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消金界报道,Baobab集团(原法国美兴集团)拟转让美兴中国及旗下小贷公司股份,受让方为Right Time,二者已于4月底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预计6月底左右完成正式交割。

图源:消金界

首家外资小贷

美兴小贷于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时任世行行长佐利克与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齐聚四川,商讨成立中国第一家外资小贷公司。

法国美兴集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进入中国的第一站选在南充市,成立南充美兴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从2007年初开始招兵买马、申请牌照,到了10月份就发放了外资小贷的第一笔贷款。

之后美兴集团又在2010年11月成立第二家小贷公司——美兴小额贷款(四川)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小贷合称为美兴小贷。

那时候我国小贷行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2005年10月,刚确定了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和内蒙古五省为首批试点地区,开展小额贷款试点组织工作。

到了2008年5月,监管发文试点扩大,随后各省陆续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小贷公司试点工作,小贷行业发展迅速。

随着国内小贷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除了法国美兴,还有新加坡淡马锡、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惠理集团、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日本永旺等数十家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小贷公司。

那时候国内大多数小贷公司业务类型主要以传统的抵押贷款为主,而外资小贷则开始尝试“小而分散”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业务。

这些外资小贷公司的平均贷款额度大都在3万~20万之间,采用线下扫街、扫楼获客,上传数据,经过标准化的风控体系、自动化的审批模块后放款。

他们之所敢于尝试这种纯信用贷款,一方面基于其早已成熟的信贷技术体系,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使用,像是淡马锡开创的信贷工厂模式。


另一方面得益于母公司资本优势。小贷公司融资问题一直困扰其发展的难题,而只有资金雄厚了才敢把业务做小、做散。

而那时候大多数本土小贷公司的注册资本金都比较小,盘子太小,只有贷款额度高一点,运营成本才能降下来,盈利水平才能上去。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一些外资小贷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逐渐收缩业务,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外资小贷持续减少

近年来,我国小贷机构数量一直是下降趋势,外资小贷同样如此。

去年初,日本邦民财务退出中国市场时曾引起行业关注,当时不少借款人收到短信称,公司自愿放弃顾客的全部债权,顾客没有还款义务,并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上提交结清报告认。

日本邦民财务曾在国内有7家小贷公司,目前已经注销的注销,更名的更名。

今年2月份,国内第二家外资小贷也退出了中国市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取消6家小贷经营资格,其中就包括内蒙古高信隆小贷

内蒙古高信隆小贷前身为安信永小贷,成立于2009年6月,2017年5月获批开展网络小贷业务。

除了内蒙古高信隆小贷,高信隆旗下还有重庆高信隆小贷和吉首市高信隆小贷,在此之前都已不再从事小贷业务。

除了退出中国市场,也有不少外资在逐步缩减在华规模。像是同样进入中国比较早的日本永旺集团,早期在中国也布局了多个小贷机构,但目前天津、沈阳等地的小贷机构已相继注销,目前只保留了深圳永旺小贷一家公司。

还有淡马锡也在寻找小贷公司接盘方,去年其旗下云南富登小贷已经成功转让给中和农信集团。

为什么外资机构纷纷缩减在华金融业务呢?

一方面,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国内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消费贷模式。一些外资机构原先只是把在国外的经验、模式复制过来,并未根据国内市场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使得之前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再者,近几年银行、消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业务不断下沉,小贷公司市场被挤压,竞争压力变大。

另外,近几年金融机构利率持续下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一些外资机构更倾向于新兴市场的业务。就像上文中美兴集团就提到专注于非洲市场,那些市场可以做到更高贷款利率,而且杠杆更高,融资渠道更多。

随着小贷行业的洗牌,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外资小贷转让或直接退出,而留下来的机构,要想更好生存,则要学会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变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