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海外,一手稳国内,绿茵场与资本场的热闹,海信都不想错过。


作者 | 赵田禾

编辑 | 管东生



6月28日,科林电气(603050.SH)披露收购结果,海信网能完成对科林电气的要约收购,并在科林电气的股权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公告,截至6月26日,海信网能此次要约收购期限届满。本次要约收购期限内,预受要约股份总数共计6220.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82%。要约收购完成后,海信网能持有科林电气9520.8万股股份,持股比例增至34.94%。

 

此外,海信网能还获得了公司董事李砚如、屈国旺委托的2607.99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9.57%。综合计算,海信网能合计持有科林电气44.51%的表决权,成为科林电气的第一大股东。扩张中的海信再添一员大将。

 

目前,海信控股集团的商业版图以电视和显示为主业,已覆盖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地产、金融等领域,旗下拥有海信、东芝电视、容声、科龙等家电品牌,并控股海信视像(600060.SH)、海信家电(000921.SZ)、乾照光电(300102.SZ)、科林电气(603050.SH)这4家A股上市公司和一家日本上市公司三电控股。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海信控股集团经过混改,由原来的青岛市国资委控股,变更为无实际控股人,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决策机制更为灵活。

 

资本场的热闹告一段落,绿茵场的精彩正在上演。海信作为2024德国欧洲杯的赞助商,打出了“中国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口号。自2016法国欧洲杯以来,海信已连续赞助了三届欧洲杯。

 

图源网络


不过,无论是“收购”还是“欧洲杯”,都只是海信商业帝国建设过程中的一部分,另一个与二者皆相关联的关键词是“出海”。

 



砍价收购背后的“大生意”


在海外并购这方面,海信是老玩家。其对东芝电视的整合,是中国家电行业头部企业出海的成功案例。在日本市场,海信电视曾是本土品牌以外占有最多市场份额的品牌,然而海信并不满足于此。2018年7月25日,历时近9个月,海信最终以59.85亿日元(约人民币3.55亿元)收购日本东芝旗下TVS 95%的股权,这是最初计算得出的交易价格(7.98亿元人民币)的一半。

 

海信能够成功将收购价格“打对折”,不免令人对TVS的实际价值存疑,另一方面,海信下的这步棋也引起了市场的好奇,这笔交易究竟能为海信带来什么?

 

海上风急浪高,有捕获大鱼的机会,也有不幸翻船的风险。TVS负责开发和生产“REGZA”品牌电视机。2016年,东芝以约537亿日元(约33亿人民币)的价格,将旗下白色家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份转让给了中国美的集团。相比之下,不到4亿的交割价格似乎是笔划算的生意。

 

实际上,当时的TVS已是资不抵债的局面,截至2017年6月30日,TVS总资产为7.37亿元人民币,总负债高达16.27亿元人民币,其账面净负债达到近9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仍经历着每年的巨额亏损。2017年上半年,TVS实现总营收11.9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2.47亿元人民币。而这时的海信已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净利润下降。


图源网络


这意味着,虽然这笔交易的直接成本为3.55亿元人民币,但由于海信需代偿TVS16.27亿元人民币的负债,因此,海信付出的总成本近20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品牌总监朱书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本次并购规模和海信电器自身财务状况来看,本次交易不会给海信带来资金和盈利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东芝愿意半价出售股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自己日子不好过。2015年以来,东芝屡次瘦身,出售资产,对于东芝而言是累赘的TVS,海信欣然收入囊中。

 

低价收购海外企业,虽然省钱,但需面对的是正在走下坡路的标的,如何使其放缓下坡速度,牵引其重返上坡状态是当务之急,海信在确定这一标的时,就已做好准备。海信集团原董事长周厚健曾表示,对于收购的东芝公司电视机业务,将进一步增加其在日本市场的份额,目标在3年以内扭亏为盈。

 

或许在当时,这笔交易的值与不值尚在市场的猜疑中,但两年后,这个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

 

2019年年报是海信电器更名为海信视像后的首份年报,公司战略定位由电视行业拓展到全球高清智能显示产品及内容服务。年报显示,报告期内,TVS完成自有销售渠道切换,通过补齐产品线,提升产品竞争力,并自建服务体系,降低费用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使得TVS经营大幅改善,实现营业收入37.28亿元,同比增长39.65%,实现净利润2709万元,较同期盈利大幅提升2.03亿元。

 

从市场表现来看,2019年海信及东芝品牌在日本市场的销量占有率由年初的的21.8%提升至12月的26%。2023年,根据数据,在日本市场,海信系电视零售量市占率为33.54%,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东芝(含Regza)牌电视零售量市占率排名第一。


成果表明,TVS从“财务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大生意”,东芝电视的加入,不仅拉动整体业绩增长,提升产品渗透率,还将品牌影响力辐射到了更大的市场,成为拉动海信进一步国际化的引擎之一。


除了日本市场,在欧美市场,海信电视的渗透率也逐年提升,根据海信视像2023年年报,其在北美、欧洲市场的电视出货量占有率分别同比增长2.15个百分点至14.9%、同比增长3.42个百分点至9.89%,成为海信电视境外第一和第二大增量市场。


2023年,海信视像主营业务总营收同比增长17.22%,其中境外业务营收247.5亿元,同比增长20.45%,占总营收的51.1%;海信家电境外业务营收279.2亿元,同比增长12.0%,占总营收的32.6%。可以看到,境外业务对整体营收规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出海的另一架马车——收购

