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基金公司裁员的瓜还没吃完,退薪的瓜又来了。

已经有媒体报了,确有部分央企旗下公募基金,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标准的退薪,不过退薪标准不是290万,而是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再往下就不好展开了,不过我可以说一些其他内容。

中邮基金,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上市的基金公司,在新三板上市,每年也会披露年报。

可以从它入手,带你们看看基金公司内部是个啥情况~

01

员工

基金公司是“投研”、“销售+运营”两条腿走路。

以中邮基金2023年年报数据为例,

投研人员(基金经理、研究员、交易员等)有111人,占比39.6%。

销售人员59人,运营人员49人,合计108人,占比38.6%。

剩下的就是合规、财务、行政人员,为投研、销售、运营提供服务,一共48人,占比17%。

金字塔顶端的高管人员,有13人,占比4.6%。

看学历的话,硕士有158人,占比56.4%,主要集中在投研人员中。

本科有103人,占比36.8%,销售、运营,以及中后台人员中有不少是本科学历。

当然,这是小厂,也可能有些人进去的早,本科占比高一些。

大厂,如易方达,现在招聘渠道经理都要知名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了。

02

薪酬

年报中有公布营收、营业成本、净利润、员工数量,我们据此测算下人均薪酬。

有这么几个关键信息:

1)基金公司待遇还是比较不错的,中邮基金人均70万左右。

作为对比,我也找了一些券商和银行的数据,和头部券商接近,高出银行一大截。

2)2015-2017年是中邮基金的高光时刻,年营收10个亿上下,员工人均薪酬也在150万上下。

应该和任泽松有关,2013年他夺冠后,管理规模迅速膨胀,带动中邮基金主动权益规模也上了一个台阶。所以明白基金公司为啥要造星了吧~

但之后,任泽松神话破灭,基金被不断赎回,中邮基金主动权益管理规模退回到200亿上下,营收也跟着退回到了5亿。

3)2019年后,公募基金大爆发,但中邮基金没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权益管理规模徘徊在200亿上下,营收也因此停滞不前,每年5个亿左右。

员工薪酬总额也因此停滞,每年2亿元。但员工数量却从189人增长到280人,人均薪酬因此从108万降低到68万。员工薪酬的高低和公司经营水平有很大关系。

另外,年报中还披露了关键管理人员(董事、经理、财务总监及董事会秘书)的薪酬。

看平均数据的话,

1)2023年,关键管理人员人均薪酬是161万,是全公司平均水平的2.38倍。

2)这还是在高管降薪的基础上,看2021、2022年的数据,人均200多万,是全公司平均水平的3倍。

3)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

任泽松的名声在2015年达到顶峰,不排除他2016年进入“关键管理人员”的可能性(当时中邮基金还为任泽松成立了任泽松投资工作室)。这一年,关键管理人员人均薪酬从291万增加到599万,翻了一番。

2018年6月,任泽松从中邮基金离职,等于2018年中邮基金只给他发了半年工资,这一年关键管理人员人均薪酬从554万降至440万。

2019年任泽松和中邮基金就没什么关系了,关键管理人员人均薪酬又降到了190万。

从节奏上来看,任泽松的变化和关键管理人员人均薪酬变化能对的上。

如果,我是说如果,推测准确的话,顺着这个思路计算一下,可以倒推出任泽松当时的薪酬,大概在千万以上,明星基金经理的收入还挺可观的...

这个数据没有公开信息披露,只是我的猜测,也可能会有出入。

03

其他基金公司

最后看下其他基金公司的情况,

先声明一点,今年基金公司变化挺大的,裁员、降薪,幅度可能超过大家的想象。

还以中邮基金为例,

2023年底,有员工280人,现在就剩205人了,少了27%。

所以,下面的估算,误差可能特别大,姑且一看~

“营收”、“净利润”都是2023年年报的数据,但“员工人数”是最新数据。

为了能降低误差,我把中邮基金的“员工人数”也换成了最新数据(标蓝的那一行)。

头部大厂,人均创收相当于中邮的2-3倍,人均创利相当于中邮的3-6倍。可想而知,待遇会更好,可惜看不到具体数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天天精华君

$中邮新思路灵活配置混合(OTCFUND|001224)$$工银医疗保健股票(OTCFUND|000831)$$前海开源新经济混合A(OTCFUND|000689)$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