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合同外包服务即CXO,主要可被分为CRO、CMO、CDMO、CSO四大类。其中CRO俗称医药研发外包,是专门提供新药研究和开发服务的机构,它们与医药公司合作,承担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监管事务等任务,

申万一级行业是医药生物,申万二级行业是医疗服务,申万三级行业是医疗研发外包的企业全部统计如下,表中是2023年三季报的数据。

数据来源:东财Choice数据,截至2024年9月30日

从数据看,药明康德是A股医疗研发外包行业的龙一,今天跌停了。消息面上,海外市场又搞事情,市场担心对药明康德产生重大影响,财报显示,药明康德的80%的营收都在境外——《突发闪崩!》

在港股上市的药明生物今天下跌18.17%。

下面我去梳理了一下2023年的四季报,找找基金经理对CXO、CRO的看法。$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博时医疗保健行业混合A(OTCFUND|050026)$#基金投资指南#

1、广发基金吴兴武:医药类资产比较分化。目前阶段创新药和中药是医药板块内对大环境和政策比较免疫的板块,且这两个板块自身都有不错的阿尔法。CXO行业景气度仍处在长期磨底的过程中,院内医疗在逐渐从医疗反腐政策中恢复,这两个板块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则处在下行过程中,恢复拐点还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基于对以上不同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我们在创新药和中药上做了较多配置,对CXO和院内医疗做了一定配置,减持了部分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资产。$广发医疗保健股票A(OTCFUND|004851)$

2、新华基金赵强:2024年我们继续看好三个方向:

一是疫情结束后的复苏板块,前期受损疫情的消费、医药板块,困境反转。2023年消费和医疗板块在疫情后已经在逐渐复苏,虽然近期复苏力度较弱,消费信心不足,但是大趋势并没有改变。随着经济的触底反弹,看好次高端白酒和地产酒的弹性。对于医疗板块,基本面扎实,竞争格局好,回报率优秀,医疗反腐,短空长多,有利于集中度提升和费用率下降,看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CXO等板块的反弹空间

二是高成长性板块,我们最看好储能、逆变器(包括微逆)、部分光伏设备、海上风电、充电桩等细分子行业的机会,优选壁垒高,商业模式好,投入回报率高的公司进行投资。经历了2023年的大幅下跌,很多公司动态估值已经处于较低的范围内,经历去库存之后,未来增长依然乐观。

三是科技创新板块,2023年火热的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人形机械人、华为产业链等板块,符合产业发展趋势。AI板块近期有所回调,后续观察大模型落地之后的竞争格局,以及大模型应用端的机会。人工智能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化趋势,特别是海外进展如火如荼,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后续我们会寻找商业模式清晰,盈利能够兑现的公司进行投资。

3、嘉实基金王贵重:人类作为生命体,活的更好、活的更久就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近期,创新药、CXO也都有显著的跌幅,创新药公司屡屡破发。而创新药的产业链中CXO是中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优势,也意味着长期的增长前景依然清晰,从工程师红利到科学家红利,也孕育着本土创新药的机会。展望2024年,我们依然维持人工智能、创新药、互联网平台进的超配,并关注制造业龙头盈利改善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们依然看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和全球流动性的宽松,港股存在战略机会。

4、创金合信基金皮劲松:行业整顿政策接近尾声,器械业绩有望向好,继续持仓医疗设备企业;国产创新药进入收获期,配置了部分业绩、临床数据有催化的公司;门诊统筹、集采等因素催化,处方外流趋势明显,板块业绩稳健,增配了药店;国内投融资短期有压力,临床CRO市场大存在结构性机会,持仓了临床CRO。消费方面持仓白酒、调味品、大众食品。

5、广发基金邱璟旻:医药当前的关注点主要是出海与集采后时代。出海方面,包括药品、器械、耗材和服务,拼的是企业全球竞争力,最优的方向是产品有性价比,前期工作铺垫到位,从而带动份额快速提升。