 

TVS的业绩改善既是海信获得阶段性成功的表现,也是其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助力。不过,这只是海信在出海这盘棋局中落下的一子,而这盘棋局或许在二十年前就已显雏形。

 

1996年,海信首个海外电视生产基地在南非建成投产,作为国际化的第一站。2000年,海信成功收购韩国大宇集团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高科技工业园的工厂,建立了一条南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电视生产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企业在南非的第一桩并购行动,这对扩大海信在当地的知名度与市场份额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收购”不止活跃于海外,回看国内,2005年,海信接手已被下了“病危通知”的科龙电器,彼时,科龙亏损超过36亿元,经过救治,收购当年科龙实现净利润0.42亿元,在2010年重大资产重组后,海信科龙获得海信集团白电资产注入,净资产一举由负转正,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2015年开始,出海的大船提高了航速,这一年收购了夏普墨西哥工厂,获得其在美洲的5年品牌使用权,后续该工厂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增长与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正式收购东芝的2018年,欧洲高端白色家电品牌古洛尼成为海信商业帝国中的一员。经过15个月的整合,该公司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可以看到,海信的扩张地图紧紧围绕着其主营业务,并购成为其出海的马车之一。为什么海信热衷于“并购”?即便有些标的光泽已有所黯淡,海信也不惜余力为其打磨抛光。

 

海信电器曾公开表明收购TVS是基于三个方面,其一,东芝拥有悠久的品牌历史,收购后将进一步加速海信的国际化进程;其二,东芝电视在图像处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双方可以实现在电视技术、产品方面的互相补充提升,同时有利于缩短东芝电视产品上市周期和降低开发成本;其三;海信电视拥有采购和制造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通过共享供应链资源,可以提高东芝电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收购,海信得以发挥标的在品牌影响力、技术积累、产业链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提升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推动高端化、国际化进程。2024年1月,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曾坦言,整体上来看,国内外市场确实存在萎缩的阶段性现象,仍有待恢复,但从海信自身而言,在近年来企业主动升级产业结构之后,已在全球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全球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提升,让海信的营收能力保持增长。

 


“大头在海外”

 

除了并购,出海的另一架马车是赞助营销。

 

早期的中国家电品牌绝大多数通过OEM代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也就是贴牌生产。这种模式能降低生产线风险,但是难以打出品牌优势,面向消费者时,竞争力略显不足。后续的出海,企业逐渐看向“品牌”的打造。当国内的家电行业同样陷入内卷的局面,出海寻求新的增量空间就成为了许多品牌的选择。

 

2004年,海信提出“大头在海外”的发展战略,逐步从产品输出转向自主品牌建设,海信在海外设立了18个工业园区和16个研发机构,经过20年的耕耘,海信出海的自主品牌占比已从不到10%提升至2023年的85%。

 

从2022年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到2024年的“中国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不遗余力地展现自身的底气与野心。赞助顶级赛事,意味着巨额的成本,也意味着海量的曝光。扩大知名度是海信打造品牌优势的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销量,提升市场占有率。从数据来看,海信的这套打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WitsView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前三名分别是三星电子、LG、海信,2022年,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跃居第二,这是中国电视企业首次取得该成绩。2023年,出货量同比增长6.4%,2024年第一季度,进一步缩小了与第一名的差距。

 

根据奥维睿沃统计,2023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占率为13.23%,同比提升1.17个百分点。另有数据显示,海信品牌知名度从2016年的37%提升到2023年的54%。

 

日前,贾少谦出席某论坛时表示,要成为全球品牌,必须在欧美日主流市场建设品牌形象。“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持续的品牌建设,海信品牌已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和主要渠道,其中大屏电视、大容积冰箱等高端产品已获得主流渠道和客户的广泛认可,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自2008年起,海信在全球化过程中已进行了16年的体育营销。2016年海信第一次赞助欧洲杯,海信电视在欧洲市场出货份额不到5%,目前海信电视在欧洲出货份额突破14%。同时,2016年至2023年,海信家电境内业务营收从162.09亿元增长202.5%至490.35亿元;境外业务同期收入从84.62亿元增长230%至279.24亿元。财报显示,2023年,商用显示中国境外收入同比增长40.6%。

 

2023年,海信视像实现营收536.1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大关,其中主营业务实现营收484.0亿元。境外主营业务收入247.5亿元,同比增长20.45%,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占比51.14%。同报告期内,海信家电实现营收856.00亿元,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7.7%至28.47亿元。这些数据凸显了海信的成长能力,特别是其海外业务的突飞猛进。

 

海信为出海打造了华丽且坚固的大船。一手抓海外,一手稳国内,绿茵场与资本场的热闹,海信都不想错过,强大的资本实力与市场竞争力使其产业帝国正在有序建设中,贾少谦曾公开表示,在选择拓展的产业中,智慧医疗是重点方向之一,此外,还将目光放在了集成电路、智慧交通、光通信等产业。海信的收购标的一次次实现成功“翻盘”,或也增长了其进一步强势收购的势头。不免令人好奇,科林电气之后,海内外谁将成为海信的下一个标的,四年后,海信的身影是否会再次出现在欧洲杯的绿茵场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