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承认库存压力

我国地产存量库存或超过70亿平米,在出清的过程中减少供应是不可避免的。2023年新开工-竣工面积为-0.45亿平米,虽然为2009年以来首次新开工面积低于竣工面积,但这对于存量库存去化作用甚微,我们仍需看到拿地、新开工面积再少一些。

假设销售面积维持在11亿平米左右,如果202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再下降20%,全年为7.63亿平米,对应能够去化存量库存3.37亿平米。

我们再简化模拟一些能够去化存量库存的手段,分别为通过城中村建设、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等每年去化1亿平米,通过破产、债务重组等每年去化1亿平米,则一共能够实现每年5-6亿平米的存量去化。当然,如果经济基本面能够企稳并推动一定规模的需求增量,则去化节奏将更快一些。

那么,中性假设下7-10年或将完成存量库存的去化。当然,这种模拟过于简单,尤其忽略了需求影响,如果需求稳定并支持3-4年的库存滚动,则这个过程也会相应缩短。虽然地产或将面临“失去的十年”,但我们仍然需要提问:当前市场担忧的是地产行业将“失去几年”还是地产行业将会消亡呢?市场预期的悲观程度是否超过了行业现状?

2.“危机本身就是机会”

2.1风险的源头

销售下滑和资金链紧张是房企风险的两个源头,前者来自需求侧,影响全局,导致所有企业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后者来自供给侧,影响相对局部,原因是会有一部分优质企业能够保持资金链安全、维持正常经营,而这些企业在跨过周期之后将面临更好的市场格局,同时,往往其本身的竞争力也会提升。

站在当前时点,市场对销售能否稳住和资金链问题能否解决似乎都很悲观。而我们认为,当前销售/需求端或逐步企稳,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解决资金链问题,因此,接下来的阶段或是残酷的分化和淘汰阶段。

筛选能够活到黎明的企业将非常有价值,原因是当前市场情绪对所有企业的定价是无差异的,“眼见为实”的满目疮痍刺让人们臆想着各家房企都会怎样破产,对出清过程及之后的新周期完全没有概念。

芒格曾说,真正稀缺的机会,大多出现在市场动荡或危机时期,而抓住少数几个重要机会非常重要。吉姆·罗杰斯曾说,危机本身就是机会。彼得林奇曾说,当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机时,可能会出现绝好的投资机会。

当然,投资家们提出的前提条件是深入研究、保持耐心、并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只有彻底理解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才有可能在危机时刻识别出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2.2核心问题

行为学中,无论是内隐性还是外显性的厌恶刺激都会导致人们情绪紧张,没有人能对抗大脑在这种情况下的本能排斥行为,再通过人类独有的联想关联机制,人们很容易说服自己相信“直觉”。这就是当前人们对于地产行业的感受。

但投资行为无疑更需要系统性思维而不是“直觉”。

对于地产周期进行系统性评估,需要论证以下核心问题:

需求底在哪里,即销售面积的支撑在哪里;

库存压力有多大,如何实现去化,需要多长时间;

资金链压力有多大,是否有保证资金链安全的运营方式,需要多少资金能够令企业生存下来;

资产负债表重构后是什么样子,杠杆将压降到多大规模,新周期的盈利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2.2.1需求底在哪里

我们认为当前的销售面积已经接近需求底:

一方面,从量的角度,我们评估全国24个高线城市的改善型住房需求或超过5亿平米

另一方面,从价格的角度,我们认为当前高线城市核心区域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落在12倍以内,再下降将接近强支撑。

2.2.2库存压力有多大

我国地产存量库存或超过70亿平米,去化压力确实非常大。如果后续销售面积能够维持在11亿平米/年,同时新开工面积下降至8亿平米以下,或仍需要7年以上的去化周期。当然,存量库存并非需要完全去化,如果需求改善,一定规模滚动的存量库存是正常现象。

因此,如此大库存的去化过程,出清、破产、折价重组等现象或难以避免。也因此,企业的生存境遇将发生巨大差异,会有企业忙着折价卖资产还债,也会有企业在出清过程中获取廉价资产和土地、并实现资产负债表的优化。虽然短期来看所有企业的盈利水平都大幅下降,但我们需要区分不同企业间经营性质上的巨大差异。