相反,对于份额较高的CXO行业,出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市场则担心较多。所谓集采后时代,主要是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化,可预测性提高,大部分企业已经承受住了前期最大的冲击,部分企业完成了仿创一体的转型升级,而在高端器械与耗材领域,集采则加速了国产化进程,相关企业有所受益。

最被市场遗忘的方向是消费医疗,与消费品行业类似,在情绪较为悲观的当下,大部分企业被投资者用“放大镜”全方位审视,经营波动被解读为需求下降,价格策略被视为格局恶化,从而使得估值收缩严重,股价较为低迷。我们相信当预期扭转时,这些被低估的具备量价逻辑的标的有望反弹。

6、工银瑞信谭冬寒:我们看好创新药和CXO公司,海外新药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回暖和一级市场投融资恢复正常,更重要的是全球新药研发在ADC、减肥和疾病领域的重要突破,全球新药研发景气度已经开始企稳回暖。

而CXO由于商业模式存在业绩滞后性,所以当前甚至未来一两季度都是当期业绩压力最大的时候,但询单和新签订单情况已经能看到复苏的迹象。我们对以全球业务为主要来源的CXO公司依然保持较强的信心,我们坚定持有相关标的。这些标的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即使与普通制造业相比也并不贵,有望在行业上行周期中提供较大的业绩弹性。四季度我们也加仓了创新药公司,我们看到海外和国内的众多进展,正在打开多个重要领域的创新空间,而且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在持续增强。

7、长盛基金钱文礼:三季度受到医疗行业反腐等短暂影响,医疗器械公司的业绩和股价都出现较大波动。但是其中康复器械等较为细分的医疗器械行业依然保持较快得增长,并且在四季度业务逐步恢复正常。康复医院和康复医疗目前正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在二级及二级以下医院康复科才刚刚起步,未来成长的空间和成长时间都值得期待,我们增加了康复器械等相关医疗器械的行业配置。国内的CXO企业通过原有的原料药和产业链优势,逐步形成新药开发和生产的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伴随海外创新药的逐步复苏,国内CXO企业的订单有望重新恢复快速增长

8、广发基金霍华明:4季度,国内医保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的支持力度。消费医疗板块的减重药GLP-1全球销售较旺,给CXO企业带来了新的研发订单。医疗行业主要包含医疗服务、消费医疗以及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以CXO企业为代表的医疗服务在全球竞争中具备一定优势;医疗器械与海外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具备较大发展空间;消费医疗有消费升级属性,随着人们的收入提升而迅速发展。

9、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刘瑞:在医药板块上,增加了防御性较强的中药和药店配置比例,并降低了进攻性较强的CXO、创新药的配置。增加了部分景气度有边际改善的化工标的,总体仓位有所下降。

展望24年一季度,我们认为目前宏观经济相对悲观的预期依靠经济内部自发的力量短期难以扭转。因此,无论投资还是消费,偏内需的板块短期仍将承受一定的下行压力,在这方面我们主要还是关注偏刚需的品种如医药,以及受益的品种。此外,我们认为24年欧美耐用消费品可能进入补库拉动的上行周期,外需占比较高的机械、家电等出现需求改善的概率比较大,这一领域也是我们现阶段布局的重点。

10、东吴基金毛可君:四季度,医药生物申万行业指数整体不涨不跌,但行业内部分化行情显著。其中化学制药、生物制品领涨,反映了创新出海与景气刚需的相对比较优势,医疗服务与CXO领跌,与产业周期和宏观以及资金面等因素有关。

医药行业整顿事件在四季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逐渐缓和,长期来看,反腐有望强化企业的产品力、加速行业出清,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创新药械有望实现可持续的优质成长,股价也有望因此得以阶段性修复。

