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疯了,劝都没用
最近,美国和中国市场的风向180度大转弯,尽显疯狂。各自都无视高层的政策思路,明火执仗地对着干,走自己的路......
1先是美国。10月,市场还在押注美国经济大概率不会硬着陆,甚至重新思考、定价未来美国经济会更具韧性,长期利率会抬升。于是,资本疯狂抛售美国长期国债,直接把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一路推高到5%,美国股市继8、9月调整进一步下跌。那时候,美联储高兴坏了。多位美联储高官都站台说,国债收益率上升可以起到“类加息”的效果,这是在变相地帮助美联储抗通胀,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进一步加息了。可是,来到11月,美国的10月经济数据刚出炉一部分,风向立马就变了。市场无视“看情况还会进一步收紧”的会议精神,“股债双升”,利率市场甚至押注美国明年降息,到年底降息75个基点。现在(12月5日)更狂了。利率市场认为,美国明年5月降息的可能性约为60%,到明年底降息约100个基点。面对这种情况,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像11月9号那样,继续向市场泼冷水,发表强硬言论:“未来仍然不确定,如有必要还会进一步收紧(加息)”总之,最近一个月的美国市场就是:市场认为,美国经济开始有衰退的迹象,长期高利率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就会降息,所以往死了做多。而每次市场太过疯狂的时候,美联储高官都会用嘴打压打压,劝一劝市场。 但是,美债、美股市场依然在我行我素,不断走牛,完全劝不住。
2相反,中国的市场则呈现另外一幅景象。股市,高层一心想盘活,营造一波牛市,可市场却根本不买账,一路震荡下行。最近,连国家队再度下场都没有阻止沪深300指数创出新低.....相反,北证遥遥领先。债市,则一路摇摇晃晃地谨慎走牛。市场押注货币政策还会进一步宽松,可央行对于放水却显得格外“谨慎”——11月15日的MLF操作道尽其中酸楚(参考《央行似乎不太想放水》)。大宗商品,则局部极端的失衡。供给短缺的,缺的要死,纯碱一路高歌猛进无视任何政策提示;需求不足严重过剩的,过剩的要死,碳酸锂一路从240000点下挫到10000点下方,腰斩到脚踝。用期货圈的话说,今年没有做纯碱就根本不赚钱,这两天满仓抄底碳酸锂,爆仓,做空则翻番......毫不客气的说,最近市场完全处在一种令人窒息又近乎令人疯狂的叠加态。在我看来,背后都是一场对政策边际转向地押注!!站在国内市场看,资本都仅仅围绕着“中国是否会持续复苏(政策发力)、美国是否会转向衰退(降息)”进行押注!!市场完全处在一种极度亢奋状态,满屏幕跳动的数字背后都写着一个字:赌!
3那么,为什么最近两个月风向变得这么快,车掉头这么猛呢?我认为,皆因财政政策转弯太快!先是美国。这三年经济表现的韧性离不开美国财政部疯狂发债撒钱。据财政部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到2023年,美国财政花钱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4.9%,9.5%、5.9%。这样的增速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然而,11月初,美国财政部在公布四季度发债情况的时候却突然由9000多亿的发债计划减少至7000多亿,这跟之前“我要发更多债、花更多钱”完全不一样,立刻让市场认为美国财政将逐渐减少支出回归正常。这无疑会让美国经济减速、通胀缓解,加快市场对降息预期的押注。而我们呢。财政收支双双走低(9月、10月收入略微好转),加力提效的花钱速度跟年初预计的完全不一样,钱不是用来花了,而是用来还债了。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市场才出现了只有两个牙的锯齿形下滑:8月,一波兑现地产、资本市场利好的政策出现,反弹一小波,随后回落;10月又兑现1万亿新增国债的利好,再反弹一小波,又再度回落......市场远远没有得到想要的利好,预期再度向现实一步步靠近。毫不客气的说,市场跟高层对着干,背后都是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出了问题,才给饥渴地资本钻了空子。
4面对如此豪赌,每个投资者都绕不开对“中国是否会持续复苏(政策发力)、美国是否会转向衰退(降息)”这两个命题的回答。 前者决定人民币资产未来的收益,后者决定人民币资产收益的估值。我认为:1)按照目前的节奏,押注未来收益谨慎偏乐观为好。谨慎是因为统一指挥的金融系统是趋紧的,很可能跟今年一样,表面宽松实质偏紧。乐观是因为经济现状就摆在那里,如果不采取实际有效的宽松举措,困局只会带来更大的超乎想象的刺激措施。2)按照目前的节奏,押注有利于人民币资产收益的估值,相对可靠但也要注意控制节奏。可靠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没有理由加息,降息是有利于估值的。而美元利率逻辑上,通胀3%,政策利率5.5%,很难想象美国经济在财政逐渐退坡的情况下能顶得住如此高的实际利率?!控制节奏是因为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美国货币政策拐点的位置,美联储仍然会时不时地借助于“好数据”不断向市场泼冷水。总之,在穆迪下调我们ZF信用评级、也下调美国ZF信用评级的时刻,剧烈的变动绕都绕不开。我一直认为现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内部的变化又极大地取决于接下来我们如何选择政策组合,从出清的角度有三策:上策:激进医治 改革;中策:缓慢处理问题-效仿日本老路;下策:维持现状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