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淘天、京东等电商平台正面临着类似的增长困境,这是规模化策略和边际效应逐渐失效的明显迹象。如今,贝壳也来到了这一路口。

文/每日财报 肖良

5月23日,贝壳找房公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结果显示其业绩遭遇重挫。从收入来看,该季度收入达到164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03亿元,同比下滑了19.24%;而经营利润仅1185万元,去年同期则为29.78亿元,同比暴跌至99.60%,几乎跌尽;归母净利润方面,尽管依靠利息收入勉强支撑至4.32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的27.47亿元相比,同比暴跌84.28%,跌幅同样惊人。

在平台交易方面,贝壳找房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2024年一季度,平台总交易额达到6299亿元,同比下降35.2%。其中,存量房交易总额为4532亿元,同比下降31.8%;新房交易总额为1518亿元,同比下降45.4%;新兴业务及其他的总交易额为215亿元,同比下降19.3%;家装家居的总交易额为34亿元,成为平台交易方面的唯一增长点,同比增加26.1%。

这份低迷的财报对贝壳找房的股价产生了直接影响。财报公布当天,港股开盘价为51.350港元,当日的行情持续下跌,以49.450港元收盘。至5月31日收盘,下跌趋势未见缓和,股价进一步跌至43.900港元。同样,美股股价也呈现出震荡下跌的态势,财报公布当日开盘价为18.090美元,最终大幅下挫9.96%至16.990美元收盘,此后数日于此徘徊,至5月31日报收16.970美元。

事实上,贝壳受挫自然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其实是其平台模式正面临大考的内因。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供需关系出现了深度调整。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房地产用地、开发投资以及商品房销售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具体而言,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23年达到110913亿元,同比下降了9.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了8.5%,至111735万平方米,销售额更是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新低。进入2024年一季度,下降趋势并未缓解,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5%,至22082亿元;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达到19.4%,销售面积为22668万平方米。

此外,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其监测的全国22个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为366339套,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达24%。

这些行业趋势也直接反映在了贝壳的财务表现上。具体来说,贝壳的新房业务营收在2024年一季度经历了显著下滑,从去年同期的84.04亿元大幅缩减了41.49%,降至49.17亿元。这一缩减不仅影响了新房业务的营收规模,还导致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41.44%下降至30.02%。

与此同时,贝壳的存量房(即二手房)业务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在2024年一季度,该业务营收从去年同期的92亿元下降到57.3亿元,降幅高达37.6%。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存量房业务的营收规模,还使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45.28%收缩至34.97%。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贝壳在相关业务上的降幅明显高于外部数据所反映的行业整体情况。这表明,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贝壳的内部运营和平台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探讨贝壳的现状时,我们也更要深入剖析其内在因素。

贝壳找房的成功,离不开其精心布局的规模化发展策略。自创立之初,贝壳找房就致力于构建一个庞大的交易平台,以吸引和汇聚更多的买家与卖家。通过“真房源”体系和 ACN 合作网络,贝壳成功实现了房源、中介、客源三方的高效连接。这一平台不仅让买家能够轻松浏览到丰富多样的房源信息,也为卖家提供了将房源迅速展示给潜在买家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

这种规模化策略不仅帮助贝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推动了平台价值的整体提升。随着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平台上的房源信息愈发丰富,交易活跃度也节节攀升,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买家多了,会吸引卖家来挂牌房源;卖家多了,买家也能找到更多合适的房子。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相互促进,使得交易机会不断增加,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逻辑在于用户规模与平台吸引力、交易量之间的正向关系。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平台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交易量也随之扩大。而每一个新加入的用户,都可能为平台带来额外的交易机会,这种边际效应正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例如,当平台吸引到一个优质的卖家时,可能会吸引多个买家前来咨询,进而推动交易量的增长。

在中国市场,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并非新鲜事物。早先的电商平台如淘天、京东、美团等,都通过类似的策略实现了快速扩张。尽管贝壳与这些平台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所追求的边际效应却是相同的。这种以用户规模为核心,通过提升平台吸引力和交易量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认可。

然而,随着用户基数的持续增长,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浮现:用户带来的边际效应开始逐渐减弱。在这些用户中,有一部分可能只是简单地浏览信息,并无即时的购买或交易意愿;另一部分可能是竞争对手或行业内的专家,他们虽然关注平台,但并不产生实际交易。因此,即便用户数量在持续攀升,实际的交易量增长却可能未如预期般显著。这表明,尽管平台依然能吸引新用户,但这些新用户带来的额外收益却在悄然降低。

这就像一个新开张的餐厅,初期由于菜品新颖、环境宜人,吸引了大量食客,生意兴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客数量的增加中可能包含了众多仅仅驻足观望或仅来喝水的顾客,真正点餐的食客比例下降,导致餐厅的营业额增长逐渐放缓。

同样,贝壳也遭遇了类似的挑战。尽管在2024年一季度,贝壳的活跃门店数和平均月活用户数均有所增长,但营收等数据却出现了下滑。具体数据显示,贝壳平台上的门店数量同比增加7.1%至44216家,活跃门店数同比也上升了7.5%;移动方面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也比去年同期增长5.1%,达到了4770万名。然而,与此同时,伴随着经纪人数量的增长,活跃经纪人数量却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0%。

面对这一局面,贝壳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和满意度。这些资源包括用于平台技术升级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资金,以确保用户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交易体验。然而,随着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这些投入的成本可能会逐渐超过新增用户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导致平台的边际成本上升。

当前,淘天、京东等电商平台正面临着类似的增长困境,这是规模化策略和边际效应逐渐失效的明显迹象。如今,贝壳也来到了这一路口。$贝壳-W(HK|02423)$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