医药行业目前处于基本面、估值面、交易面的多重相对底部,展望后市乐观。本基金继续致力于挖掘医药行业增量领域的结构性机会。综合考虑行业供需格局、政策引导方向、估值性价比,报告期内本基金布局侧重于创新药械、疫苗、零售药房、CDMO等领域。

11、大摩王大鹏:四季度本基金减持了部分CXO公司、增持了院内刚需诊疗的药品和器械公司,持仓集中在刚性医疗需求(药品、医疗器械、疫苗、流通等)和CXO方向。

随着各项政策逐渐落地,市场对经济增长及消费的悲观预期有望扭转。美联储降息及国内政策效果显现有望带来资金面的改善。A股估值水平为近年低位,股债比达到2倍左右的水平,估值具备修复空间。

我们对后续医药板块依然保持乐观。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医药的需求及支付具有刚性,行业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在医药政策方面,集采框架已趋于成熟稳定、预期均较为充分,且部分领域呈现边际改善态势,同时医保持续鼓励创新基调不变,医保续约降幅边际改善;

反腐虽短期影响部分公司业绩,但长期看有利于净化行业生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利于优质创新公司脱颖而出。

外部看,美联储2024年将进入降息通道,利于医药板块估值提升。经过两年半的调整,板块估值性价比较为突出。

具体方向上,我们看好刚性医疗需求的不断复苏与增长,包括院内刚性诊疗、疫苗、药品流通等方向;看好CXO及创新药板块。

12、财通资管易小金:当前我们看好外需、体检、血制品、特色原料药、高壁垒仿制药、连锁药店、仿制药CXO等子行业,并将重点研究制剂出口/生物类似物/器械出海等方向。

13、华商基金余懿:回顾2023年4季度,成长风格继续承压,老赛道中,新能源汽车、CXO开始面临更大的地缘政治挑战。TMT领域,美股映射的AI产业链由于技术的差距持续回落,科技的追赶需要耐心。

展望2024年,我们对A股指数继续维持全年相对乐观的看法,但我们比过去更有耐心。2024年库存周期自然向下的力量逐步衰竭,经济逐渐开始弱企稳,但地产部门的价格、销售和开工问题依然承压,超调带来的向上力量仍在蓄势阶段。

考虑到2024年中美财政周期和股票市场估值的错位,中国市场在2024年的全球吸引力相对上升,也是AH两地市场潜在的向上力量之一。考虑到政策的定力较强,逆周期扭转预期的力量相对有限,整个经济和资本市场参与主体自发的信心触底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想象的更久。

对长期充满期待的同时,可能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在等待国内经济企稳复苏的同时,创新和出海将是未来5-10年中国公司继续成长的最重要主线,也是我们自下而上最重视的产业线索,希望能为各位投资者找到更多的超额收益。

行业配置上,本基金在4季度增持了一些制造风格的红利资产,以更好的应对市场偏弱的态势,整体配置思路在以成长风格为主、行业均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成长风格暴露,大幅增持了港股,主要行业包括医药生物、电子、电力设备和新能源、互联网和机械设备

14、安信基金张明:我们总体判断,眼下很可能是未来3年股票投资很好的时点。沪深300PB估值在四季度一度达到仅1.17倍,几乎是历史最低,低于2018年底的水平。

展望2024年我们对中国后续复苏前景保持乐观。对公司的业绩预期预计会在年中之后慢慢上调。医药方面,我们进行了少量的调仓。2023年不少优秀医药股估值转为低估,伴随政策对创新的呵护和疫后传统业务的转暖,我们加大了对优秀医药公司的关注。除了优秀的CXO公司,我们也关注ICL等领域。目前我们相对看好的投资机会,主要分布在电力设备、传媒互联网、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板块。

15、安信基金陈嵩昆:创新药板块经过前期的大涨后,短期有所调整。从行业基本面看,创新药医保谈判顺利开展,整体结果积极,医保谈判价格降幅显著缩小。随着医保谈判的落地,一系列国产创新药进入商业化放量阶段,国内biotech公司成长壮大的步伐将加快。

