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募基金一季报精华观点摘要:宏观篇

本文给大家摘取了一些2023年四季报中,基金经理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比较有代表性和个性的观点,文字有精简。

先简单概括一下:

·许多经理都认为经济已经在复苏,制造业和出口复苏好于预期。房地产依旧下行,影响复苏速度;


·房地产是一个讨论重点。有些人认为房地产会较快见底,且不会带来系统性风险;有些人则认为房地产是影响经济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影响总需求,还得持续观察。


·产能过剩也是一个讨论重点。有许多经理认为产能出清会比较快,需求空间还有很大;也有许多经理指出,竞争格局已经优化或正在出清的行业,有股东回报提升带来的投资机会。


·许多经理都意识到了美联储降息会延缓,但也指出降息趋势不会改变、只是有所推迟。


·许多经理都表示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信心,看好企业出海和国产替代。


市场回顾


汇添富·詹杰:消费维持韧性,品牌集中度得以提升,服务型与体验型消费增速更为可观。地产销售仍处于寻底过程中,不过二手房已显现出一些积极向好的迹象。基建开工增速稍显缓慢,预计在资金到位后会有所提升。出口表现颇为瞩目,一则受益于海外经济相对较佳,二则也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化升级的趋势所致。制造业投资稍显审慎,然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出清亦较为迅速。在新兴行业方面:AI产业继续深入发展,硬件加速升级,新应用也不断涌现,虽说商业化相对滞后,但整个行业依旧处于爆发期;半导体而言,国产设备和材料的更替朝着更高制程演进,供应链安全日益健全;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也在稳步进行。高质量增长已经初现端倪。

睿远·傅鹏博:出口转好,相关制造业景气回升,居民出行和消费复苏,地产销售依旧较弱,基建投资推进弱于预期。和2023年“预期较高,实际较弱”情形相比,今年市场降低了预期,实际情况或还不错。

华夏·李彦:市场对于经济预期依旧悲观,市场风格基本是23年的延续,防御高股息延伸到其他有色品种、主题从人工智能延伸到低空经济。

诸多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已经进入了复苏的初期,比如地铁人次创疫情后首次历史新高、社会招聘活动从中大企业开始活跃、航空乘机人次相比19年有明显增长、快递单量超出了所有快递公司年初预期等等。同时,地产在销量有所放量之后,有望在二季度止跌企稳,只要企稳,地产对于经济的负反馈就会明显减弱。我们认为从二季度开始股票市场在复苏初期将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嘉实·孟夏:一季度地产相关数据压力巨大,而工业、消费、出口等可圈可点,经济结构转型持续进行中。微观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仍较为脆弱,地产和化债带来的财富效应影响仍需消化,但长期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改变。海外经济数据相对较强,美联储降息预期有所延后、但方向仍相当明确。

嘉实·吴悠:年初流动性危机引发的“”是熊市末期的典型现象,大概率已经探明了本轮熊市的底部。我们对未来一两年的股票市场表现反而更有信心。

中欧·周蔚文:行业表现分化较为严重,高股息板块表现较好是因为在低利率、高质量增长的背景下,股息率成为一些长线机构底层资产配置的重要考量。AI产业表现好是因为新发布的模型,文生视频应用获得突破。黄金、铜等有色表现较好有美国降息预期、供给受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受地缘政治影响大的医药行业、波动率较高的计算机和电子以及基本面尚未企稳的房地产跌幅居前。

易米·包丽华:24年开年以来的跌幅出人意料,与15年泡沫破灭后及16年初熔断行情阶段相像。事实上,23年11月以来,出口等产业部门景气度有修复,PMI也整体呈弱复苏迹象,这与11月以来至春节前的市场大跌是背离的;23年10月下旬以来,人民币资产相对美元资产的汇率弱势及利差倒挂幅度均向好收敛,也与这段期间的市场大跌产生背离。加之开年市场估值处在历史低位,而市场仍大幅下跌,因此唯有解释为是股市流动性进入负向循环的反身性所致,市场从低信心状态进入恐慌状态。当外力的介入将市场从负向循环中拽出后,上述提到的有利因素开始逐步体现出支撑效应。尤其3月的经济数据颇为亮眼--制造业PMI为50.8%,重回荣枯线上方。我们认为经济数据修复大概率仍可持续,毕竟从2季度开始将进入同比低基数区间。利率层面,我们认为,何时下调以及下调几次之类的节奏问题并非主要矛盾,只要展望稍长一段时间,下调趋势基本确定。3月开始,上市公司陆续披露正式年报。不少公司都交出了高质量的年报,且在未来经营规划中明确提到会更加重视利润质量以及股东回馈。


