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王丽颖 实习生 毛慧玲(2024-05-23 23:15)

5月23日,和元生物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问题时表示,美国最新通过的《生物安全法案》并未涉及公司,但公司会密切保持关注。

就在近日,和元生物发布公告称,因股东自身资金需要,非第一大股东上海檀英、上海乾刚、上海乐永计划在6月7日至9月6日期间拟减持不超过971.15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1.5%。以和元生物5月23日收盘价5.52元/股粗略计算,三股东合计将减持套现5361万元。在本次减持计划之前,上述三股东合计持有和元生物5233.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08%。

 赛道竞争激烈

公开资料显示,和元生物专注于为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药物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的CDMO服务,从临床前研究、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生产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赋能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和元生物拥有15条载体生产线、20条细胞生产线及适应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的冻干、灌装一体化制剂灌装线,可满足不同规模的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GMP生产要求。除此之外,和元生物拥有先进实验设备和多样化分析技术及检测平台,覆盖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生产及检测各个环节。

和元生物于2022年3月22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公开发行股票为1亿股,发行价格为13.23元,募集资金净额11.97亿元。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根据招股书,募集资金将用于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性。上市当天,公司股价上涨65.61%,最终报收于16.85元/股。随后,公司股价持续攀升。在2022年7月11日,和元生物股价触及27.308元/股的历史最高点,此后便走上了下跌之路,目前股价已经破发。

关于股东减持行为,和元生物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称,本次减持的三位股东是发行上市前的机构股东,如今只是解禁后有资金需求的顺势行为,并不是控股股东减持,所以影响并不大。至于美国公布的《生物安全法案》并未涉及本公司,但公司会密切保持关注。和元生物在互动平台进一步表示,公司专注于细胞基因治疗CRO/CDMO领域,将积极应对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一如既往深耕主营业务,加大国内外市场拓展力度,提升项目交付的能力,持续做好日常生产经营,保证公司业务稳健增长;同时,坚持探索公司主营业务的全球拓展,寻求更多发展机遇。

对和元生物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行业融资环境收紧和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能规模受影响,研发、销售等成本费用难降低,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公司业绩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国内已披露的CDMO企业超35家,还有更多转型者在计入该赛道。

 上市后业绩变脸

业绩方面,2023年,和元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29.69%;归母净利润亏损1.28亿元,同比下滑超400%。201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5957.42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4217.03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后业绩就变脸,甚至2023年业绩亏损额远超2021年和2022年的利润总和。而和元生物研发投入并不多,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仅为5091.7万元,同比增长46%,占营收比重位24.9%。

2023年年报显示,和元生物的基因治疗CDMO业务在报告期内下滑严重,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0.6%。该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延续疲弱态势、不确定性增加、全球和国内的生物科技领域融资明显放缓,多因素导致业务拓展受影响,订单规模和项目交付都不佳。

根据沙利文研报,预计到2025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5.4亿美元,国内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78.9亿元,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业绩压力之下,和元生物还是勉强抛出了一份3亿元的小型定增方案,期望能有资金助力主营业务项目和补充流动性。目前该公司位于临港的产业基地已经在2023年9月投入运行。据悉,该公司还有意拓展海外市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