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思琪

来源 | 投资家

“久未谋面”的滴滴出行,发声了。

 

近日,互联网行业传来劲爆消息,加盟滴滴出行(下称,滴滴)十年的柳传志之女柳青,突然向董事会及董事长兼CEO程维提出申请,不再担任董事和总裁职务。程维同意,并决定晋升柳青为“永久合伙人”,同时,公司将不再设置总裁岗位。这意味着,经历过“大风大浪”,目睹滴滴辉煌又沉寂的柳青,不仅没在艰难时期离开公司,还要与滴滴共存亡。

 

而柳青的职务变化,或许预示着滴滴美股退市、监管重罚后已恢复元气,酝酿大动作?

 

 

商业江湖又出现了程维与柳青的身影。

 

这两个名字及滴滴,曾叱诧风云。

 

程维,商界过去十年热门话题制造者,预见性的搞出了全球最大出行风口,“与王兴开战”贡献了巨大热度,用今天视角,他算互联网“顶流”;柳青,商界不输董明珠的“铁娘子”,对于滴滴的快速崛起功不可没,“带病工作”游走一线,缔造了滴滴超20轮融资“传奇”。

 

尤其在2018年之前,程维、柳青热度空前。一方面,他们俩经常抛头露面与媒体打交道;另一方面,滴滴带来中国互联网大事件,本土赶走了美国出行巨头Uber,并在海外对后者围追堵截,开辟了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鏖战的先河,提振了一波“出海”士气。

 

彼时,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已是巨无霸之姿。“出海”顺便打开了滴滴新一轮想象空间。正是在该时间段,滴滴着重全球布局,投资了美国打车服务平台Lyft、新加坡打车软件服务商Grab、印度网约车服务提供商Ola Cabs、巴西网约车服务平台99Taxis、爱沙尼亚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Bolt等。一边“出海”扫货,一边滴滴关注着全球出行前瞻趋势变化。

 

“打车”显然无法满足滴滴胃口,它们很快押宝了“共享单车”风口两大玩家之一的ofo小黄车。声势上,滴滴如日中天,与字节跳动、美团“”齐名,却“”。

 

2017年,滴滴拿到阿布扎比主权基金、软银集团等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550亿美元,未IPO的美团估值约300亿美元,字节跳动估值约220亿美元。按着当时估值规模,“美团+字节跳动”才是一个滴滴的体量。程维、柳青几乎包揽了外界给予的一切奖项。

 

2018年,成了滴滴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发力“出海”的滴滴国内遭遇出行风波,“连续爆发顺风车安全事件”,打了征战海外、各种“光环”加身的程维、柳青一个措手不及。尴尬的是,2018年的危机未平息,2019年滴滴又陷舆论新危机,品牌美誉再遭创伤。

 

程维则以“消瘦”形象直面互联网。此刻开始,这家风风火火的独角兽,异常低调。

 

即便滴滴低调,媒体对它们的狂轰乱炸没有停歇,为之诟病的是,21年上市即遭遇网络安全审查。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106亿元。尽管公司严重亏损,但美股注重前瞻趋势,加之市场高度认可,滴滴提前完成10倍超额认购,2021年滴滴顶着压力登陆美股,首日市值667.9亿美元。

 

当外界认为,滴滴会有所改善时,上市100多天的它们,美股退市。2022年,滴滴被监管重罚80.26亿元,元气大伤。程维、柳青渐渐在互联网“消失”,“”缺了一角。

 

 

舆论360度反转,前面捧得多高,后面摔得就有多惨。

 

慢慢的,鲜少有媒体拿滴滴当选题,流量向舆论热度高涨的新能源领域靠拢。

 

伴随滴滴沉寂,出行风口随之幻灭。实际上,监管重罚至今,互联网未曾遗忘滴滴。它们依然是国内最大出行平台,只不过进入了漫长整改期,江湖仍有它们的“传说”。

 

其实,早在2020年,滴滴就在悄悄改变。最重要一个变化是,它们的投资策略由征战海外转向国内。天眼查APP显示,2020年起,过去密集投资“出海”网约车平台的滴滴,加强了国内新能源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布局,投出了新能源造车公司爱驰汽车、激光雷达研发商北醒、车联网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云驰未来等,并向公众开放了自动驾驶服务。