后市展望


国富·徐荔蓉:从投资者情绪看,悲观和防守心态十分普遍,对价值和红利的追逐更加明显,成长类公司虽然已经在估值上非常有吸引力,但仍然不被市场看好。我们认为市场的悲观情绪已经达到较为负面区域,今年出现估值和风格上的均值回归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同时预期未来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后,企业的盈利超越目前悲观预期也是最可能的方向,股票市场在未来的一到三年内出现估值和盈利的同步上行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博时·过钧:美国债务已达34万亿美元,仅过去12个月1.1万亿美元的利息支出使得联储有极大的动力控制利息成本,但这个场景下美国经济可能软着陆,不太可能进入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今年集体的货币政策转向可能成为一个小幅降息周期的开端,急于结束之前激进的加息周期成为各国共识。当然,对中国的出口和汇率而言,则是一个好消息。而从大宗商品角度来看,与美元美债走势有脱钩迹象,可能也是“美元废纸化”的开端。

在美联储正式启动降息之前,中国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似乎不高,而美联储今年降息时点很可能推迟到下半年。考虑到财政扩张动力、财富效应改善和出口韧性,今年5%的经济目标有望实现。

红利股票不仅仅看当前较高的股息率,还要看盈利质量的稳定和增长。如企业进入下行周期,即使分红率不变,盈利的下滑也可能引发派息下降,需要避开高股息陷阱。

广发·林英睿:一季度宏观基本面数据和部分高频数据超出市场预期,与中微观的直观感受确实存在着差异。但从历史上看,这种差异在经济周期变化的拐点附近比较常见。更重要的是,这个差异本身可能就是经济结构大变化的同步表达,经济平稳的背后其实蕴含了驱动力变化。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与其持续地困惑和无措,不如接受经济结构变迁的现实,既可以对下行的方向进行一个低相关甚至负相关的下注,也可以对上行的潜在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前者的超额收益显著,未来的两年,我们认为后者会给持有人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广发·冯汉杰:春节后相当多的稳健类个股进入昂贵区间,本基金对于稳健类资产的配置在减少。而很多中小市值个股、包括一些蓝筹白马股开始进入相对低估的区间;虽然这些蓝筹股的估值可能还未达到非常理想的位置,但是也不能再说它们非常高估了。

Ps:冯汉杰一季报居然加仓成长股

中欧·许文星:当下呈现出三类资产动量带来的beta外溢效应,第一类来自于全球经济表现的动量外溢,体现为海外出口产业链企业业绩增长景气度较高;第二类来自于国内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动量外溢,体现为高股息回报股票资产相对表现突出;第三类来自于商品价格表现带来的动量外溢,体现为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股票突破长周期历史估值中枢。从长周期的视角看,根据长期风险收益特征假设进行中枢配置是一个科学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面对短期动量交易,坚持风险再平衡,更多关注动量交易隐含的趋势和羊群效应风险,是概率分布混沌时的理性决策。

权益市场对于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对其他资产更为悲观。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营稳定、分红水平高的资产往往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历史规律看,流动性预期的变化可能会成为资产定价中的领先指标,推动修复投资者对于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的悲观预期,推动以优质权益资产为代表的长久期资产估值回升。另外一方面,逆周期政策和经济内生动力的周期性回升,也有望改变当下企业盈利预期中被周期因素压制的悲观预期。

整体而言,我们认为现在是逆周期配置成长型权益的较好时机,科技、医药、消费等细分行业龙头在经历了较为充分的估值和盈利调整后,面临较好的风险收益比,而房地产和出口也开始出现一些周期性的盈利拐点特征。