在经历两年多的调整后,医药板块内大部分优质公司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我们继续看好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潜在成长空间巨大、有一定估值优势的创新药、医疗服务、仿制药、创新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同时我们也重点关注中药、药店、CXO等2024年有望迎来拐点的细分行业的边际变化和投资机会

16、安信基金陈一峰:2023年不少优秀医药股估值转为低估,伴随政策对创新的呵护和疫后传统业务的转暖,我们加大了对优秀医药公司的关注。除了优秀的CXO公司,我们也关注ICL、疫苗、儿童药等领域。

17、中金基金丁天宇:当前位置对比历史,医药整体还处于较低位置,我们仍然看好医药行情的持续性,维持较高的仓位运作。尽管4季度整体市场和医药板块仍是负收益,但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创新药、中药及国企改革相关的标的、药房等均有所表现。受到反腐影响,与院内相关的药品、器械等标的表现不佳。CXO、上游、消费医疗表现较差。行业可预见的重大利空基本都已反映,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医药板块的配置时点已到。

结构上看,我们倾向于配置在院外市场、刚需用药以及产业逻辑较强的赛道上,部分降低反腐对经营带来的长期影响。短期医疗反腐对行业有一些情绪冲击,基本面影响的大小还需要跟踪后面执行的程度,长期来看,医疗需求不会因为反腐而消失,我们会考虑在下跌中回补一些错杀的标的。

18、鹏华基金高松:医药部分我们增配了受益于全球医药生物投融资回暖的CXO以及与国内宏观经济弱相关的中药品种。

19、兴华基金黄兵:12月份,市场更加关注2024年行业性价比更高的优质标的;CXO板块龙头相关公司下调其业绩指引导致CXO板块大跌,悲观预期蔓延;“新一轮反腐事件”再次来袭,实则卫健委对大型医院的每三年都有一次的巡查惯例;当前的医疗反腐已经进入一个常态化推进的进程。从反腐事件总体来看,反腐利好行业创新,行业投资的核心逻辑依然未变,持有创新仍是医药行业核心投资逻辑

本报告期内,本基金维持较高仓位运作(约90%仓位),重点布局了创新药,CXO及医疗服务等板块,阶段性配置了精麻药、疫苗等细分板块;12月份由于行业变化减持了部分CXO与医疗服务板块,医药行业内赛道配置逐步趋于均衡。由于港股市场受国内外影响因素较多,波动相应较大,对净值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本报告期内对港股仓位逐步下调,12月份已降为零

展望2024年,影响医药行业的多重不利因素已逐步见底出清,医药行业有望迎来结构性行情,结合医药估值处在历史底部区间和机构持仓低配状态,看好行业当前底部投资机会。

随着医药行业反腐之后创新大环境获得较大改善,全面支持创新研发的新周期即将开启,,或有利于整个创新产业链再次崛起;同时创新是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本质驱动力;因此,医药创新领域有可能迎来底部反转的机会

疫情后国内创新药产业逐步从前期粗放式增长转为聚焦优秀管线和经营质量的提质阶段,优秀的创新药企业逐步开启出海的国际化之路,“创新+出海”或成为创新药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后市场关注的投资逻辑,研发管线临床价值高且具有商业化出海能力的创新药公司或是医药创新领域投资的重要主线

20、新华基金赖庆鑫:本基金坚持以医药行业为核心进行配置,三季度减持了纯主题驱动的部分CXO,加配了长期看好的创新药和创新器械,但未能抓住红利风格驱动的低估值细分板块。从行业配置角度,我们更愿意超配产业逻辑驱动的板块,从长期空间角度,随着我国研发实力增强,创新药和创新器械受研发驱动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板块,长期空间很大,因此仍然以这两个板块为主线配置。

