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起源于欧美,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日本发扬光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的人均预制菜消费量早已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我国的预制菜发展能从外国的预制菜发展中学习到什么经验呢?

  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西斯科(Sysco)在2021财年报告中表明,自己之所以能够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并且盈利能力也相对稳定,主要有三点原因:

  美国地形多为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美国餐饮企业连锁化率高,它们对稳定供应链有非常大的需求;西方人的就餐习惯偏向西餐,而西餐加工方式普遍简单。

  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预制菜发展无法完全复制Sysco的经验。与欧美菜系相比,我国传统菜系庞大、烹饪技术复杂,口味差异性造成单品的挖掘广度不易,在丰富预制菜品类、提高标准化程度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企业的产品矩阵研发力需进一步提升,克服在全国扩张中面临的“水土不服”问题。

  一、预制菜的发展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放眼全球,各国在预制菜发展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破解诸如口感与风味复原、营养物质保留、品质保障等基础共性问题。因此,科技创新无疑是支撑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美日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实践为中国发展预制菜行业提供了经验和技术上的支持。

  比如,为了较好地解决了预制菜保质期短、标品率低的问题,日本速冻技术公司ABI研发生产的CAS冷冻设备,使冻品解冻后依然保持原有新鲜度。技术进步使得预制菜的保鲜时间延长,物流损耗降低,也为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提供了基础。减少烹饪环节、方便再加工是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重要诉求。Kinrei(日本速冻品牌)将速冻拉面原本分离的汤、面条和配料合而为一,只需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

  二、建立强大的供应链和分销网络

  B端、C端双端发展是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必经之路,美日的预制菜行业整体渗透率在60%以上。在供应链方面,美国品牌Sysco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系列的食品及非食品产品,食品涵盖生鲜、冷冻食品、乳制品、饮料、罐头干货、海鲜等;非食品产品如厨房用具及相关设施等,满足一站式采购诉求。从占比来看,2022财年鲜肉及冻肉的销售占比约19%,冷冻果蔬及烘焙占比约15%,禽类产品占比约14%,产品结构基本稳定。

  此外,英国最大的零售商之一Tesco推出了自己的预制菜品牌“FoodtoGo”。Tesco的预制菜产品线涵盖了从早餐到晚餐的各种餐点,顾客可以轻松地带回家加热食用。Tesco的成功在于其广泛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分销网络,这使得其预制菜产品能够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

  三、推出符合本土口味和健康理念的产品

  OneGoodThingAboutToday(OGT)是一家英国预制菜品牌,以其创新的即食餐点而闻名。他们提供了一系列健康、美味的预制餐点,包括低碳水化合物、无麸质和素食选项,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OGT的成功在于其对健康饮食趋势的把握,以及对食品科技的创新应用,确保了产品的营养和口味。

  在向C端渗透方面,日本的经验或许可以供我们参考。国内人口变化趋势类似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国内银发经济也在逐步兴起,城市老年人的经济实力较强,且愿意接触网购、直播等新鲜事物,而这部分城市老年人对简化C端饮食制作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或将按照近似日本的趋势发展,即老年人会更加高频次购买预制菜,尤其是方便囤积的产品,促进C端预制菜规模的发展。

  在C端渠道,预制菜还要满足消费者对菜品品相、高颜值外包装的需求。例如,日冷集团的主食类产品正宗炒饭,可做到每一粒米都被蛋液包裹,口感Q弹,受到B端、C端客户追捧,20年蝉联品类销量第一,年销售额突破100亿日元。

  以大单品、爆款产品建立企业突围优势,具有普适性(人群口味包容度高、应用场景多)、成瘾性(辣、咸、甜等重口味料理)、手工制作难度高或附加值较高等特征的预制菜品类也是企业打开市场的利器。如英国品牌M&S在1979年推出了英国第一款预制菜——Chicken Kiev(基辅鸡)。其做法是:把鸡胸肉捣碎后放在冷黄油上,拌入蒜末和欧芹末,再裹上鸡蛋和面包屑,油炸或烘烤,据统计,M&S在当时每5分钟就能卖出一份基辅鸡。M&S靠此单品打响招牌,随着英国移民人口的增多,外国菜品也渐渐多起来,M&S乘势又推出中国菜、泰国菜、印度菜等预制料理,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任何一个风口初起的时候,人们会观望质疑,中国预制菜发展上也不例外。同样,当某个产品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又会对其产生依赖,但前提是要有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和质量控制、营养且丰富的多样化与差异化的产品,从而提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因此,要想打破消费者的顾虑,实现产品的代际购买习惯,预制菜发展初期的参与者们任重道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