2.2.3资金链问题能否解决

我国房企杠杆经营的特征是导致资金链问题的根源。当收入/资产大于杠杆成本(利率)时,加杠杆是可行的,因为偿还利息后杠杆仍会产生放大收入的作用,而加杠杆的本金部分大多转化为存货、固定资产等,若存货、固定资产能够维持价值稳定,本金部分也不会有问题。

这种模式原理上与宏观加杠杆类似,若货币增发的成本低于GDP增速(假设生产力和资产价值稳定,GDP增长由杠杆带动),那么通过增发货币带动经济增长也是可行的。

问题往往发生在衰退周期,原因是上述模式的循环被打破。当收入增速不再高于加杠杆成本(利率),加杠杆则不再有意义;而若收入增速低于利率,加杠杆则将反噬利润。更差的情形是,此时资产若贬值,将会影响企业信用,导致维持杠杆(向银行续借资金)规模出现问题。更进一步,当本金偿还只能借助资产变现的方式,而资产贬值较多,企业就面临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窘境。

因此,收入/资产和资产质量,是资金链问题的核心,由于房企资产主要表现为存货,故后者又决定了前者的水平。

也因此,最终存货质量是资金链问题的核心。

对于存量项目,由于房价下跌但成本刚性导致收益率下降,甚至对某些项目而言数值为负,这也对应某些出险房企的躺平姿态;对于新增项目,由于土地质量提升和拿地成本下降,收益率并不低,也因此有条件的房企仍保持开放性拿地的姿态。

由下图,如果存货质量较好,能够完成销售和交楼,企业就能够满足向银行续借的条件,即使不盈利(收入/资产=利率),也能够在短期维持资金链安全(远期仍需为偿还本金部分变现资产),而若企业仍能实现盈利,则基本不会存在资金链问题。相反,如果存货质量较差,无法完成销售和交楼,则企业无力偿还本息,不得不折价变现资产甚至破产。

2.2.4资产负债表怎样重构

市场出清过程中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将重构,相应的,企业的风险水平和盈利水平都将发生变化。我们从几家龙头公司入手,简单模拟影响杠杆水平的科目在重构过程中的变化。

表1.三家公司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

表2.极端情况下三家公司可能产生的存货减值规模

存货质量较好、能够从银行续借资金的项目,资金链不会发生问题,但若存货需要减值,减值的部分将无法从银行续借资金,减值部分需要企业自身填补缺口以维持资金链安全。

根据表2,我们模拟了保利发展、万科A、招商蛇口三家公司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存货减值规模,三者分别为1029亿元、1438亿元、455亿元。再由表1,保利发展、招商蛇口的货币资金能够覆盖这部分减值规模,而万科A则有440亿缺口,但如果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部分,通过资产变现覆盖这部分缺口问题不大。三者当中招商蛇口压力相对最小。

当然,如前文所述,整个分析框架假设了一个前提条件,即需求端不再发生大的下滑,否则,其中的关键参数可能恶化,进而导致更大的减值规模。

表3.模拟出清后三家公司的存货规模与债务规模

如表3,市场出清后三家公司存货规模分别下降23.60%、40.99%和21.81%,长期债务分别下降36.84%、55.82%和26.72%。保利发展和招商蛇口的存货规模仍能保证当前的开发节奏,即使开发节奏在下行周期放慢,相应周期的业绩会有下滑,但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若公司土地储备丰富、开发节奏调整得当,其将有能力在下行周期将业绩下滑幅度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假设房价不再大幅下行)。

“绝好的投资机会”即来自上述与市场之间的认知差:一方面,市场不认为2024年有房企仍能够盈利、并对盈利进行合理估值;另一方面,市场无法评估出清后企业的资金链运营、存货体量、收入和盈利水平将会怎样,甚至,市场仅仅因为恐惧而担心其是否还存在。

当然,站在当前时点,或许我们还需要更耐心一点,原因是出清尚不充分,在新周期明朗之前,市场或有更大幅度的波动以及更好的筹码。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