21、银华基金秦锋:感谢基民朋友陪伴我们一起度过了资本市场跌宕起伏的六年:从2018年的匍匐前进,到2019-2020年经济向好,全球流动性宽松,很多赛道股实现了戴维斯双击;2021年以后外需放缓,国内经济有压力,消费和医药板块连续三年风险释放,很多子行业基本面走弱,导致市场轮动很快,防御性资产价值凸显,红利占优。2023年下半年其实是进入到政策全面支持的早期阶段,市场仍然怀疑,未来市场底部的出现大概率是预期和信心的率先反转,股市会在这个阶段不断磨底等待基本面的兑现。

2023年我们最大的负超额来自于吃了主题投资的亏。2023年年中的时候,基金在前半年明显跑赢指数的时候没有去降低对于创新药和cxo等权重股的配置偏离度。因为我们的投资框架是偏长期的,当我们跟踪指数的大市值权重股出现一些我们业绩价值逻辑之外的因素变化,产生向上脉冲的时候,就会给组合的相对收益带来负向偏离的风险。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很多指数型ETF基金出现净申购,这种投资工具会间接减少大权重公司的向下波动风险,并且提升其贝塔的价值,这一点也可能影响未来较长时间的投资环境,我们需要在指数增强的思维中予以重视,在合适的价格去降低和指数的偏离程度。

我们通过总结问题,提出投资框架改善的方向之一是目标再次明确。明确的目标和周期的交易模式是相互匹配的,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当子行业在景气度启动和上升周期时,通过大幅偏离指数跑赢,同样也正因为有目标的指引,相信均值回归的内因,当资本市场预期充分的时候,要在市场高点和景气度高点做逆向的卖出操作,损失的可能是短期的上涨锐度,但是换来的是绝对收益的价值和长期跑赢基准的核心目标。

在另一个方向,也就是市场低迷的时候,或者是某些子行业阶段性业绩不及预期,但是股价已经超跌,价格低于了我们测算的长期价值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投资目标的指引,将板块从低配上升至标配,我们承担的风险是短期继续浮亏,但依然符合没有跑输指数的目标。

投资框架改善之二,对待不同资产要有不同的投资逻辑。我们的投资大方向是大消费和大健康产业,我们也需要了解和构建创新赛道的主题投资的逻辑框架,从而才能去应对我们的对标基准的权重股因为某个全球性的创新带来的主题投资的机会,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基于基本面和估值因素对权重股保持低配,那么我们会有几个月的时间跑输基准,而这个时候也往往是我们之前基于基本面框架选出的重仓板块,因为前期涨幅过高,或者短期业绩不达预期等短期问题拖累组合的情况。因此如果我们能构建完善的双向机制,应对市场的不同变化就会更加从容。

除了制订明确的投资目标,2023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是要相信均值回归和周期的力量。2023年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业绩股表现相对较差,机构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是寻找业绩持续超预期的公司,但是在2023年的大环境下,这类标的很少,叠加北上资金净流出,存量资产被杀估值,医药和消费更是基本面投资的大本营。但是长期来看,和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消费和医疗的刚需属性,以及龙头公司的马太效应,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能只是暂时的波动,很多龙头公司过去三年的净资产是保持稳定增长的。

这和1974年巴菲特面对的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是非常类似的,当时巴菲特同样是面对基金出现较大浮亏,并且连续几年跑输市场,但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是持仓公司的净资产价值长期可持续增长,股价波动只是市场影响下的静态估值的短期变化,后来市场环境转好后,巴菲特长期可观的累计回报率已经是众所周知,而今天回过头去看当时所有悲观情绪下的静态PE都显得那样的便宜。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更迭,A股市场三十年牛熊交替,我相信过去五年的走势也只是未来历史长河回头看的一个片段,我们相信国家有能力去总结那些经济增速放缓和转型国家的经验,有能力去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如果说2021年卖出股票和基金是较优的选择,那么此时买入和持有消费和医药基金或许就是当前逆悲观情绪的较优选择。