西部利得·盛丰衍:展望2024年二季度,影响A股的主要有三股力量。

其一是资本市场投资端变化,保险资金或是未来可以预期的边际增量,其方向以高股息资产为主。

其二是中央加杠杆节奏,未来中国经济以及和经济紧密相关的股票资产表现可能取决于中央加杠杆的节奏。

其三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对于过去贡献了大量社会正外部性的国企而言,高质量发展一般意味着ROE的提升;国企、特别是央企股票值得重点关注,它们是新时代的“核心资产”。

当下非常看好2024年权益市场表现,结构上看好红利资产,其符合当下投资者的偏好,也是未来增量资金优选方向。小市值风格因其和中证800内资产的低相关性使得其依然有配置价值。

交银·杨金金:在全社会投资回报率下行的背景下,由于高景气需求行业难觅,我们将致力于寻找格局好转、资本开支下降带来自由现金流改善,及相应股东回报大幅提升带来的机会;这个战略思路本质上是防御性的进攻思路,是基于对实体经济——“经济企稳但非强复苏,绝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格局出清仍尚需时日”这一判断;在这个背景下,一方面,经济不会有明显加速的总需求扩张,需求驱动的顺周期(大金融、大消费、大周期)或难以成为主流,同时新的具备大容量且持续性高的景气度行业也未见雏形,仍停留在主题型投资的阶段;而与此同时,部分格局好的行业会率先走出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的拐点,在相对景气、低估值及股东回报提升的考量下,将具备较大可能会成为市场的主要投资方向。

过去,财富效应更多的是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纯粹的持有收益是很有限的,而随着市场越来越关注股东回报,新的核心资产不仅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有资产价格抬升潜力,同时稳定、最好是稳定增长的股息也会成为居民财富新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也有望转向融资与股东回报并重,这几乎是通往成熟资本市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长期趋势下,经济体的增长也有望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增长的模式,经济增长也将愈发得可持续。

但主要矛盾及对应投资策略存在阶段性失效的可能性,如果有非常激进的财政扩张来改变需求预期,或者通过能耗强制提升、环保高标准升级等多种可能的政策方向,加速中游的产能出清,这样即使需求不扩张,中游企业的盈利也有可能系统性大幅扩张(类似当年的钢铁煤炭);如果这两个维度的政策超预期,那么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会在中短期呈现显著上行,新的因素成为主要矛盾并在短期内支配市场,而预设的防御性的进攻策略也会一定程度上失效。

招商·朱红裕:在变革的时代,长久期高胜率的资产将愈加稀缺,且波动性不容忽视,对我们选择成长股的成功率形成较大挑战,也许从商业模式、内生价值创造能力及股东回报提升变化等角度,获取超额收益的概率尚存较大空间。

景顺长城·刘彦春:情绪低迷时期,没有必要只是盯着经济中阶段性疲软的部门,也要看到我国有着扎实的经济基本盘。地产和化债仍然会在短期内拖累经济表现,但我国经济总体稳中向好态势已经显现。而且,我国长期以来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总要解决,解决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完全没有必要过分悲观。地产行业大概率已经超调,未来总会回归正常。虽然新房销售未见明显起色,后续增量政策的出台或能带动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边际改善。

东方红·张锋:经济环境尚未看到明显拐点。整个社会负债端的问题仍在处理当中,居民和企业的需求需要激发;资产端,产能整体是过剩的,具有较强差异化或供给壁垒的资产是稀缺的。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资源属性资产,强调“供给刚性”;制造业资产,强调成本、技术的长期领先;消费属性资产,强调产品、品牌的差异化。

中欧·王健:外需条件出现向好迹象,但国内大循环仍待进一步疏通。海外方面,美国软着陆逐步兑现,非农数据略超预期。展望二季度,国内制造业由于出口拉动继续保持高景气,海外美国市场进入地产上行周期,国内地产链逐步调整到位,关注地产链可能的上行机会,以及进入出清期的行业反弹机会。需要紧密跟踪美国经济动能,警惕高利率环境下对其经济的压制力量,以及复杂的大选环境对市场情绪的扰动。

一、关注能够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而获得成长的企业,包括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二、关注经历周期可能出现盈利拐点的企业,包括养殖行业等;三、关注国内消费端出行服务以及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

