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工汽车网获悉,7月2日,赛力斯发布晚间公告,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919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44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25亿元。

对此,赛力斯方面表示,“此次转让并不影响双方合作。”而华为则作出回应称,“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商标转让后,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模式及消费者体验都不受影响。华为态度及鸿蒙智行方案不变,鸿蒙智行和智选模式边界将更清晰。这意味着,赛力斯将问界品牌注入到了集团,华为也在问界品牌层面实现了剥离。

问界,想造火车头

在获得巨大声量后,华为最终还是选择将问界交回赛力斯。

2015年,改名前(东风小康)的赛力斯产生了冲击新能源市场的念头。董事长张兴海想要的不只是电动化,而是自研三电系统—电驱、电池、电控。随后,张兴海在内部推动电动化转型,还收购了特斯拉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的电池工厂。

2018年,赛力斯发布了旗下首款电动SUV车型——SF5。然而,这辆问界前身车型上市后销量惨淡,在2020年全年的销量仅732辆。

这时,余承东作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还在国内到处寻找车厂合作。张兴海看到了华为的发展前景,将SF5开到了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洽谈合作。

2020年,赛力斯推出了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智选SF5。这是第一款进入华为渠道销售的车型,由于华为的加持,SF5的销量实现了惊人突破,超过了8000辆。

尽管销量斐然,但SF5毕竟是已有车型,改动空间有限。华为似乎并不是很满意,以至于余承东曾直言,“SF5整车不是我们设计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2021年,华为和赛力斯再度合作推出——AITO问界。陆续发布了问界M5、M7、M9三款SUV车型,随着旗下问界新M5、M7 Ultra、M9的交付上量,以及新车型问界M8的推出,赛力斯的销量之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数据显示,今年6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4,126辆,同比增长372.04%;今年1—6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00,949辆,同比增长348.55%。

其中,问界M9上市6个月交付17,241辆,累计大定超10万辆,稳坐50万以上车型销量第一,重构中国品牌高端市场格局;问界新M7 Ultra车型上市首月交付突破2万辆,刷新新势力车型交付速度新记录。

同时,借着华为和新能源的东风,赛力斯这家以面包车发家的“寒门车企”,一脚踏入了汽车界的“豪门”。今年一季度,赛力斯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问界品牌终端均价已达到40万左右。其中,问界M9终端均价更是超过55万。形成对比的是,奔驰终端均价滑落至44万、宝马终端均价滑落至33万、奥迪终端均价已跌破30万,市场竞争格局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华为,需要老伙伴

对于华为来说,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赛力斯将“问界”商标收入囊中之前,华为已进行了多次商标转让。5月,华为将其注册的运输工具类“享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商标系华为于去年5月申请,11月完成注册;6月初,华为又将其注册的2枚运输工具类“智界”商标转让给奇瑞。该商标于2013年10月、2019年9月申请,并分别于2015年4月、2020年4月完成注册。

事实上,在“四个界”出征在即之时,华为的确需要进一步聚焦实力、划分边界、集中优势,再次宣布自己的“站位”,表明其不造车的态度,与合作车企形成合力应对市场狂卷的竞争。

那么,华为为什么坚持不造车?

毫无疑问,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订的那份5年内不造车文件,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如今,华为仍在求生存阶段,资金问题难解决。手机等现金流支柱业务被制裁遏制,缺少为造车持续供血的来源。如果进行外部融资,则违背了任正非对华为治理长期坚持的原则。

“经过几年的压强投入,华为已经构建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领先竞争力,到了全面交付阶段。”余承东在年报中披露,自2019年5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过300亿人民币,研发团队规模达到7000人。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1%。

那么,华为又为什么锁定智能汽车市场?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百年大变革。今年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4万辆和9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9%和33.3%。问界爆火的背后,预示当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0%后,智能驾驶领域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另一方面,华为在软、硬件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自然能为车型更好地赋能。在与车企的强强联合下,华为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核心壁垒,在供应链中取得话语权。

一定程度上,华为汽车业务带动了产业链发展。而对于华为而言,赛力斯并非唯一的合作伙伴,奇瑞、江淮、北汽、长安等车企均是华为的“老伙伴”。

在余承东看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一个有火车头的开放平台。长远来看,和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也能够活下来,能够成为这一代少数的幸存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