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市场,有一种同频共振,叫公共事业。
上周的港美股市场,罕见地出现了一个共同的火爆题材——公共事业。
港股这边,水务、电力、港口、通信和地产等等公共服务事业题材股,在上周都收获了不错的涨幅。当然,这些股票表现好其实并不令人惊讶,毕竟今年以来在港股上涨的过程中,这类题材受益于高分红、稳定收益、和涨价政策等等利好因素,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表现。
而在美股那边,出现类似的状况,就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了。标普500指数的所有板块在上周均上涨,其中公用事业的涨幅最大,增长了4%,然后类似题材如必需消费品、工业、房地产和通信服务也均上涨了2%以上。其中,领涨的依然是电力股,如Vstra energy(VST)和NRG energy(NRG)等。
乍一看,美股的领涨题材和AH股如出一辙,这在2022年末以来的大模型风暴之后,还是第一次。A和H市场这边倒不难理解,在宏观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些发力上涨的题材要么具有极高的安全边际、稳定的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要么就是走预期反转的路线,让他们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题材。
而美股这边,公共事业长期不受投资者待见,最近的火爆多少体现出投资者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自4月中旬美联储对外释放延期降息甚至不降息的信号之后,投资者就开始逐渐转向这些在经济低迷时期也能有不错表现的行业。特别是公共事业和必需消费品这两个去年表现垫底的题材,基本在四月中旬至今的一个月时间里都是领涨大市的存在。
不过,纵观中美两个资本市场,这些股票的上涨都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撑。中国这边,今年以来水、电、高铁等等公共产品有了涨价的政策预期,并且已经在部分城市、线路实施涨价。这些标的由于长期低估、业绩非常稳健,大多都有不错的股息率,相比地产股和科技股等题材,政策的倾向性更加明晰,在这轮牛市中的启动时间更早、涨幅也更高。
而在美国这边,尽管并不存在什么涨价政策的倾斜,但因为AI计算中心需要大量的电力基础设施支持,电力股一直和英伟达等芯片股一道,被视为AI大模型驱动的题材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可能会从2022年的460TWH(太瓦时,1太瓦时=10亿千瓦时)飙升至650-1000TWh之间。
当然,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共事业股票的上涨,有很大程度上是反应了投资者对经济未来的信心不足。毕竟,像水、电和燃气等等“必需消费品”,社会对于它们的需求往往不会变化很大,意味着这些公司的收入预期比较稳定,通常作为防御性的投资选择,对冲经济下行或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
去年年末至今年初,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在拉扯中反反复复,通胀仍然居高不下,加上AI的热度一直还在,美股在去年表现较差的公共事业股,因此成为了一个既能沾上成长股(如AI)的光、风险又足够可控的题材。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美股公共事业其实多少已出现了超买的迹象,后续其实有不小的可能直接掉头向下。
反观A股和H股这边,公共事业类股票其实就没有美股这么高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港股。
首先,是行业本身的特性。港股中,公用事业板块,如银行、保险、煤电、水务和能源等公司,一直以来都以慷慨的分红率著称。在国内整体偏低的利率环境中,其实投资者很难找得到和高息股相媲美的稳定收益资产,这个优势是其他行业很难做到的。
其次,则是政策的预期。有不少消息渠道都在传出,国内监管机构正考虑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香港上市公司时,在取得股息红利时所需缴纳的20%的所得税。这项潜在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减少投资者的税务负担,提高港股分红的吸引力。
最后,即便已经涨了这么久,公共事业类股票的整体估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截至13日,恒生指数PE为10倍左右,PB为1倍左右,在全球范围内看,都算得上是“洼地”。即便将20%的红利税纳入考虑范围,对于当前已经实现AH两地上市的高息股而言,其红利也有足够的吸引力。
从宏观的角度上看,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美元指数正好与港股指数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降息预期之下,美元指数有了走弱的可能性,正好AH两地市场并没有积累多少泡沫,大量资产处于低估状态,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投资AH市场是相对更好的对冲策略。
无论流向港股的资金,是冲着高性价比的估值,还是高确定性的基本面,或是单纯就想买了之后躺着收息,AH公共事业股票的确定性要强于美股,后续的增长潜力也大很多。$中国水务(HK|00855)$$中国平安(HK|02318)$$京能清洁能源(HK|00579)$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