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美股开盘,我卖出部分美国国债 1-3 月(BIL),占比约为总持仓的 5%,然后买入等额 20 年以上美国国债(TLT)。


本次交易前后,美国国债 1-3 月(BIL)持仓占比为 26.8%,20 年以上美国国债(TLT)持仓占比为 5%。


作为一个极低频的交易者,用美债换美债,是什么操作?


为了便于理解,先举一个例子。


假设,现在市面上有 2 个债券,面值都是 100 元,一个一年后收益率为 5%,一个一年后收益率为 3%,其他所有条件都一样,你会买哪个?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选 5% 的。除了个别小笨蛋,没人会主动让自己赚得更少。


那么,3% 的那个债券,就真的没人买了吗?其实不然,只需折价力度足够大,达到可以达到 5%,就会立刻重新获得吸引力。


接下来就是一道数学题了:


设,

到期值为 b
价格为 a
收益率为 c


那么 c=(b-a)/a,套入数据,即 5%=(103-a)/a,求得 a=98.095


面值 100 元,到期拿 103 元,只要交易价格在 98.095,它就和那个面值 100 元年化 5% 的债券是一样的了。


这个例子,其实就是美国国债的现状。


在正常情况下,中短债无论收益率是多少,都应该低于长期债的,而美国国债中短期收益率居然高达 5% 甚至更高,而长期国债却比它低不少,借的越久反而收益越低,那我为什么要借给你呢?


于是,上面那个数学例子,就在现实中切实发生了:


本应稳定且低波动的国债,走出了某些崩盘股票的 K 线。


20 年以上美国国债(TLT)上一次在此价位,要追溯到遥远的 2014 年,足足十年了!


跌到这个价位的国债,就如上述数学例子所属,虽然锁定的年化收益率本身较低,但因交易价格实在太诱人,导致它的真实收益率,已经不输短期国债了。


而且,美国加息的节奏越来越慢,已经数次吹风最多还剩 1-2 次,就开始进入降息周期。


届时,短债比长债年化收益率还高的反常数据,也会相应被修复。即:长债的交易价格,因短债短期收益过高产生的折价,会逐步修复;在锁定约定收益的前提下,还可额外享受交易价格上涨导致的被动增值,债券版的戴维斯双击?哈。


基于此逻辑,我从昨晚开始,逐步开始移仓自己的债券。


想必很多朋友要问了:


既然该逻辑如此自洽,收益如此确定,为什么持仓高达 33% 的美国国债 1-3 月(BIL),我只移仓了 5%?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我为什么买国债。

我从 7 月几次止盈后,多次强调,股和债相比,我是优先选择股的,现在美股我的股票池内,没有在买点附近的标的可选。


因为买不到心仪的股票,所以只能在持有现金和持有债券中二选一,一个没收益,一个有接近 5% 的收益,所以选择债券。


最近,又因远期债券跌的太多,性价比已经可以媲美中短期债券,所以开始移仓配置。


但美国加息其实并未真的结束,所以长期债券的价值回归,不是明天立刻马上就会兑现,所以此刻出于保守起见,锁定部分眼前的收益,缓步布局长期的仓位,要比动不动就清仓,就梭哈要合理的多。


以及,还有一点点小心思,万一某几只股票池里的备选标的,突然跌到位了呢?


预备子弹必须留好,永远不让自己在市场上陷入被迫交易的窘境。


最后,


已经进入 2023 年最后一个季度了,祝大家今年都有好收成:)$美国1-3月国债ETF-SPDR(AMEX|BIL)$  $20年+国债ETF-iShares(NASDAQ|TLT)$  #美国10月CPI同比上升3.2%# $上证指数(SH00000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