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一下陆家嘴论坛上,关于货币(信用类资产)的内容:


1. 改变M1统计口径。


这个我先解释一下,目前M1的统计口径,是30年前制定的,仅包括流通中现金(M0)+企业活期存款,这与当下的金融产品类别,明显严重不符。


比如个人活期存款、灵活存取理财,甚至可以直接支付的短期理财产品(例如招行朝朝宝、京东小金库等),这些可都是活钱,且规模庞大,理应纳入M1的范畴,没毛病。


但是这个“属性活”,并不意味着“使用活”,比如我常年会放几万块钱在余额宝、朝朝宝里面,只为预防应急,不代表我会随意花掉它们,其实还是半死钱,没参与实际流通。


2. 淡化对数量的关注,发挥利率调节作用,因为信贷增长已经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


说白了,以前是经济扩张期,企业和个人追着银行要贷款,供给紧张;现在是银行拼了命的找项目、找客户放贷款,需求收缩,攻守之势异也。


供给紧张,监管层可以通过银根来调节信贷规模,但需求收缩,这可不是单纯的货币问题,放再多水也没用,降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收缩压力,缓释违约风险。


3. 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不是量化宽松,而是作为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


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银行和债券知识,比如国债收益率曲线,正常状态下其期限结构应该向上,久期越长、收益率越高,对吧?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市场比较疯,把长期和超长期国债的收益率都给买低了,比如前段时间的24特国01债,期限结构变为向下,这会对央行的利率政策造成压力,形成加息预期。


加息预期将导致银行那些期限错配的资产,出现重新定价的风险,即短期存款的流动性风险,并提高银行拨备率,从而对投资端造成压力,影响货币乘数(货币的流转效率)。


算了,这些都是专业知识,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也没必要听,大家知道央行会控制长期国债的价格就行了,正常状态下没什么影响。


我直接说结论吧:


股市没啥新提法,市场还在观望,高股息抱团暂时难破,今天的走势说明一切。


货币端,长期处于降息通道,7天期逆回购利率承担起政策利率的角色,利好债券,我原来提过n次短期利率债,收益率吊打股票,大家可以多关注一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