收获之二是用长期价值思维完善投资框架,长期价值思维在别人悲观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牛市的时候大部分人习惯将当前景气高点线性外推,也就是把未来很长时间高增长的假设打到估值里面,从而推升泡沫;同样的,熊市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悲观,特别是对所有长期的增长持否定态度,导致静态估值会跌到历史非常低的分位。

今天我们冷静的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点位,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经济还会有一轮又一轮的新周期,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那么今天市场的每一次下跌意味着申购基金的朋友就会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入优质上市公司。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政策和体制的长期化,企业投资需要战略的长期化,银华基金秉承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我们的基金投资更加需要长期化的战略思维,才有可能战胜今天的悲观情绪,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望2024年,医药的核心配置价值就是防御价值。现在医药指数连续下跌三年可能是市场全基关注医药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医药所有板块的静态pe都是历史分位数很低的水平,指数过去六年几乎回到原点。从寻找业绩驱动的逻辑看,不好的地方是30%以上高增长的公司并不多,好的一面是估值和股价位置很低,因此20%增长可能就可以吸引peg基金的选择。

我们判断2024年最关注的是由动态变化带来的机会:一个是对国内经济增长预期的变化,市场流动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存量市场变增量市场,那么医药行业表现最好的应该是权重股和经济贝塔相关的医疗服务、消费医药等;第二个变化方向可能是具有全球性的创新变革,一旦有变化预期较悲观的CXO等板块会有超额收益的机会。在这两个重大变化出来之前,医药行业的超额可能依然会来自低估值和一些主题驱动的超跌反弹机会。

22、民生加银基金施名轩: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今年基调积极的基础上,呈现出较强的定力,对于框架内中央财政发力也基本遵循分步推进。目前市场仍旧比较悲观,年底银根收紧,北向流出明显,交易情绪不高。四季度稳经济工具箱有利于经济底、业绩底的确认,市场中期反转趋势或已经初步形成,同时,美债利率开始反转回落,亦平抑了外资流出节奏,随着四季度中后期国内价格库存周期修复进一步确认,相信指数反弹趋势将逐步形成,因此四季度的操作主要是针对2024年看好的方向进行布局和调仓。

综合来看,中美关系、利差、财政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虽然风格目前难以形成一致预期,风格的形成需要较强基本面的支撑。展望2024年,倘若经济能够修复或者企稳,一些顺周期板块会提前反应,同时关注细分行业困境反转或者产业创新的预期,包括半导体周期,CXO,电动车等

23、诺安基金王创练:投资是不断修正与进化的过程,23年市场复杂多变,负向逻辑持续超过正向逻辑,投资框架打破重构,加入逆向思维,敬畏市场,站在弱者角度观察市场,通过市场自身过滤不可预测的风险,重点把握可预见未来正向逻辑超过负向逻辑的行业或个股。

医药方面,国内创新药械获得国家鼓励支持,大量优质创新药实现授权出海,医疗反腐风险逐步落地,医药很多标的处在估值底、基本面底和股价底,重点关注创新药、CXO、生命科学上游和创新器械

24、华安基金张序:2023年四季度,医药行业整体出现行业底部调整,显著跑赢大盘。11月出现结构性机会,其中创新药、CXO等板块出现明显反弹。12月初,部分港股的盈利预期下调事件对整个CXO板块情绪产生一定扰动,带动医药行业整体出现回调。从长期来看医药行业估值处于绝对底部,调整过后有较大反弹空间。

25、泓德基金操昭煦:展望2024年,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应从需求来源角度区分三个方向,分别是出海方向、国内消费方向和国内院内方向。出海方向有实力的创新药、械公司,优秀的医药产业链上游公司,仍然会是本组合2024年配置的重点。

