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减碳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正朝着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20年10月,工信部指导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到2035年,新能源车型与混合动力车型各占新车销量50%,汽车产业实现电动化转型。同时,到2035年,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

  尽管新能源汽车自带"低碳"标签,专家估算每年减碳能达到约2700万吨,但是产业链的碳排放压力依然存在。据有关调研显示,动力电池从上游原材料开发、加工,到中游制作和封装,及下游运输组装,所涉及的产业链条长,其碳排放量几乎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生产阶段碳排放量的半壁江山。

  动力电池企业的减碳得到广泛关注。去年8月,欧盟通过《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筑起了绿色壁垒,规定2025年2月起,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才能进入欧盟市场。新法规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带了新的挑战。

  "这将迫使产业链企业不断加大绿色转型投入,我们日常合作的客户成功打造了零碳电池厂,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电池产业链脱碳。当然我们作为设备厂商也紧跟减碳步伐,助力产业链零碳转型跑出加速度。"徐勇表示,公司目前在大力推广超低GWP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全球变暖潜能值)的新型环保型冷媒R514A的应用,今年的目标是覆盖80%的产品线。同时,公司仍将持续开展旧冷媒的回收和再利用,帮助客户实现2030年十亿吨碳减排的挑战目标。徐勇还表示,公司自2019年提出"2030可持续发展承诺"目标以来,已经成功减少31%自身运营产生的碳排放量,正向着碳中和运营的目标稳步迈进。

  此外,为了能够快速且科学地推进行业减碳,特灵科技还制定从源头降低暖通空调及冷藏运输产生的碳排放、提升系统层面的能效,以及加速推进电气化温控解决方案等创新举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特灵的高效机房解决方案可以为各个行业客户实现30%以上的节能目标。

  作为未来交通和能源转型的关键,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相信基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和完善的产业生态,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可以持续突破,带动全球的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