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市波动有所增大。实际上,市场波动的底层逻辑可简化为信息差、认知差和预期差三个层次。真实世界中,我们总是面临不完备的信息和逻辑,进而产生预期差,成为市场波动的来源,需要策略思维和投资纪律加以应对。对于债券市场而言,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预期差常是波动触发剂,机构行为过度一致是波动放大器。如何应对波动?一是捕捉“逆转性信号”,虽有效但考验认知,二是交易者磨练对波动的心态和应对策略,三是倾听市场的声音并相互验证。当下债券长端波动大,但核心逻辑未转向且波动放大器效应不明显,不担心逆转。操作上,暂保持利率中性久期(3、5、10年期等品种),2年期信用债更稳,30年国债关注交易节奏,杠杆与下沉空间小。


信息差、认知差和预期差

二级市场波动的底层逻辑往往可以简化为“预期差”,即“实际结果”与“Price in的预期”之间的差异。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差、认知差和预期差。所谓信息差,是指不同人群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同。而所谓认知差,是指由于人们知识背景、专业经验等的差异,即使面对相同的信息输入,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在真实世界中,我们试图抹平信息差、提高认知能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投资者面对的都是不完备的信息和逻辑,进而形成差异化的预期和预测,成为市场波动的来源。对应的是,投资者也甚至更需要衡量风险收益比,并通过对应策略或投资纪律加以应对。


债券市场的预期差来源

造成债券市场预期差的因素有很多,投资者时间精力资源有限,故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信息分层,重要性高+可研究性强=重点,重要性高+可研究性弱=了解,重要性低+可研究性强=辅助,重要性低+可研究性弱=忽视。对于债券市场而言,预期差来源一般是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机构行为由于可研究性偏低,虽然重要,但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多加了解、辅助判断。具体来说: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层面的预期差往往是市场波动加大的最重要原因,机构行为一致性过强经常是波动的放大器。


见微知著,把握“逆转性信号”

见微知著,在大的波动产生的最初阶段,往往有“逆转性信号”,但非常考验认知能力。以央行为例,每一次“反常操作”似乎都代表了特殊的政策意图。例如,1)2016年8月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之后货币进入紧缩周期,市场开启一轮调整;2)2018年4月央行超预期定向降准1%,此后利率开启一波大幅下行;3)2020年5月央行以100亿重启暂停多日的逆回购,此后利率进入上行周期;4)2021年7月超预期降准,事后确认为央行前瞻性操作,此后基本面放缓,利率下行。

$兴华安裕利率债A(OTCFUND|016658)$

$兴华安裕利率债C(OTCFUND|016659)$

$嘉实超短债债券C(OTCFUND|070009)$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