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至过半,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如约出炉。

7月12日,央行官网发布202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贷款端,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5.32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5万亿元,同比增长8.8%。

另外,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27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1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08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44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889亿元。

存款端,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1.68万亿元,同比增长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6.1%。

另外,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1.4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243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21万亿元。

从增速来看,虽然相关增速虽较往年有所放缓,但在业内看来,这也体现了在“挤水分、防空转”下,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量稳质优。

另值得关注的是,据证券时报报道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将近一半来自四大国有行。

自2010年开始,央行开始单独披露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的信贷收支表。

其中,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下称“七大行”);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

证券时报统计显示,七大行的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境内贷款(下同)的占比在最近两个月中均超49%。截至今年6月末,七大行的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22.49万亿元,金融机构同期的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9.13万亿元,七大行贷款余额占比为49.17%。这一比重已达到2021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2010年之后,无论七大行还是四大行在全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有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直到2021年4月,当月七大行的贷款余额占比降至46.88%,而四大行的贷款余额占比则降至34.38%。此后这两项占比一路走高,相比之下,四大行的贷款投放市场占有率增长更快一些。

以每个年度的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已达到47.99%,为有可比口径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

业内人士表示,国有大行加快信贷投放,客观上提高了大型银行市场占有率,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的生动体现,也与当前正加速推进的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共同构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体两面。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2018年末全行业共有4034家中小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到2023年末,已减少至3920家。2023年,中小银行机构加速“洗牌”,仅这一年,“消失”的中小银行就有64家,占2018年以来缩减机构数量的一半以上。

“强者恒强”。特别是在当前传统信贷增长空间有限、行业竞争加剧、价格“卷”得越来越厉害的背景下, 大行各方面的优势都在逐步凸显。比如,在当前行业普遍关注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这需要的不仅是经营管理能力,还考验整体经营效率和科技实力等,大行都明显优于中小银行。另外,在政策层面,比如央行创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基本都以大行为主要支持对象,由此行业分化愈加明显。

或许,这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

而且,可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行业集中度企稳且小幅回升、行业机构数量适度减少、竞争环境趋于规范和适度,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参考来源|《证券时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