1)可以看到虽然2022-2023年是全球医药一级市场融资的寒冬年份,全球医药界都面临着企业信心不足、新增融资枯竭的问题,但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对海外授权仍然在这2年里出现了寒冬中火热的局面,无论是海外授权笔数还是金额都连创新高。这反映了我国生物科技企业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磨砺和成长后,已经开始在挑战生物制药技术的国际前沿,并且获得了大量制药界国际巨头企业的认可。知识产权授权出海是一个全新的分享国际药品大市场的形式,其终端市场数倍于国内市场,未来一定会诞生一批极具成长性的优秀企业。

2)除了以终端产品出海或知识产权出海的优秀医药制造业公司外,在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CRO企业、生命科学上游企业,其国际化程度比医药制造业公司更高。这类企业同样受到一级市场融资寒冬的影响,医药工业企业信心的下降会影响到这类企业的订单情况。而随着全球一级市场融资环境的回暖,这类企业也有望在2024年迎来订单的恢复和业务的发展。它们的业务不依赖于国内需求,因此会有相对独立的产业趋势周期。

3)对于国内消费方向的医药企业,我们认为医疗需求的刚性会让行业具有一定的韧性,但也要按具体案例分析需求刚性的强弱,不可一概而论。对于这个方向的医药企业,我们会谨慎挑选对经济大环境有抗性的公司配置。而对于国内院内需求方向的医药公司,我们会继续保持谨慎,要结合估值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筛选一些在行业困难时期仍能坚持技术突破的优秀企业。

26、安信基金池陈森:2023年四季度,中证医药指数受外部市场影响,整体呈现震荡调整态势。四季度医疗反腐影响逐渐缓和,院内诊疗逐渐恢复,设备采购等工作也逐渐开始恢复,院外零售受流感、支原体流行影响景气度较好。四季度整体景气度环比三季度有显著改善,我们预期未来可以继续恢复。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依然看好2024年医药板块的表现。当前,医药板块依然处在低估值、低机构配置比例的状态,在政策端不仅有价格端政策预期修复,还有医药反腐影响边际向上;在2023年三季度低点过去之后,我们有望在2024年看到更快的成长,行业间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我们认为对2024年应该保持乐观。

在2023年四季度,我们在细分子行业上依然坚持较为均衡的配置,行业和个股层面我们做了一些优化和调整。我们四季度在子行业配置仓位上变化不大,更加重视个股挖掘。目前整体在药店、创新药、仿制药、仿制药CRO等板块配置较多

展望2024年,我们依然会坚持较为均衡的配置,从估值和成长性的性价比角度出发,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标的,长期依旧看好制造升级、创新升级和消费升级三个方向。上一轮核心资产显著升值,医药内部核心赛道与非核心赛道的估值差在2021年相应较大,过去两年不同子赛道之间的估值差得到修复。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个股的阿尔法将更加凸显,这对我们的投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下一阶段投资中,我们会坚持在好赛道中用深度研究寻找阿尔法的理念,寻找投资机会。

27、华安基金刘潇:2023年国内经济复苏,线下消费场景复苏,出口发力,稳出口、扩内需,加大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增长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医疗保健作为必选消费行业,需求具备韧性,我们看好医药板块目前的投资价值。中长线来看,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下,疾病谱的变化讲带来临床需求的加速增长,医药板块在消费板块中的占比也将逐步提升。

产业趋势上来看,国产创新药、创新器械、创新诊断国际化也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创新药LINCENCE-OUT金额创历史新高,医保扶持力度加大也推动国内渗透率快速提升。

从医药基金配置策略上,我们更加聚焦医药健康产业链上需求高增长、附加值较高、竞争格局较好、供应链国产替代加速的环节,抵御宏观经济弱势、上游成本上升、集采规则、地缘政治带来供应链安全的风险,选择配置内生成长性突出、确定性高、估值合理的子板块与公司:

看好诊疗端的复苏,创新药、创新器械关注竞争格局较好的大适应症产品,ADC、双抗、小核酸、PROTAC等创新能力提升,进入全球第一梯队,走向全球市场;

