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现场,一串串实时更新的数据正通过云端平台传递着地下盾构机平稳掘进的信息,守护着地面既有铁路等风险源安全状态,这便是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创新研发的北斗智能监测系统。

项目安全监督负责人毕银伟在智慧展厅前,望着屏幕上每五分钟刷新一次的数据,心中满是踏实,他说:“这些数据不仅定期更新,还能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自动调整监测频次,是项目在探索施工生产智能化管理道路上的最新成果。”

项目智慧管理指挥中心(刘明 摄)

该项目建设的运潮减河隧道是北京地区在建直径最大的高铁盾构隧道,也是京唐城际铁路全线贯通的“最后一公里”工程,对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中,盾构机要穿越高密实的中砂地层及通胡路、路县故城遗址、运潮减河等重大风险源,掘进线路北侧全线邻近既有京哈铁路线,最近水平距离仅为19米,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极高。

“通过北斗智能监测与云平台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我们得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天地一体化的全自动监控,这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加速建设智慧工地的有力证明。”项目负责人孙立军自豪地介绍。

面对时间紧、人力有限的双重压力,孙立军带领团队从项目启动初期便着手研究智慧工地,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最终研发出这一套智能监测系统,确保了京唐城际铁路隧道段能在6月10日顺利实现全线洞通的目标。

北斗智能监测系统(赵中航 摄)

实际上,北斗智能监测系统仅仅是京唐城际铁路项目智慧管理的冰山一角。项目还构建了涵盖BIM集成、数字工地、自动化监测等多功能的“云+端”综合管理平台,其中的智能安全帽让安全管理人员“足不出户”便可以巡视整个施工现场。

点开安全管理人员手机上的智能安全帽app,手机屏幕上有数个移动的橙色小点,每个小点上显示着编号、人员姓名、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便是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创新研发的新型智能安全帽。

安全帽依托物联网、空间定位、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安全保驾护航。它是灵活机敏的“侦查兵”,借助北斗定位系统,将视角定位精准到厘米级,实时存储的4K高清视频画质和拍照定位功能,让任何细小的安全隐患无处遁形;它是及时高效的“联络员”,支持WIFI、蓝牙、4G网络等多种通讯方式,安全帽内置高灵敏度喇叭,既可以点对点视频通话,也可以广播形式向每个员工实时发布语音信息;它更是尽职尽责的“监督员”,人员定位、电子围栏设置及近电、撞击、登高、静默等预警功能,实现了人员动态行踪及时掌控,危险因素由被动发现向主动预防转变。

项目员工们一起研究新型安全帽(赵中航 摄)

“这些新型安全帽可是保障施工安全的致胜法宝,是项目安全管理的千里眼。”项目负责人孙立军满脸骄傲。

该项目智慧工地建设只是中铁十四局贯彻落实中国铁建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未来,中铁十四局会继续全面实践“上云、用数、赋智”的新型管理理念,用一项项先进技术赋能项目施工生产。

【编辑:敏业】

(中国铁建)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