制品的加工,显然处于成本的劣势,比如同样尺寸的吸管,一次性塑料吸管大约每根0.05元,纸吸管0.09元,价格相差较多。如此语境下,不否认一些竹制品因为健康环保乃至工艺新颖,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如果不能取得价格的优势,终究无法实现带量的普及。
  推动“以竹代塑”很难全凭市场自觉,需“扶竹”与“限塑”并举,两手抓才能相得益彰。“扶竹”,即加大对竹制品加工工艺研发、生产加工的扶持力度,比如制定完善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帮助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促进产业壮大形成体系之外,也应加大竹产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种植的扶持力度,帮助稳供应降成本。“限塑”,即加大限塑、禁塑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为竹制品的市场应用腾出空间,进一步完善减塑的经济政策,比如提高传统塑料原料、半成品及制品的税率,让塑料制品的价格贵一些,抹平竹塑之间价格竞争的劣势,为“以竹代塑”注入市场动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