中欧·桑磊:只有A股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行业板块获得国内外投资者的认可,才能走出持续的行情。

中欧·王培: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行业可能已接近阶段性底部,并显示出一定的企稳迹象。

中欧·袁维德:研发可以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服务业增长,从而弥补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动力的减弱。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基建没有明显发力,地产还在下滑的当下,服务业和制造业如果能持续回暖。

银华·薄官辉:我们对2024年政策加码提振经济有信心。地产触底和政策的持续发力有助于经济发展。3月我国TOP100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下降45.8%,重点30城商品住宅成交同比下降52%,从美、日等国地产周期调整经验看,交易量下跌50%,地产自然触底的可能性较大。政策方面,高质量发展政策持续推出。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机会。

我们对2024年2季度的投资机会抱有信心。第一,地产触底有助于经济增速企稳回升,股票整体估值也会企稳。在供给结构比较好的行业中,需求企稳带来利润较大弹性,比如家电、食品饮料和创新药等行业。第二,政策支持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氢能等新质生产力有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全球PMI超预期共振,深度参与全球再工业化的投资品、周期品板块也有望提供较多投资机会。

诺德·罗世锋:二季度,我们认为整体处于对权益市场较为友好的环境。两会上提出了相对较稳健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汽车、家电等消费领域以及设备投资等领域的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不但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也显著提振了市场的信心。

中泰·田瑀:房地产对于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虽然不能指望有强有力的复苏,但对经济的拖累作用边际递减却是大概率的事实,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也很低,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将逐步复苏,只是速度并不会像以前那么快。从微观来看,很多领域的企业都在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且护城河依然稳固,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这是乐观的基础。此外,如果考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经济推力,也不乏乐观的因素,高阶自动驾驶、AI手机的推出都值得期待。

银华·李晓星: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我们认为稳增长政策会以托底为主,并不会寻求大规模需求端刺激,高质量供给更加值得期待。内生韧性主要体现在消费,外部变化主要是外需好转。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伴随宏观经济的逐步上行,我们对于大盘并不悲观。

工银·张宇帆:今年是海外大选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可能对股市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希望尽量控制组合的波动性,因此加大了对于一些确定性相对更强的行业和个股的配置。

工银·何肖颉:尽管新房销售依然疲弱,但近期的经济数据有所回暖,从已经披露的年报看,企业营收依然承压但盈利状况有小幅改善。我们倾向于认为,地产下行对国内经济冲击最大的时刻或已经过去,企业盈利有望在2024年见底回升。考虑到当期A股整体估值依然处于较低的位置,未来市场有望在盈利增长驱动下缓慢但持续地回升。

摩根·张军:去年年底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次数和幅度预期过于乐观,今年来市场对于美联储的利率政策预期开始回归谨慎。已公布的通胀数据和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展望后市,在今年降息的宽松政策预期仍然是市场主流观点。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而非经济硬着陆或不着陆的情景。在美联储真正决定降息之前,市场或将呈现震荡波动。今年是国际大选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大选,因此对于地缘政治超出预期从而影响资产价格的情况,要保持密切关注,并且在投资理念上保持风险意识,资产配置上保持灵活性和低波动稳健配置。

中信保诚·王睿:目前的经济状况明显好于市场的悲观预期,二季度财政资金到位后需求可能被进一步拉动;度过了一季度的高基数阶段后,二季度企业盈利的增速预计也有望有显著提升。权益市场一季度的大幅波动或基本扫清了交易端的主要风险,指数向下空间相对有限。

南方·任婧:我们观察国内的pmi各个分项,比较超预期的还是新出口订单,出口对GDP贡献比例较大,我们会继续在这条线上挖掘相关的alpha。

景顺长城·韩文强: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权益资产,在各种悲观因素共振下,系统性单边下跌。股票市场抱团以经济脱敏的类债资产为主。本轮经济已经下行8个季度,长于2008-2009年的5个季度、2014-2015年的7个季度,和2018-2019年的7个季度。股票市场一般领先经济2-3个季度见底。也就是年内如能结束下行,则市场在1季度的底部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房地产开工已经下降到略高于人均0.4平,远低于已经完成城市化且同样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日本(0.6平)和韩国(0.9平),目前的开工已经无法维持当前的居住更新需求,更不要提城市化仍然有空间。综上,我们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舒适的击球区

