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卖掉,要么砍掉。
在4家Biotech相继卖身海外药企后,传奇生物也有可能被收购。另外一个残酷现象是,进入6月以来,多家药企大砍管线。

这些都反映出创新寒冬中的生存压力,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选择进行止盈或止损。

那么,医药的长期主义还存在吗?曙光在前,国内药企对可持续的创新模式进行多样化探索,其中,百洋医药已有成熟经验。

百洋的创新模式是,把高风险、高难度的研发项目都放在上市公司体外,由大股东来承担创新的早期风险,一旦研发项目培育成熟,就有机会以合理价格注入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百洋医药从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获得源源不断的成熟项目,同时又基本屏蔽研发风险,随着含新量增加,经营规模和估值都将逐步提升。

不仅成熟项目可注入,成熟企业也可注入。7月12日,百洋医药8.8亿元收购百洋制药尘埃落定,进军市场规模庞大的医药制造业,从下游销售端向上游生产端延伸,从品牌商业化平台向产业化的创新药企升级。

这种低风险高确定的创新模式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模范大股东百洋医药集团甘于承担研发风险的胸怀。


01 

大股东全面赋能

大股东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有能力消化创新风险

百洋医药集团本身是“产业投资人”,寻求的不是快速、单纯的财务回报,而是标准的“耐心资本”,聚焦创新企业的长远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在业务层面实现深度协同,形成共赢生态。因此,百洋的核心合作伙伴是地方政府,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符合生命科学发展规律顶层设计的产业园区,引进并孵化创新企业落地生根。目前,百洋在北京打造了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在青岛和廊坊建立了创新药械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品牌物流基地。

为支撑这一宏大的投资布局,百洋还有一支数十亿规模的产业基金——百洋众信基金,其量级在股权投资基金领域也是第一梯队。随着百洋在北京、青岛、苏州等地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健康产业专项基金,百洋众信基金已成为多支政府专项产业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从资本层面加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大股东洞悉临床场景,有能力提高研发成功率

百洋是商业化起家,凭借深厚的商业化底蕴与数十年贴近临床一线的实践经验,沉淀了强大的临床洞察能力,能够理解临床医疗场景的痛点。此外,据百洋提及,公司构建了“市场研究、专利管理、注册服务及金融支持”等“六科会诊”创新孵化体系,能够全面的评估创新标的,筛选出能优化医疗场景的“真创新”,在“选品”上展现了显著优势。

百洋也深知中国创新生态的独特性,选择了与海外截然不同的创新路径。国内基础研究、底层创新的源头活水往往汇聚在国家级科研单位,所以,百洋选择拥抱“国家队”,与北大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等顶尖科研院校合作,以成立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形式,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医疗创新项目。

选得准,还得养得大,百洋作为产业投资人,其另一大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创新企业的全方位资源赋能。在创新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百洋都有能力提供支持,助力创新企业成功跨越“死亡谷”,最终实现产业化。作为民营企业,百洋合理的孵化机制,更为创新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灵活、专注研发的成长沃土,保障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

大股东输送的成熟项目,相比外部BD更有性价比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看,大股东百洋集团涉足的部分创新项目浮出水面,包括人工心脏、医用直线加速器、核医学创新药、核医学SPECT/CT、电磁定位导航设备、器官芯片等。

创新项目成熟一个,上市公司就多一个机会。大股东储备的项目越多,上市公司的成长潜力越大。

本次并入上市公司的百洋制药就是大股东培育多年的企业,属于优质资产,将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这体现出大股东对二级市场的厚道。百洋制药预计2024-2026年将分别实现营收9.28/11.59/13.58亿元,增速为22%/25%/17%;预计2024-2026年将分别实现净利润1.48/1.77/2.22亿元,增速为9.8%/20%/25%。百洋医药集团承诺,百洋制药2024-2026年分别实现经审计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1.44/1.72/2.15亿元。

百洋制药交易前一年PE为12.44倍,交易后首年PE为11.35倍,与资本市场中类似并购案例相比,具有较高性价比,体现出百洋医药集团以市场公允价格向上市公司输送优质项目的初心,对中小股东很友善。


02 

估值向创新药企靠拢

从大股东创新孵化到上市公司制造+商业双轮驱动,一个完整的产业叙事正在形成。

百洋医药的商业化平台优势已得到验证。一是可复制的打造自有品牌能力,如迪巧(2023年收入19.87亿,同比增长15.91%)、海露(2023年收入6.4亿,同比增长49.88%)、纽特舒玛(2023年收入0.83亿,同比增长44.36%);二是可持续的经营稳增长能力,上市以来净利润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2021年至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4.23亿元、5.02亿元、6.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04%、19.08%、29.55%。2024Q1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35.60%。

百洋医药主动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逐步进行战略调整,聚焦高价值创新业务。近年来逐步压缩批发配送业务规模,并于2023年开始承接大股东内部孵化项目。

大股东以超前眼光入局前沿FIC创新药械开发,如今低垂的果实,交给上市公司摘取。

核药是潜在景气度最高的赛道之一。创新药领域一直在寻找转移性癌症的有效且更安全的疗法,从而促使近年全球涌现大量核药(放射性药物)BD/M&A和PE/VC交易(过去5年约90笔交易)。宇宙第一药企礼来已成为行业前瞻风向标,今年5月从AktisOncology引入微蛋白技术平台,用于开发新型肿瘤靶向放射性药物,这是礼来继2023年10月收购PointPharma后的第二笔核药交易。

百洋医药集团助力瑞迪奥研发的国内首个自研核医学1类靶向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99mTc-3PRGD2以及核医学分子探针及高灵敏度核医学影像SPECT/CT设备即将落地。高灵敏核医学SPECT/CT,相较PET/CT成本更低(单次千元左右),实现更高分辨率、更短检查时间,但由于缺少有效显像剂,未在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领域得到应用。99mTc-3PRGD2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可应用于SPECT设备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也是一款以整合素为靶点的RDC药物。目前Ⅲ期临床已结束,处在上市申请进程中。

百洋医药集团超前布局人工心脏领域,自2016年起对同心医疗进行多轮投资,目前是同心医疗的第二大股东。同心医疗的首个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在2021年12月获批上市以来,已在全国50多家顶尖心血管医院开展植入手术,近期也在美国获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参考人工心脏的海外定价水平以及国内市场渗透率从零起步,并考虑到此前百洋在心脏病器械领域已有多年Atricure公司心脏外科手术医疗设备中国区域总代理运营经验,人工心脏商业前景可期。

在大股东全力支持下,百洋医药明确发展方向为创新企业,2024年起创新药械收入占比将逐年提升,估值体系也将重构。

国内药企估值主要分为4个梯队。医药流通企业估值只有10倍左右,传统医药工业企业丽珠集团、石药集团、科伦药业估值在15倍左右,CXO的凯莱英、泰格医药、百洋医药的估值基本上在20~40倍,创新药企恒瑞医药估值在40倍以上,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市销率在10倍左右。

百洋医药开始注入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能力,未来随着含新量的提升,估值将逐步向创新药企靠拢。

这种大股东加持的创新模式,足以穿越周期,创新企业经得起外部风浪,成长进程不会中断。以结果为导向,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务实创新路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