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某个顶流的大V的视频号开始带货卖气泡米酒了,不由得感慨基金投顾业务真的不赚钱。我看她的格局还是很大的,业务布局还是很广,会员,社群,和机构合作的基金投顾业务都有。更难得可贵的是,她真的比较重视投研,还养了很多研究员,而且她还让下面的研究员站到台前。这个跟另外一个大V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大V只希望粉丝认可的是他自己这个IP,生怕自己给别人做了嫁衣。

基金投顾业务的收入很好估算的,一看规模,二看费率。规模在下行的时候,主要看发车,但从21年到现在这一轮持续下跌了,之前那套鸡汤或者心理按摩已经基本没啥效果了,也带不动了。费率,牛市赚钱的时候,可能大家关注不多,熊市亏钱的时候,亏钱了还收投顾费,大家觉得不公平或者不爽了。所以,现在基金投顾业务确实很难很难开展。虽然领导的KPI是从来不会降的,但实际的市场状况就是领导也得去接受这个客观现实。

对于大V这种拓展副业的情况,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我其实是理解,如果只是一个单个的个体,一个业务不赚钱了,肯定想着说去多赚点钱的,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收入减少啊。其次,如果是一个公司或者团队,下面那么多张嘴要吃饭,每个员工背后都还有一个家庭,作为老板,至少得让下面的员工吃饱饭啊。现在裁员了,员工其实也不好找工作。尽可能留住团队,保住公司,我是老板我也有这个动力。

但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我如果支付了投顾费,相当于我付费了让你来管理,某种程度上双方达成了一种契约。但你现在并没有专注主业而是搞各种副业,带货,卖保险,搞社群,这是不是与监管的初衷相背离吗?以后强监管是大的趋势,你现在都有留痕了,到时候突然加强监管,打上补丁,开始倒查怎么办?尤其头部顶流,这种最好拿来当做典型案例的。如果你这样做了,投资者是不是可以认为你以后在投研上花更少的精力了,这对于以后的投资业绩有无影响呢?其实,从这个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做资管和流量的差别,做流量的,流量是基础可以衍生很多收入来源,做资管的,就是只能老老实实做投研,卷产品,卷业绩了。

所以,现在对于头部大V真的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坚持投顾死磕到底,收入减少是大概率的,拓展副业,多搞收入,有感觉背离了投资的主业。

各位,你们怎么看这种现象?欢迎后台留言。

数据说明

使用这个业绩跟踪之前,我建议您先看看之前的文章:基金投顾挑选要不要看历史业绩?

• 因为合规原因,目前投顾数据源采用的是韭圈儿平台上用户贡献的数据。该数据可能与各平台数据存在误差,如果存在偏差,请以各个平台官方数据为准。

• 参考《如何估算基金投顾的仓位?》中介绍的方法,采用最近2年的净值对于权益债券仓位进行估算,对于拟合优度R^2大于0.6的投顾组合,按照权益仓位分为:固收+(<30%),股债平衡(30%-70%),权益(70%-110%),其余归纳为未分类。(如果权益仓位显著高于110%,很有可能是行业主题类的基金投顾,也不纳入权益类)

• 业绩基准指数,增加了万得股基和偏股基金指数,同时增加了《微积分的基金投顾业绩评价基准》中编制的部分大类资产配置指数;

• 默认排序指标进行了变更。之前采用夏普比率存在收益率为负数的时候,可能存在逻辑矛盾的问题,所以参考晨星的做法,复现了晨星风险调整收益,作为默认的排序指标。具体可以具体可以参考文章《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到底是个啥东东?》。没有一个完美的排序指标,建议您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直接在底层Excel数据上进行筛选;

权益类 股债平衡类 固收+类

至此,全文完,感谢阅读。

如果您发现我的分析有错误和遗漏的地方,欢迎指正和补充。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中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人所在机构没有任何关联,也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者不应将此作为投资或决策依据。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等说明,充分认识该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

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微信更改了公众号推送机制,为了避免收不到推送,记得公众号加关注和星标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