东方红·李竞:降低了成长风格比例,受疫情和居民资产负债能力影响,对经济复苏消费复苏节奏短期依旧保持谨慎,中长期寻找一些符合全球商品趋势与产业调整新阶段和新消费的方向。

嘉实·谭丽:二季度财政政策有望加力,预计二季度外需优于内需的经济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改变,地产和基建待政策发力。我们认为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较低,隐含了较为悲观的业绩增长预期,我们乐观对待低预期下的收益率空间。我们欣喜的看到上市企业开始关注经营质量和分红,带给投资者切实的回报。

中庚·丘栋荣:国内经济修复是分层和渐进的,第一,中国工业制造竞争力愈发强劲,全球制造业周期、库存周期和产能构建周期正回升,尤其是非美经济体有弹性与需求空间,中国经济将持续受益。

第二,政策托底且偏结构,财政适度加力,风险点有序化解,供需矛盾有所改善。

第三,风险继续出清,资产负债表略有修复,新质生产力引领,消费、投资信心缓慢恢复。

权益资产是最值得承担风险的大类资产。普遍的低估值,机会分布广泛,初露峥嵘且具有远大前景的成长股更值得重视。

平安·何杰: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我们过去熟悉的偏成长的市场估值体系崩塌。市场会逐步适应新的估值体系,而且必然更加偏向股东回报、真成长等最底层的价值体系。

华商·余懿:新能源产能虽然短期有过剩压力,但长期看由于需求的巨大空间,供需再平衡的速度会快于市场的预期,而半导体、CXO的高端产能则毫无疑问是稀缺资产。但是与过去的产能周期相比,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要比过去大的多,这是市场信心不足的根源,短期内很难重新达成共识。

过去1季度的市场反馈提醒我们,要充分考虑市场短期信心不足,更加注重持有资产的情绪价值,而不只是立足长期预期收益率,简单的拉长久期。

华夏·李彦:我们坚定认为当前经济已经处于复苏初期,有别于大多市场共识。复苏中可能存在一条主线——中游融资约束主导的供给侧改革。线索包括: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b、中财办主持工作副主任: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c、政府工作报告: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d、央行行长:人民银行将更加注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e、央行行长: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f、证监会:IPO、再融资逆周期调节。

我们从中微观草根调研了解到,银行系统已经对诸如锂电、光伏等严重过剩产能行业开始进行融资约束。锂电行业从23年中开始已经有5家排队IPO的企业撤回申请。一级市场对于当前严重产能过剩,中短期看不见盈利希望的稳定行业已经失去兴趣,比如锂电行业,全行业估计有1000家企业,23Q4、24Q1盈利的企业估计不超过20家。

在春节之后的高频跟踪中,我们发现上述行业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基本面变化,部分龙头公司开始满产,且价格处于底部有回升迹象,融资约束对于这些细分领域产生了明显影响。

安信·聂世林:减仓高股息的煤炭、光伏;加仓AI软硬件、锂电以及有色。在宏观经济尚确认企稳之前,上游高股息类以及长久期类资产依然会有相对收益。顺周期的消费、地产产业链等虽估值不贵,但仍需等待进一步的信号。新能源车和光伏的价格战还未企稳,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化将会逐步拉大。风险层面,外部局势依然动荡不安,逆全球化所导致的通胀压力可能会长期存在。

中科沃土·徐伟:国内宏观经济数据已经显示出触底复苏的迹象,但复苏的动能后续还需要继续观察。欧美发达经济体的CPI指数有继续上行的迹象,美联储最早的降息时间大概率会进一步推迟,甚至可能要到等四季度才会有第一次降息。我们对出口的预期比较乐观,认2024年上半年可能会看到出口的增速企稳回升。

交银·王崇:随着年报陆续披露,A股上市公司纷纷提高分红率回报投资者,沪深300指数股息率有望超过3%,显著高于2.3%左右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权益资产已具备中长期投资持股守息吸引力。随着经济和行业总需求增速放缓,企业资本开支下降,股权融资需求减少,分红率上升,竞争格局趋于稳定,ROE水平稳中有升,未来权益资产年化回报率有望超过过去经济粗放高增长阶段的股市回报,A股市场有望实现以分红为主的“投资市”转变。

