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犀利君~

我在B站上关注了一个在国外生活的美食UP主,每当UP主去超市买东西时,网友们总会讨论一番物价。

有人会把国外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然后感慨「太贵了」;而有些网友会说「挣美元花美元」,也就是说,按照当地的工资来说,并不算贵。

你觉得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其实这两个都不太准确。

要想知道国外的物价到底比我们贵还是便宜,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新概念——购买力平价

这个名词听着可能比较陌生,但咱们熟悉的GDP也会用它来计算出一个版本。

甚至,在购买力平价的视角下,从2014年起,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那么,购买力平价到底是啥?用购买力平价衡量GDP规模,到底合不合适呢?

今天就来和你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GDP为啥如此重要。

GDP的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翻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各个国家或地区,都统一用GDP来衡量总体经济状况?

主要还是因为,GDP能更客观地衡量人类创造出的财富。

自古以来,有关财富的定义众说纷纭,对于游牧文明来说,财富是成群的牛羊,农业文明则把粮食当成财富,也有人觉得财富就是金银珠宝。

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财富并不是囤积多少数量的物质,而是能不能让人类过得更幸福

比如有人做出一顿丰盛的晚餐,不仅美味可口,还能填饱许多人的肚子,或者有人作了一首乐曲,你听完觉得心情舒畅。

总之,这些人类在外部世界的劳动产出,能提高人们内心的幸福程度。

当然,「幸福」这个东西很主观,难以直接度量,好在人类的劳动产出不难测量。

因为,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都有其市场价格。

我们把它们的市场价乘以产出量,得到不同劳动产出的市场价值,然后把它们加总起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字,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所以,GDP代表了我们对这个国家财富的总体评价。

它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指标,GDP高的国家也不一定比GDP低的国家更幸福,但它确实是目前全球公认的、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

然后在比较各国的GDP时,我们又会遇到一个问题:

不同国家使用的货币不同, 应该以哪种货币为衡量标准较好?

现实中,美元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储备货币之一,许多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都以美元进行计价和结算,使用美元作为GDP的计量单位,也方便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互相比较。

但用美元计量也有缺陷,因为美元本身的价值是在变化的,有时候升值,有时候贬值。

如果美元是在升值,其他国家货币相对是贬值的,那么其他国家的GDP换算成美元计价,会显得较为「吃亏」。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去年的GDP是100块人民币,1美元兑换6人民币,折合是16.7美元;

今年还是100块人民币,但1美元兑换7人民币,折合是14.3美元,本国货币计算的GDP完全一样,换算成美元却下降了,这主要是汇率波动造成的,和经济因素无关

为了排除汇率因素的干扰,经济学家又发明了一个衡量标准「购买力平价」。

02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反映经济体间交换同一组货物或服务的货币比率。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中国的售价是3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售价是5美元:

理论上同样一个巨无霸汉堡,在不同地方的价值是一样的,用汉堡去换算不同货币的真实购买力,然后再来比较才显得公平。

那么以美国为基准,购买力平价就是30元人民币÷5美元=6。

这意味着你在美国花1美元可以买到的东西,在中国花6元人民币就能买到,反之也是一样的。

当然现实中,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不单单是汉堡,而是包含了一篮子货物和服务(如居民消费领域的商品、服务,机械设备、建筑用品、公务人员工资、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等)。

同时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还要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比如中国对猪肉和大米消费比例高,就要调高其权重,欧美国家消费这些商品的比例低,就要调低权重。

之后,分别统计不同国家购买这一篮子商品和服务要支付多少金额,最终计算出购买力平价的数值。

从1968年起,联合国统计部门联合世界银行,开始测算各个经济体的「购买力平价」数值。

根据2017年的最终数据显示,中国的PPP是4.18,即4.18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

2017年中国的GDP是82万亿人民币左右,用PPP(4.18)折算后的GDP是19.63万亿美元左右,当年美国GDP是19.39万亿左右,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了;

而用汇率法(1美元兑6.76人民币)计算,2017年中国的GDP为12.14万亿美元,仍是全球第二。

2017年中国购买力平价GDP=82万亿人民币÷4.18=19.63万亿美元2017年汇率法计算中国GDP=82万亿人民币÷6.76=12.14万亿美元2017年美国GDP=19.39万亿美元

另外,PPP数值每隔几年也会更新一次,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的PPP是3.99,计算当年的购买力平价GDP为30万亿美元左右(120÷3.99),美国的GDP为25万亿美元左右。

因此202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还是超越美国的。

2023年中国购买力平价GDP=126万亿人民币÷3.99=31.58万亿美元2023年汇率法计算中国GDP=126万亿人民币÷7.04=17.89万亿美元2023年美国GDP=27.37万亿美元

估计很多朋友会疑惑,购买力平价GDP是否真的那么完美?如果它确实好用,为什么没有流行开呢?

实际上,购买力平价也有它的局限性——

1.不同国家卖的商品质量如果不一样,就不具有可比性。

虽然全世界的麦当劳巨无霸汉堡价值是相同的,但换别的商品就不一定了。

比如说越南卖的高档皮鞋和美国卖的高档皮鞋,两者的质量未必完全相同,同一类商品的价值出现差异,最终会影响比较结果

2.同一种货币,在不同地域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在上海吃一碗拉面的价格是20元,在兰州吃一碗拉面的价格是10元,不同地区物价水平的差别很大,到底是按哪个支付金额来计算更合适呢?

以欧元区国家来说,不同国家的购买力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世界银行的做法是把这些国家PPP单独计算;

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均衡,如果要计算购买力平价,也应该是分开计算更为科学。

3.对于非商品的价值衡量比较困难,特别是涉及到服务业。

以美甲服务为例,假设有一个美甲师从中国跑到美国,她提供的服务前后没有本质区别,但从消费者角度说,在中国找她做美甲要便宜些,在美国做会更贵些(发达国家的人工成本更高)。

那么原来在中国一年做3次美甲的人,到了美国一年只做1次美甲,甚至嫌贵就不做了。

这就意味着,如用购买力平价衡量服务业产出,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购买力就会被高估

因此,购买力平价对于服务业价值的衡量,仍然是有欠缺的,我们对最终计算出来的PPP也是要谨慎对待的。

由于上述原因,购买力平价GDP在实践中没有被大幅推广,只是在学术界有一定参考意义;

经济学家用它来揭示中国GDP超过美国,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逐步在提高。

如果下次再看到中国购买力平价GDP超过美国的说法,大家也要留个心眼。

毕竟目前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从人均GDP角度,无论是购买力平价还是汇率法计算,中国在全球的排名也不在前列,咱们还是要保持清醒。

未来也期待能有经济学家发明出更全面、科学的经济评估指标,帮我们把握经济世界的真实脉动。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