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党关于生产力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契合的体制机制,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地管理制度,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保护农民权益,为新质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场景和市场需求,激发农业经营主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把龙江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其次,着力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支撑。持续释放政策效应,出台配套文件,全力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障碍。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围绕薪酬分配、成果转化等,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最后,持续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通过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讲评、全年考核,形成层层都抓营商环境、人人都抓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开通服务企业的“快速通道”和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为经营主体留足“容错”“试错”空间。依托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同步推进多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出台系列惠企政策,利用数字政务服务精准推送,实现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做强做大种业“芯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科技创新是种业振兴的核心动力,种业发展具有科技性强、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应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好粮食良种繁育制种基地,做强做大种业“芯片”。

首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要切实遵循《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相关文件,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立粮食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完善常态化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机制,提高种子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坚持以粮食种质资源为发展重点,加快区域性、品种性种质资源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以种质库为核心,以保种场、保护区、种质圃为支撑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证种子储备储得足、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能丰产。

其次,开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应用。着力攻克农作物品种培育关键技术,推动分子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智能农业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区域特色,深度挖掘寒地种质资源库的建设规模和种质丰富度,提升地方作物种质资源库扩建改造,提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作物国家生物育种产业中心建设,支撑国家种业发展,维护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发挥农业院校、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雄厚研发优势,以农投等为资本保障,以主要粮食等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优异基因筛选、基因功能解析和分支设计育种等生物技术领域集中攻关,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粮食育种技术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智能育种”转变。

最后,强化创新协作攻关。建立国家种业振兴推进联席机制,将政府部门与科研主体紧密联结,压实主体责任,分解措施任务,上下同责、协同发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构建高效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以“科研单位组建联合体”“作价入股”“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盟;聚焦种业“卡脖子”技术和核心种源问题,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积极引进一流研发机构,强化产学研合作,针对国家战略急需、市场需求,开展种业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打造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核心种源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制高点。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极大提高农民的决策效率和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首先,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攻克农机“卡脖子”技术,构建以农机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农机生产制造基地以及农机装备产业集群为载体,玉米、大豆、稻米等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数字农业示范区为支撑的农机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农机向制造智能化、产品智慧化、操作无人化方向发展;建设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先导区,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加强农机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聚焦农业千亿产业,开发专用农机,推动农机服务由粮油作物向农林牧渔业全面拓展;发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组建智慧智能农机全产业链发展高端智囊团,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农机学科建设、试验基地建设和科研领军人才培养。

其次,加快智慧农场建设。以“智慧农场技术和系统”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作支撑,拓展规模化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更多万亩级无人化智慧农场;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入农场建设,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或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农场所有生产管理任务,打造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实现“全产业链”“全服务链”的覆盖,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站式生态链条。

最后,加快智慧农民培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农民从体力农民、技能农民向智慧农民转化。为此,应引导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夯实智慧农民培养基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农业教育体制改革,革新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综合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形成引导农民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农业劳动者掌握和运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王树藩单位系黑龙江省委党校;秦洪卫单位系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