嘉实·归凯:当前国内房地产行业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突出,短期看在政策未有明显强有力的措施从而扭转局面之前,上述态势仍将持续。我们将围绕产业自身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周期的角度去发掘机会,而并不寄希望于宏观经济的显著改善。

万家·章恒:房地产投资比重的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是终将发生的事情,也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对于广大居民而言,这意味着自身资产的巨大波动,年轻人或许会获得更便宜购房的机会,得以更轻松地在大城市一展抱负;但对于已经拥有房产的更多居民而言,这令他们对全社会资产的定价体系持怀疑态度,从而加大股市的波动。我们相信中国目前只是处于一个短暂的困难期、调整期

浦银安盛·杨岳斌:我们会适度回避房地产顺周期的相关产业,以及适度回避受地缘政治冲击可能涉及的行业。

嘉实·吴越:我们认为24年将是权益市场有所为的一年。历史上最大一轮的资产荒正在形成,不同资产类别的定价范式都将会受到深远影响,优质、高置信度、股东友好型企业的投资回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占优,建议持有人和我们一起迎接新的权益投资窗口期。


心理按摩


中泰·姜诚:市场参与者过去曾认为不到30%的增速都不算高,现在开始为勉强够到双位数的增长击节叫好。这很合理,一是人的审美具有适应性,可以随背景变化而调整;二是估值水平下来了,虽然增长率G不高,但PE也不高,让PEG可接受。

目前很多行业最差的状态已过,有些正处于最差状态。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行业低点仍能获得可观利润,它们是我们格外珍视的好标的。

易方达·包正钰:一季度出现了了几年一遇的较好投资机会。长期投资的回报很多时候是由极端时候的判断所决定的,在这些时候,把握常识、立足长期,往往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易米·包丽华:如果一定要把投资股票这件事建立在市场必须大涨、经济必须强复苏的前提下,那么这个前提似乎非常脆弱。如果市场还是混沌,经济抑或政策层面也低于市场期待,我们还买股票吗?我的答案是不妨期待下现在众多的“黄金坑”式机会。尤其,在3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到2.5%这样一个历史低位的时候,许多质地过硬且估值已经“杀”到不用看30年那么长,看十几二十年就可以的好标的,相信这些标的在未来至少能带来比30年国债2.5%到期收益率更高的回报。毕竟,股债盈利同源,无非顺序有先后而已。

大成·徐彦:在有买卖的日子里,本基金几乎每天都实现了净买入;但最应该买入的时候,我却不敢买。这也说明在股市里总会有新的挑战出现,总会有新的恐惧要战胜。

交银·杨金金:市场环境变化太快,相比过去的恒纪元,变化越来越快,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组合的构建如果依赖于单一影响因子是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即使再有把握,明天和意外不知道何时会来,杀死我们的既有视而不见的灰犀牛,也有从天而降的黑天鹅。

在此背景下,通过分散化的行业和个股配置,尽量使得不同对象之间的影响因子多元化甚至可以互相反作用,以此来应对变化越来越莫测的市场。

大成·刘旭: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以及监管和舆论的导向,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把股东回报作为企业的重要经营决策、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之间讨论的焦点。市场风格确实存在演绎到阶段性透支的风险,但企业家群体在股东回报行为上的逐步改变,将为整个资本市场的生态带来深远影响。

2024年的第一个季度,是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理解的试金石。是人云亦云一哄而散,还是逆势而行等待最好的击球点,将投资者分成了不同类的人。而我,在投资路上还是小学生,默默的拿出错题小本本,记录下这个季度发生的事情。投资是一场长跑,即便看过跑步大师在障碍物上跨越无数次,到了自己这还是会磕磕绊绊。关于“不要做什么”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略知一二,而关于“要做什么”,则才刚刚入门。

结语:下篇继续分享基金经理一季报中行业和风格层面的观点,特别是对红利风格的观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西部利得量化成长混合A(OTCFUND|000006)$$交银趋势(SH519702)$$中欧养老产业混合A(OTCFUND|00195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