疾病预防意识提升,疫苗、血液制品等板块的需求加速增长,新产品上市带来性的增长点;

医疗设备与耗材行业,国产替代率的提升,出海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受益消费升级的医疗服务、药房板块,经历了疫情、产业政策的洗牌,优质民营龙头公司,有望恢复高增长;

中成药板块扶持政策力度加大,中药创新药、配方颗粒等板块有望兑现加速增长;

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突出的研发外包服务CRO与CDMO板块,加息周期的后半段,行业贝塔有望在2024年逐步扭转

28、国投瑞银看看刘泽序:四季度医药反腐对于板块的影响在边际减小。虽然部分公司的业绩会受到反腐的影响,但长期看反腐有利于板块的良币驱逐劣币,合规经营的优质公司市场份额预计会逐步提升。医药板块目前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安全边际较高,我们对于医药板块未来的表现较为乐观

报告期内,我们继续坚持从业绩和估值的匹配度角度来构建组合。板块方面,我们维持了创新药的配置,适当增加了连锁药店的配置。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在四季度回调较多,但我们认为行业龙头的估值水平已经较为充分反映了市场担忧,2024年景气度有望逐步回升。此外港股医药板块目前的性价比较高,我们继续维持了一定比例的配置

29、天弘基金刘盟盟:整体上。四季度市场的调整期已经接近结束。大家开始关注年报以及一季报高增长个股的投资机会。此外。自2021年开始的医药下跌周期消化了大部分医药板块的估值压力。市场看好医药的中长期逻辑并未发生变化。因此,站在目前位置来看。继续看好2024年开始的医药行情。尤其关注以点带面的个股机会。

报告期内,基于判断反腐影响预期改善,我们提高了组合仓位,持仓结构比较均衡,主要集中在创新、严肃医疗、进口替代和出口海外等领域,同时自下而上结合公司自身竞争力、发展阶段以及估值水平等优选持仓标的,规避受政策影响剧烈的领域,考虑到市场估值处于持续收缩阶段,更为注重持仓标的的安全边际。

30、易方达基金于博:2023年四季度,申万医药生物指数涨跌幅持平,子行业中血制品、药店、疫苗、医疗设备是涨幅主力,而医药研发外包贡献主要跌幅。

四季度,本基金保持了较高仓位。首先,我们继续保持对医药板块的相对超额配置,但板块内部配置了较多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由于部分行业龙头公司下调业绩指引,持仓出现一定跌幅,而针对院内复苏和医药制造业出海而配置的高值耗材以及品牌中药表现相对较好;

其次,我们配置了高端白酒,虽然相比以前报告期配置有所降低,但在本季度因宏观弱预期表现不佳,仍带来一定负收益贡献;

第三,我们配置的港股互联网板块,相应公司因降本增效而带来了不错的三季度业绩,但受制于港股市场的弱势,在12月底市场因担心游戏政策也出现较大跌幅。

本季度操作中,我们吸取了一定的经验。一方面,在A股、港股的市场选择以及行业间配置,需要考虑当下宏观政策的现实和预期;另一方面,在行业逆周期阶段,需提防下行周期末端下,可能带来相应公司业绩低于预期或者治理结构的风险,尤其是对组合内持仓的重点公司需要不断审视。展望后续,一方面,我们需要紧密观察国内经济寻底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医疗健康领域,我们将持续观察创新带来的新供给变化。

我的文章基本是基金梳理笔记,信息量还是比较大的,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所有内容均是个人研究,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大家更关注客观数据。

风险揭示:转引的相关观点均来自相关机构或公开媒体渠道,本人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定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中涉及个股的,不构成股票推荐和投资建议,股票市场波动大,购买前请审慎操作。我国基金运作时间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盈利及最低收益,其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的保证。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投资者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时,应认同“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基金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导致的投资风险及亏损,由基金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确认已知晓并理解产品特征及相关风险,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