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莫过于科技圈的“萝卜快跑”、打工人的“延迟退休”、美丽国的“特朗普遭枪击”等事件,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前所未有地沉浸在各式各样的时事热点与花边新闻里......

作为苦力打工人的一份子,笔者在面对日复一日的文山会海,已无心力和兴趣去讨论时下刷爆朋友圈的“延迟退休”话题——毕竟打工,我们是认真(wunai)的,而对涉及政治类敏感话题,也不在我们探讨范畴。

反倒是“萝卜快跑”,先是从科技圈冲击到出租车、网约车这个直接利益相关主体,进一步地引起广谱经济社会的大讨论,当然,冲突是火爆出圈的最佳注解,口诛笔伐者称之为会吃人的老虎,拥趸们则借当年蒸汽机出现后的《红旗法案》来暗讽前者。

笔者认为,与其无脑站队、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探究此事的最佳方式就是实践它,亲身体验、一探究竟!

新技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并非会吃人的老虎

6月底7月初,武汉投放运行的“萝卜快跑”(Apollo Go)接连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朋友圈里大家也竞相贴图:10公里3.9元、遇到障碍物呆萌静默、被出租车司机集体抵制等等,更有甚者眼红其火热曝光和实践成绩,恶意抹黑、P图恶搞等不在话下......其实,据笔者所知,“萝卜快跑”自动驾驶项目早在2022年就已落地武汉了。根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表示,“萝卜快跑”在武汉已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是运营方当前单一城市投放规模最大的车队。此外,其在该市辐射面积据说达到3000+平方公里,触达700万+人群。

1. 短期能力上,仍难取代人工司机

无人驾驶的落地实践,加上人工智能AI风口不断,AI出租车确实比传统人工出租车或网约车无论从科技创新、炒作概念、时髦流行,还是从用车成本、司乘纠纷、危险驾驶等方面,都给以人耳目一新、略胜一筹,而且其24小时服务 + 统一标准也得到更多附加分。

然而,从上路实况及乘坐体验来看,其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不少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表示,“萝卜快跑”一时半时还抢不了他们的工作。其一,“萝卜快跑”行车速度太慢,点到点用时粗略计算约为人工驾驶的两倍,经常被超车。其二,一旦遇到障碍物,静默式等待、死机式停滞,不超车不压线,造成衍生拥堵现象。

法规层面,L3级自动驾驶时代尚未到来,何况无人驾驶出租车L4级别的产品。此外,技术与法规均具备相应条件后,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一样,要想完全步入商业化时代,相应配套周边与基础设施建设,也需大量的时间累积才行。

2. 补贴式推广,长期难以为继

实测发现,点到点同样始末位置和相近距离情况下,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费用仅为网约车的一半不到,对比出租车则性价比更高。

不过,据笔者查阅相关数据,无人驾驶背后所承载的成本费用实际上比出租车还要高很多。只是平台方为了推广和普及,做了相应的补贴,一如十年前网约车刚刚兴起时的补贴大战——还记得当年的滴滴与快的之役吗?时光荏苒,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买单的总归还是终端消费者。

3. 无人驾驶,不等于无人工作

大厂裁员、国企降薪、经济裹足不前的态势下,人们对“无人驾驶”、“AI替代人工”这类新闻异常地敏感。而网约车与出租车行业,更是众所周知资本驱使下的卷王之王。当下打工人本就生存艰难,甚至部分大厂IT大佬和金融精英人士转行网约车,其从业人员之众、劳动力之饱和程度更是摆在面前无法忽视。

据统计,截至2024年一季度,全国约有700万网约车持证驾驶员,而出租车数量约140万辆,按每车2名司机配备约280万出租车司机。结合生活中真实体验来看,还有大量的无证从业者,如加上这部分群体,估计数据会更加庞大。

“无人驾驶”的出现,自然而然被这个庞大群体所关注、忌惮。不过,依笔者看,以上数据其实大家无需过度解读。一是,近日网上流传出的一些原意是讽刺无人驾驶伪AI的图片来看,让笔者略感欣慰的是,每一只快跑的萝卜背后,其实都有真人远程代驾或监控着。网络图片显示萝卜快跑汽车机器人智控中心的工作场景,可以发现有专业人员坐在配备模拟方向盘的监控大屏前,或是精准操控着车辆、或是随时准备人工介入。二是,该智控中心的安全员,多为那些具备丰富驾驶经验,具有网约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甚至公交车司机的职业背景。

可见,这些具有专业素养、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司机”们,在无人驾驶模式下,找到了新的能力栈和适配岗位。与此同时,也为“无人驾驶”、“AI出租车”的平稳上线、安全运行增添了可靠保障。再者,随着自动驾驶车辆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投放,未来在相应软件开发、硬件生产、线下营运、地面维护等领域,也会催生出更新的工种出来、更多的岗位需求。

实体人工智能+,日新月异,而先天数字化程度更高的金融行业呢?

与人工智能在实体行业日新月异式的应用对比,作为近年金融行业头号工程的数字化转型中必不可少的“智能化运营”、“数智化运营”单元,“萝卜快跑”也理所当然地引发了金融圈的思考。

笔者作为行业一员,这里仅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几个方向供行业同仁与读者朋友们参考,后续有机会,我们可以线上或线下详聊探讨~~

1. 金融信息化:将物理世界的信息和数据转换为计算机世界以0和1为代表的二进制代码,并将之以录入信息系统。这方面,金融行业先天即具备条件。

2. 金融数据化: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上报、加工处理、挖掘建模,并做指标化、标签化,以便进行深度分析和决策应用。这一条,金融行业经过前十年的基建开垦,初具势能。

3. 金融智能化:利用数字化与金融科技技术进行智能决策、自动运营,提高预测的精准度和接近真相的程度,形成RPA做自动智能运行。此项,“萝卜快跑”已经从实体领域打样,直接抄作业吧。

4. 金融2.0化:金融是非常古老的行业(如很久以前的贝壳),其中介、媒介的属性从未改变,当然背后是其信用的支撑。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日新月异,马某在某滩大会上的言论,从另一角度也反应出大众和远见卓识者对金融的新期待。这里,笔者仅以微薄之躯呼吁一句——让我们一起让金融更美好!

然后,我们一起见证,金融让生活更美好!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