 

2023年,滴滴自动驾驶公司累计拿到5轮融资,推出了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Neuron取消了驾驶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间。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相较普通网约车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乘客可以在车内,一键躺平。”通过投资,滴滴还与北醒联手打造了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北曜Beta”。

 

今年,滴滴在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的动作更大,与小鹏汽车、宁德时代合作,其中,小鹏汽车推出的新品牌MONA,滴滴是深度参与者。江湖“再见”滴滴,它们已是科技公司。说明,这几年,滴滴一直在想办法谋求技术改造与转型,只是转型被“负面风波”遮住了。

 

但遮不住转型效果。今年,滴滴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可见端倪。财报显示,2023年,滴滴收入1924亿元,同比增长36.6%;净利润5.4亿元,年度净利润转正,经调整EBITA亏损21.6亿元。虽然,滴滴在财报里并未完全改善经营处境,可自身经营情况还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这一切得益于整改期的滴滴,对网约车部分臃肿业务进行“优化”,引入新技术盘活业务,实现降本增效。当然,最关键的是,程维、柳青的坚持。

 

就像近日互联网行业传来柳青晋升“永久合伙人”的消息,何尝不是程维、柳青两个搭档间的“彼此肯定”?难能可贵的是,柳青。最早,她是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加盟滴滴的。也是有了柳青加入,滴滴才在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时代,收获了庞大流量。

 

加盟滴滴以来,柳青就没闲过,“她一人扛起多个角色”。帮滴滴从一个叫车软件打造成囊括共享出行、综合汽车服务、智慧交通、国际化业务的多元化综合平台。融资层面上,柳青是滴滴“排头兵”,她最震撼的一役是,“跑苹果美国总部找库克,谈了10亿美元融资。”

 

自信的柳青面对库克说,“以水果命名的公司能干成大事,滴滴是小桔子。”

 

 

恐怕女性高管里,很难找到一个柳青这样的狠人了。

 

她的所作所为早已超出了“职业经理人”工作范畴。阿里巴巴原CEO张勇,有“最牛职业经理人”之称,可张勇工作的多样性要是跟柳青相比,似乎比不了。拿董明珠来比,似乎不太合适,董明珠在格力是“老大”角色,柳青上面有老板程维以及众多VC/PE股东。

 

柳青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在男性占比高的商业江湖,她敢打头阵。最主要的是,老板程维,把她当作了亲密的战友、伙伴。2021年,滴滴登陆美股,柳青就不是“职业经理人”了,根据股权比例,程维持股6.5%,柳青持股1.6%。也就是说,柳青是滴滴个人股东。

 

这就比较好解释,滴滴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柳青为何没有离开公司?不单没离开,柳青还总想办法鼓励程维。2018年,就是滴滴发展“分水岭”那年,它们遇到顺风车危机,用户信任度快速下降,相关部门介入,闹得程维一度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愈发“消瘦”。

 

柳青四处奔走,安慰遇难家属。她拉着程维诚恳的发道歉信,“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谁都没想到,四处奔走的柳青被娱乐媒体盯上了,曝出,“带病工作,2017年离婚,有三个孩子。”妥妥“拼命三郎”。

 

关于柳青拼搏的故事,媒体有过质疑,“她的父亲可是教父柳传志。”柳青未正面回答过个人隐私八卦,她在2019年响应过父亲亚布力演讲,“我们这代人定能接过父辈接力棒”。

 

时光冉冉,柳青的拼搏故事还在继续,滴滴也在逐渐恢复元气。程维取消总裁岗位,晋升柳青“永久合伙人”的动作,更像是给她来滴滴的第一个十年画上句号。2024,新十年开启,柳青将不是外界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她是程维永远的搭档,滴滴最好的创业伙伴。

 

柳青认可“永久合伙人”,则给外界释放信号,“不管未来如何,与滴滴共存亡。”

 

2015年,滴滴疯狂扩张,外界传出柳青“患病”。一年后,她在滴滴年会上表示,“我们无路可退,唯有对手,赢得战争!宁愿为梦想灼伤自己,也不要平庸地喘息。”

 

如今滴滴商业化及IPO之路依旧迷离,程维、柳青这对创业组合,能扭转乾坤吗?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