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核心定价锚,茅指数是茅子,宁指数是宁子,恒科是鹅子,AI是英子。

这些头部企业的业绩和估值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对同板块行业内的其他公司有表征意义。

带头大哥的业绩好,就能带着小弟们一起冲,小弟可能涨得比大哥还猛,这就是过去很多投资经理喜欢二线成长股的原因,因为他有弹性。

可如果带头大哥地位不稳,其他小弟一定跌得会更惨,这又是这几年的故事。

所以盯住头部公司,投资头部公司,是有意义的。

但当前,红利板块或者说高股息的逻辑,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在说高股息的锚的时候,大概率会想到长江电力,对不?

股价一往无前时,市场才发现,原来水电是这么好的生意模式。

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受政府审批和监管,前期的资本开支巨大,而且优质的电站就这么多,后面就没有了,供给角度没有竞争。

同时,长电可以接受优质电站的资产注入,2016年前,长电的走势与沪深300差不多,因为那时长电只有葛洲坝、三峡,2016年收购溪洛渡和向家坝,装机容量站上4500万千瓦,第三次是2022年收购乌东德、白鹤滩电站,2023年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

而这些电站,都是世界装机容量排名靠前的优质资产。

靠着这种方式,长电的成长性一步一个台阶,真是好公司、好资产。

但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长江电力作为高股息的锚,竟然没有出现在任何一只,红利指数成分股的持仓中。

因为,他的股息率不够高。

今天长电的股息率2.7,你很难说,他是一个高股息资产。

甚至拉开板块来看,长江电力和热门的消费白马股去对比,他的PE已经最高,而股息率已经较低了。

从估值的角度看,长电现在应该,不便宜。

但静态股息率和静态PE有其局限性——无法表征未来。

不管是2020年给蓝筹股估值的DCF,还是今天给红利股估值的股利贴现模型,在公式之外,最核心的因素是,对未来现金流的判断。

而未来,谁说得清呢?

长电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他敢在2016年章程里白纸黑字写下连续十年分红的承诺。

换一个行业,换一个公司,就算管理层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因为不确定十年后公司还在不在。

从静态股息和估值的角度,当前很多消费蓝筹股的性价比,的确已经很高。

但市场怕的,并不是现在。

如果大家看那些比较牛逼的,具备选股能力的消费基金经理这两年的年报,会发现他们对内需都比较担心,所以才有了布局出海链,对冲内需不振的逻辑。

假如未来大家的消费能力持续低迷,白酒股的成长性还有吗?利润还稳得住吗?股息率还靠得住吗?

白酒股的持续下跌,就是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出价。

想明白了这一重,我们再看红利股的投资。

在景气度难觅之后,市场表面上追逐的是高股息,实际上想要的是对未来的极致确定性。

也就是寻找,具备垄断能力和稀缺能力,未来铁定离不开的刚需资产。

虽然白酒在分类里归属必选消费,但人可以不喝酒。

可我们离不开电,尤其是清洁、低成本的水电。

推而广之——

港口,最基础的货运载体,他是不可替代的;

通讯,你可以不刷抖音,不玩微信,但躲不开交话费;

房产不一定是必需的,但下面的土地使用权,无可替代;

同时,还离不开供气,供水。

所以你们看,当年李嘉诚的长和系在英国的一系列布局,拿的是不是都是公用事业板块?是不是充分体现了一个老钱、大钱的思考?

曾经“公用事业股”是拿来骂人的,因为没有成长性,不配给估值;现在公用事业股,反而成了莫大的优势。

因为与人的必需消费息息相关,且不存在太多竞争者。

这些公司大多具备高分红特征,所以有了红利、高股息的逻辑。

红利是果,确定性是因。

虽然我觉得市场的风险偏好从2020-2021的极致乐观摆向了另一个极端。

但“垄断”的市场逻辑反而继承了下来。

之前可能投的是民营企业,靠市场充分竞争形成的品牌、技术优势;今天可能更看重牌照,市场准入以及资源的得天独厚。

形成垄断的手段不一样,但寻找“护城河”的思维,其实并未走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